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现状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17 09:10:41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目前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西部地区为能源矿产丰富、资源潜力巨大的地区,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高位审视西部地区人才问题,为多渠道引进人才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做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13-0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科学研究成就和地质成果显著,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需求也日益扩大,目前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能源和矿产资源问题首先需要充足的能源矿产,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显现出巨大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对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为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对于具有丰富矿产的西部地质勘查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我国日益增加的需求,特别是在地质人才上,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我国资源问题不仅仅需要丰富的能源矿产,更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去勘探,去发现。对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能否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才,目前人才供求总趋势是求大于供,而且缺口总数很大[1],人才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条件,是地质行业面临“瓶颈”问题挑战的关键。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地区,对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现状的调查不仅能了解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现状,更能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建议,也为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西部地区国土资源概况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资源地区,在全国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在西部10个省(市、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藏族自治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7%。在目前全国已探明储量159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43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钾盐、铬铁矿等资源在全国举足轻重,稀土、磷、镍、钒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锰、铜、铝、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也具有比较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成矿的地质条件也是复杂多样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特点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紧缺矿产,且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拥有一批我国少有的大型、特大型矿床。主要矿产资源在西部地区的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集中特点,便于规模化的开采和利用[2]。这些都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状况

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次所用数据主要是由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年报》(2011年度)数据,全面、系统、真实地掌握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础数据,整体把握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本情况,为优化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人才队伍结构提供一点参考。

按照地理区域划分,西部地区主要有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藏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是由各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及以下各级国土资源系统人员构成,本次主要数据采用西部地区10个省的国土资源系统直属事业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机构总数与人才总量

目前全国国土资源直属事业单位共有机构20 143个,西部地区共有机构4 358个,占全国的17.79%(表1)。人才总量为29 153(不含工勤人员),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6.45%,其中女性9 713人。

2.学历结构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931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人数的3.19%,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0人,占0.17%,获得硕士学位的516人,占1.77%;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4 019人,占48.09%;大学专科学历10 998人,占37.73%;中专学历1 926人,占6.61%;高中级以下学历1 279人,占4.39%(图1)。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共14 950人,占全国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人数的21.88%;其中研究生931人,占19.27%,其中博士50人,硕士516人。

3.职称结构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共有10 843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人数的37.19%。其中正高级职称189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职称总人数的1.74%;副高级职称1 256人,占11.58%;中级职称3 634人,占33.51%;初级职称5 764,占53.16%,无职称81 350人,占88.48%(图2)。

4.年龄结构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35岁以下10 572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数的36.26%;36岁至40岁6 553人,占22.48%;41岁至45岁5 290人,占18.15%;46岁至50岁4 086人,占14.02%;51岁至54岁1 635人,占5.61%;55岁及以上1 017人,占3.49%(图3)。

5.专业结构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经济类专业20 074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人数的16.78%;法学类专业11 397人,占9.53%;管理类专业23 729人,占19.84%;地质学类专业5 767人,占4.82%,地矿类专业16 916人,占14.14%;测绘类专业1 851人,占1.55%;信息科学与计算机专业2 428人,占2.03%;其他专业37 462人,占31.32%(图4)。

以上对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状况和结构的描述,不仅是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结构,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结构的典型体现。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把西部地区建设成能源产出的重要地区,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就必须要解决人才队伍中所存在的这些困境[3]。

三、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结构问题分析

1.机构总数少,人才总量严重匮乏

西部地区属于我国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资源潜力巨大,其区域总面积达到全国总面积的57%,但是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机构数共4 358个,仅仅占全国总数的17.79%,而人才总量为29 153人,占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人才总量的16.45%,地区面积达到一半以上,但是机构总数不及全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人才总数不到六分之一。事业单位在推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西部其机构总数仅仅占五分之一,而东部和西部各占五分之二,说明西部的机构非常少,其次,西部人才总量也是相当匮乏,尤其是对于西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这不利于资源勘查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学历层次总体合理,但高学历人才不足

总体来说,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大学本科14 950人,占总人数的51.28%,大学专科及以下人员总数为14 203,占总数48.72%。但是本科以上人才在全国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总数上占的比例依旧不高,仅为19.27%。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偏少,仅有931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人数的3.19%,其中博士仅有50人,占0.17%,硕士516人,占1.77%。可见高学历人才在西部地区微乎其微,10个省份共50个博士生,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

3.高职称人员偏少

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共有10 843人,仅占西部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总量的37.19%。在具有职称的总人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较少,高级职称1 445人,占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中具有职称总人数的13.32%;初级中级职称的人数较多,共9 389人,占86.67%。这表明高级职称人才缺乏,能力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4.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根据上面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人才队伍较为合理,35岁及以下年轻人占36.26%,40岁以下占到58.74%,50岁及以上共占9.1%。队伍呈现“年轻态”,西部地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5.专业结构呈现“一多一少”现象,地质相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一多”主要是指其他专业人数较多,占三成以上,这说明西部地区国土资源人才队伍相当一部分人员所学专业与国土资源工作联系不密切,缺乏国土资源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这会导致工作人员与岗位配置不相适应,影响工作效率。“一少”主要是指与国土资源密切相关的地质学类、地矿类、测绘类专业人数过少,仅占20.51%,尤其是测绘类人才相当匮乏,仅占1.55%。随着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会日益突出,专业人才总量匮乏导致专业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更加缺乏,例如能熟悉地质工作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能熟悉地质工作和项目管理,能把地质工作成果有效化的高级人才更是大量缺乏[4],因此国土资源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已成为解决国土资源事业稳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队伍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1.占据高位审视人才队伍的突出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地质工作是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党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地质工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与鼓励,在历届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的关怀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用青春奠定了中国地质行业的道路。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地质行业队伍的扩大和地质行业市场的低迷,一些矛盾逐渐突出,一大批地质人才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陷入了困境,地质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从而导致地质人才大量流失。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呈现,我国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更加突出,难以满足现代化进程的需要[4]。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了地质领域的工作和其突出问题,支持地质队伍的建设,在现阶段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排除地质灾害方面地质行业又获得了人们的赞许,但是在更加繁重的任务面前,地质队伍历史所积累的问题,例如体制不全、人才短缺问题都关系到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

2.用多种方式谋划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引进工作,增强引进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用更多的方式来谋划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系统人才引进工作,让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有些单位与高校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就业单位为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在校期间的学杂费,以保证学生毕业之后到本单位上班,例如西部地区一部分用人单位与中国地质大学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引进和培养人才。用人单位可直接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录用学生,按时向学校提供签约学生的奖学金及学费,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单位报到。这样的人才引进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培养成本,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周期。目前,已有一部分学生以这种方式与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省的地质单位签订了协议。从国家加强对地质教育的领导,政策上鼓励高校向西部输送地质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西部人才计划”。学校通过让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引导学生到西部建功立业;通过设立“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西部高级人才计划”“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为西部地区地矿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用多种招聘渠道,例如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将以往的“校园招生”为主的招聘方式调整为“市场招聘、单位引进”为主,“校园招生”为辅来调整所需的人才结构。在“地矿人才网、石化人才网、成都人才网、单位外网”等多家媒介刊登招聘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招聘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方式上我们可以用多种渠道,借鉴其他行业的引进方式等有针对性、有效率地引进人才,以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3.从更深层次来优化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发展环境,要“引得进、留得住”

在人才大量的引进同时,也要注意人才的离职问题,地质工作自身特点就是具有艰苦性,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是突出,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难免会有些人才离职,目前地质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日渐枯竭[3],用人单位不仅要做到引进人才,同时要加强管理,给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更多的机遇与自我实现的机会,要把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才观作为人才工作价值标尺。用待遇留人,就是要使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与所创造价值相符合的经济待遇、福利待遇、政治待遇等;用情理留人,就是要在用人过程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身育人,不以个人爱好取舍人才;用事业留人,就是要给人才以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才能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单位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人才自身价值和单位综合效益最大化[5]。努力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1]《高等地质教育现状调查及人才供需分析》课题组.我国地质类专业办学点和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40-149.

[2]王海飞.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矿业,,2009,(2):16-18.

[3]蒲冠楠,余际从.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矿业,2010,(3):48-50.

[4]唐莉.切实加强地勘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J].穿行天下资源,2012,(5):44-45.

[5]孙中义,陶潜毅.地勘行业人才状况浅析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3):42-45.

[6]久宣.地质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J].中国人才,2006,(4):44-45,7-8.

上一篇:瀑布之城的前世今生那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高山流水

上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恢复治理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