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抢抓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机遇推动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05 08:44:32 浏览数: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新时期教育科研系统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但是当前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却普遍面临着定位不明确,领导不重视,队伍配备差、素质低,缺少科研经费和现代化科研条件,各自为战、弱小散,成果质量低转化差等问题和难题,难以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形成新的教育科研发展格局,亟需对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准确定位,建立充分发挥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职能作用的体制机制;建立保障和推动机制,切实加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增强教育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和实效性;创新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教育科研广泛深入发展;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质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教育科研;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今天召开2015年吉林省市(州)教育科研所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研究我省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工作。我想结合我省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和难题,着力寻找、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策略,以促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更大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市州教科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着教育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迎合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契合我省教育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了丰富而深入的基础教育科研活动。以重大教育决策为导向,以服务基层学校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调查研究为手段,推动了地方教育科研工作,丰富了教育科研内容。

我省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风格可用如下四个“以”来概括:以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为抓手,服务政府意志,实现资政价值;以深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基本问题研究为载体,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繁荣教育科学;以课题研究等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为平台,提高科研队伍素质,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以四级联动、调查研究为形式,提高科研实效,实现科研价值。我们在通过以上途径提升科研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实效性的同时,“确立了地位,成熟了队伍”,较好地突出和发挥了“为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职能与作用,做到“有为、有位、有影响”,这些突出成绩和优秀经验的取得,是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的结果,凝聚了各级教育科研所所长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大家热爱科研,克服困难,耐得寂寞,甘于平淡,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工作,丰富与繁荣了教育科研事业,为推动吉林省的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建设新型教育智库的要求,我们在看到教育科研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在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与职能作用发挥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面对,更亟待解决。

一、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领导对科研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的政策支持不足,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办公环境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

人员队伍缺陷:部分县(市)区教育科研所力量薄弱,全省市(州)层面,(2013年止)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46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121人,占人员总数的83%;硕士以上学历的10人,占7%;具有正高职称的仅1人,县区情况也是类似。同时,存在大量安置性人员。无法对当地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有效指导,无法发挥教育科研的工作职能和引领作用。

经费投入不足:市(州)本级的教育科研所相对较好,基本上能够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县区科研所面临的形势则比较严峻,政府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教学轻科研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头费,无事业费;有立项课题,无研究经费……科研运行陷入困境。各市州科研投入参差不齐,部分县(市、区)教育科研所经费明显不足,甚至只能靠自筹解决。没有专项科研资金,经费渠道不畅通,必要的外出学习没有保障,教育科研工作受到严重阻滞性影响。

办公条件简陋:有的县(市、区)教育科研所办公条件恶劣,办公室阴冷,办公设施简陋,图书资料陈旧,设备更新不及时。这样的办公条件导致教育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当地教育科研中长期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不完善,能力素质尚不能满足改革需求

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教育科研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用人制度;缺乏科研人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

地方教育科研机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领军人才较为匮乏,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人才选拔、人才引进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渠道不够畅通。科研机构人才的专业结构失衡。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人员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基层科研人员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不少科研人员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倦怠心理,缺少忧患意识。主动为教育行政咨询服务和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意识不强,一些地区包括市级和县(市、区)级的行政领导和教科所所长在内,主观认为只有国家、省级的教育科研机构可以发挥咨询服务作用,作为市(州)级、县(市、区)级的教育科研机构没有能力,也发挥不了咨询服务作用,很大地影响了科研机构决策咨询作用的发挥。

科研组织“单打独斗”的管理问题突出。一些科研所各自为战,化整为零;没有集团作战,只有游击战;依靠个人经验;科研个体自主的继续教育终结现象是常态。一些地区存在着科研目的不端正,服务意识淡泊,功利性强的问题。某些科研工作的形式化比较严重,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装饰门面,搭花架子,为完成任务而开展科研。更多地关注满足眼前的既得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三)科研管理粗放,科研方法单一,成果提炼、转化不足

管理粗放,缺乏宏观统领。在课题组织上,重课题管理轻原创性研究,政、研、产脱钩;在与政府关系上,重执行缺创新,上传下达刚性管理;在对学校指导上,重散在经验,缺宏观统领、整体推动。

科研方法单一。有些科研工作延续以往比较陈旧的工作习惯,细化程度不高,突破创新不足;在科研方法上,不善于运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教育科研管理与活动上,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钻劲不不足,研究手段贫乏。

科研成果总结、提炼和转化不够。很多科研成果挖掘深度不够,结题后多被束之高阁;有些课题成果以论文代成果,实践指导意义不强;有些课题成果缺少理论提升,推广范围狭窄;有实际价值的原创性教育科研成果不多,存在一些重复研究的现象。

(四)地方教育科研所的服务作用不到位

为本级教育行政决策服务能力不强。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有限,还不足以成为教育行政的智力支撑,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的前瞻性不够,全局性不强,缺乏宽广的视野,与高校和上级教育科研机构合作的深度、密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度不够,话语权不多。如在“十二五”之初,全省各地区教育科研所参与当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市州科研所仅有1/5。地方教科所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决策咨询作用。

为基层学校提供指导服务的质量偏低。目前,一些学校还存在着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缺乏特色提炼,亟需当地的教育科研机构帮助和指导。一些学校非常希望得到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和点拨,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提炼特色,为学校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课题,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而我们有的地方教科所的指导和研究能力有限,还难以满足基层学校的愿望和要求。

(五)区域间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

区域间的教育科研水平不均衡。行政领导重视与关怀教育科研,科研工作就开展得红红火火,经费相对充足,教育科研在本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地位较高。目前,从全省的各市(州)来看,长春、吉林、延边、四平等市(州)本级教育科研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的整体情况相对稳定,教育科研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好,处于共同发展、整体发展的状态。相比较而言,有些地区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县(市、区)甚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困难,科研经费几乎为零,办公条件相对简陋,领导对其存在价值认识不够,自身的积极进取和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原因,都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导致这些地区教育科研所的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缺乏发展生机。

不同类型学校间的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教育科研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的教育科研发展很不均衡。相比较而言,城市好于乡镇、乡镇好于农村、小学好于中学、初中好于高中、大校好于小校,中小学好于学前,公办学校好于民办学校。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如何打破教育科研被“束之高阁”的闲置性体制

80年代至90年代,吉林省大约用十年时间基本完善了省市县校四级教科研机构的建制,形成了由校到省的教育科研链条,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繁荣教育科学提供了体制保障。全省九个市(州)及长白山管委会,都建立了教育科研机构,普遍建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都设在教育科研所,主任由教育科研所所长兼任。我省10个市州教育科研机构有八个是独立建制的,只有两个为合署办公。全省有县区教科所70个(独立建制的有30个)。科研体制改革30年,机构有了,科研是稳定的存在,但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于是教育科研就成了自话自说,自弹自唱,自演自评的独角戏。有为没位,当然没为就更没位。

(二)如何冲出教育科研行政化工作机制的“围城”

科研所的研究成果不能上化成政府意志,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政府决策模型。这里面有四个追问:一是科研所当是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但实现资政功能的途径、渠道在哪里?二是科研所当是教育改革的智囊团,但政府出题目、委托研究的规则是什么?三是科研所当是学校变革的设计师,但走出去、沉下去的管理激励模式怎样建立?四是科研所当是教育舆情的宣传队,但政府和公众间搭建的公共政策讨论平台在哪里?

总之,科研神秘,被围城闭锁,想进进不来,想出出不去。难题的破解需要智慧,更需要集中力量系统谋划。要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建立有效机制,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三、明确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大力推动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引发政府教育决策难度空前增大。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提出,“要深刻认识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自觉担负起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崇高使命”,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责任,也表明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支持和对教育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期盼。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会议上提出“要准确把握教科院所的职责任务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明确和坚定新型教育智库的方向”,为教育科研系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发展思路。

(一)准确定位,建立充分发挥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职能作用的体制机制

1.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教育发展对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新要求,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基本定位是为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业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为地方教育行政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学校发展服务;科研主攻方向是研究解决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此,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围绕地方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主动与教育行政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凝练区域主打课题。各市(州)、县(区)教科所都要确立促进本地发展的主打课题,以主打课题为引领,增强凝聚力和科研力度,为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 建立充分发挥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职能作用的体制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刘延东同志关于“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的思想内涵,强化依靠教育科研科学决策意识,落实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带头抓教育科研,牵头承担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主打课题,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教育科研单位承担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起教育决策依靠教育科研的有效机制,凡重大决策活动都应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主动给教育科研部门派任务、压担子,积极创造条件让教育科研人员了解实际情况和政策制定过程。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要主动开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调研和咨询工作,以递交决策咨询快报和提供调研报告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咨询,做到有为有位。同时,要通过建立科研基地、科研指导、打造和推广精品科研成果等多种途径,密切与学校的联系,“沉下去、进课题、进课堂”,引领学校改革方向,指导学校特色发展,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建立保障和推动机制,加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

1. 建立促进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逐步建立适应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求的教育科研机构用人制度。人才是推动教育科研发展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凝聚高层次人才是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第一要务。要积极争取本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注重引进和培养科研学术的领军人物,精心组建科研机构的领导班子。逐步建立地方教育科研机构人员准入标准,禁止占用教育科研机构的编制安置其他人员。实行“公开招聘、考试录用、优化组合、合理流动”的人员管理机制,吸纳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优先,充实到一线专职教育科研队伍中来。

二是建立教育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创新教育科研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政府出题目委托研究的规则;设立专项的教育科研经费,如教育教学特色项目研究经费、改革创新重大研究项目经费等;拓宽课题立项渠道,加强课题合作研究,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2. 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要切实加强科研机构内部的队伍建设。首先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服务教育行政决策为导向、以实质性贡献为标准的科研成果质量和工作成效评价标准。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教育科研定期培训与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对专兼职教育科研人员进行分层分类的培训,组织科研骨干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科研活动、调研和考察。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二是要切实加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核心能力建设。必须要加强其课题设计和需求识别能力、技术创新和成果产出能力、资源整合与组织协调能力、组织文化与环境建设能力等四项核心能力建设,能力要落地,要拉出任务清单。三是要根据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的要求,多渠道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改善科研手段,提高科研效率,提升教育科研服务能力。

3. 以科研督导评估推动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与职能作用发挥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重要评价指标及评估体系,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定期表彰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三)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增强教育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1. 建立四级教育科研网络的协调运行机制,增强全省教育科研机构的整体功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立了省、市(州)、县(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为推动全省教育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省教科院要发挥龙头作用,本着“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全省教育科研系统的整体谋划与布局。针对教育科研院所共同面临的、覆盖面广、难度大的重大问题,打破各种壁垒,建立上下统筹分工、优势互补、合作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增强创新活力和科研实效,避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服务的整体质量。

2.构架“大教育”网络,实现G—R—S(政府——研究机构——学校)的有效链接。省教科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整合各方面专家力量,建立专家库。逐步建立科研共建机制,搭建高等院校、专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合作的平台。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借助高校、专家这个高智力平台,解决好教育决策咨询、学校办学实践个案研究、当地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等,构架一个“大教育”网络,实现G—R—S(政府——研究机构——学校)的有效链接,让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共建中“做中学”,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和实效性。

3. 探索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促进资源互补和智慧共享。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要探索建立具有相互交流、相互联系与沟通的协同研究共同体,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形成多种形式的协作关系、伙伴关系,促进片际之间、同类课题之间、各学段之间、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与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使地方教育科研在协作中实现资源互补和智慧共享,形成基础教育行之有效的研究文化。同时,搭建地方专项教育研究平台,更多关注参与教师的“草根”科研活动、小课题研究,努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工作方式和业务常态,有效引导地方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在工作与研究的紧密联系中交互促进。

(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教育科研广泛深入发展

1.科学规划地方教育科研发展方向,建立健全课题规范管理制度。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地方教育科研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当前,要认真参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文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地制订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建立健全课题规范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做好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立项、指导、鉴定、验收、推广、奖励等工作。对于非规划部门立项的课题,各级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探索归口管理办法,避免同样或相似问题重复立项、重复研究,解决基层感到课题泛乱,无所适从的问题。

2. 采取用力措施和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规划课题的过程管理。加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过程管理,对于那些不研究、假研究的课题,坚决撤项,有效避免价值不大或者不适合立项研究的“伪课题”的出现。推进地方教育科研机构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有效地对教育科研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处理,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3. 创新科研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等评审奖励制度,要定期对在教育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及其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评优、晋级以及提高待遇的重要依据。省教育科学院在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科研型名校长、名教师、科研示范基地的“三名”评选活动,并形成了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要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及其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其作为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五)切实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1. 注重针对性、学术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质量

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决策性和应用性课题研究力度。注重为学校发展服务的研究,引领学校改革方向,直接触及实践、触及具体问题,指导学校改革实践。二是要创新教育科研方式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微观研究、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和翔实的数据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准则,积极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凝练理论。三是要加强教育科研基地建设。要在全省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教育科研基地网络。依托科研基地汇聚人才,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和品牌,培植一批具有较高应用和创新价值、能够具有地方教育科研代表性的典型学校和品牌成果。

2. 创新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和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一是要将研究过程转化为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坚持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在推广中提高,在深化中发展,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科研成果。

二是要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等活动,推出一批代表地方和全省水平的、具有原创性和实效性,处于领先地位的教育科研精品,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推广和发布科研成果。

三是要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以省教科院的《现代教育科学》和各地的教育学术期刊为主阵地,提升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把学术期刊打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获取科研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科研成果的出版平台和良师益友。

同志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紧紧围绕地方教育的中心工作,强化教育科研的服务职能,加强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条件建设,进一步转变教育科研工作作风,优化教育科研内容,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方式,通过开展有益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2015年4月14日吉林省市州科研所长会上的讲话,有删节。)

上一篇:同声相应谓之韵

上一篇:民间文化引入地方教育可行性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