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2-03-21 08:38:09 浏览数:

zoޛ)j馟mm5t]iM{Mz3`׭׍^m5<Mζu<Oiv^^~}۞^tm5m5;ʹ׾Mׯ|m5m5m5^m5]m5v^ii<iy׭um5tO4xo^viiu٨ky生活区,主要吸引汽配、机械、家电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园区预计可容纳300家企业,为泰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截至2018年6月,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已吸引了中国2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的105家企业入驻,其中中国500强企业有20多家;带动中国企业累计在泰投资超29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3万多人。

该工业园能取得较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泰国地处东盟中心,有比较宽松健康的投资环境,有相对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低的税收成本;二是泰国的政策优势,泰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外来投资,如制造业无外资比例限制、外资购地享有所有权、最高可以减免13年企业所得税等。泰中罗勇工业园还成立了专门团队,为中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投资优惠政策争取等一条龙服务;三是泰国土地价格低,且是永久的土地所有权;四是泰国劳动力的价格便宜。

然而,在泰国投资产业园也有一定的劣势。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供应链;三是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泰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过大易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有时也给中国在泰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一些麻烦。2015年8月,中国和泰国达成意向,将修建中泰铁路,规划中的中泰铁路全长867公里,由云南昆明起至泰国曼谷。中泰铁路关系到中国与东南亚的互连互通战略,向北连接老挝万象、直达昆明,向南则通向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或将构成泛亚铁路规划的重要一环(见图2)。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一)经济、技术和精神基础

经济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宏伟愿景,我们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空谈。自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初步具备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即资金、体量等。

例如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01 4年6月底一度达到39932亿美元的最高峰。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

过去我们利用外汇储备在国外能买到三类东西:一是高科技的知识产权,如通过购买公司的形式获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但短时间内研发不了的知识产权;二是基础设施,如土地、电网等;三是外国国债。从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技术基础。“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地方都是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高风险地区,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撑来进行建设。例如北斗定位系统、中国交建研发的卫星终端等,有了这些核心技术的支撑,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就会更加顺利。

精神基础。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工作认真,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还是更倾向聘用中国人。

(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强烈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优势互补,即中国的过剩产能可能就是别的国家的优质产能。同时,沿线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恰好中国这方面的实力发展起来了,能够提供一部分的资金和技术。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国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

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21世纪加入WTO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总体而言,国家、企业和个人均能够从开放市场、融入全球化中获益。然而随着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在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结构中还面临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秩序中缺乏话语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需求随之上升。二是当前民粹主义盛行,不少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招商引资政策上反复无常,诸如此类的民粹政治也威胁到中国在海外的投資安全。国际经济形势已非20世纪80年代的自由市场,“独善其身”、专注于内部改革的发展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也无法保证中国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利益。三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部分行业市场趋向饱和,其中不乏煤电、水电、光伏等技术先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帮助企业“走出去”,使之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国际政治背景

国际政治背景主要指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变化的过渡期是2009年到2017年。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采取更加自信的政策,希望提出一些新的规则,建立新的机制,做全球治理的引领者。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华民族谋幸福,也要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当前国际社会的一些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国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张,但是没有办法付诸实施,因为我们目前不是制定这些机制的主导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也将发生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美国依然是重点,但中国周边国家的重要性上升,“周边”作为整体的重要性已经不逊色于美国,从可改进的空间角度看甚至超过了美国;中国周边国家中,俄罗斯、中亚、东盟的重要性上升。

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供给侧改革如何平衡和相互促进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要紧密结合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意识地将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产品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真正发挥出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一带一路”建设要因地制宜,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符合当地国家国情。就中国国情而言,中国还需要保留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保障工人就业;就当地国家国情而言,出口要有一个巧妙衔接的过程,出口结构需要慢慢改变。从需求端来看,企业要迎合海外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大众化的竞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企业更要引领市场潮流,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提供更超前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特别是具有创造新需求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尤为重要。

(二)中国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在国外进行投资

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痛点,目前我们懂相关国家语言和政策的人才较为稀少,但“一带一路”沿线有些国家国内政治复杂、安全形势欠佳,又经常会有重大疫情、恐怖袭击等情况出现。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要跟当地政府和工人打交道,如果不懂当地的法律和政治生态,缺乏相关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中国如何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后可能存在的竞争

目前,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的是开放包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把经济合作和政治关系区分开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一些国家发展起来以后,可能会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者。这是一个需要提前做好战略考量的问题,即在开放包容的同时要有所区别。

(四)“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存在收回成本困难和“滚雪球”效应

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侧重点还是发展经济,在经济领域中侧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但成本回收的周期特别长,风险大,而且还会产生“滚雪球”效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比较落后,如果有些国家的政府不给担保,情况将会比较危险。

五、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

第一,战略上积极,战术上慎重,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伟大的愿景,我们要帮助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但必须在哪些项目经济效益可行、哪些项目对中国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的问题上做好充分的研究工作。

第二,依据商业和市场化的原则去运作,不能仅仅考虑政治收益。

第三,共同承担风险,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就已经高度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别的国家必须共商、共建、共享,包括政府、企业、民间要共商、共建、共享,光有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因为很多项目利润虽高,但风险也大。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共商,就是要注重和他国发展战略的对接,考虑沿线国家利益关切,追求发展最大公约数;共建,就是要将沿线国家利益、命运和责任紧密相联,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就是要追求互利共赢,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第四,真正重视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加大对外交和国际问题研究的投入。

第五,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输出高技术产品和依靠知识产权获益。我们要平衡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中国崛起最终要依靠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开始我们可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慢慢地要转向输出高技术产品,让人家真的喜欢“中国制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知识产权获益,也就是让中国最终成为知识的提供者,掌握核心竞争力。

第六,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多的必须依靠当地的企业、华人,尽量规避建设中的种种风险。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成果包含预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动员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希望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美好愿景。我们的期望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以及通过推行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实现共同发展。但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条件成熟的先做,条件不成熟的等成熟了再做,尽可能规避风险,真正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倡议。中国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改革和进步,“一带一路”着眼于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以便发出中国的声音。只要我们自己通过改革释放社会进步的活力,中国的崛起就是不可阻挡的。

根据“学习中国”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山水 侯欣 马程

上一篇:在地质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探索

上一篇:新常态下满洲里口岸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