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民间文化引入地方教育可行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2-03-05 08:44:39 浏览数:

内容摘要:传统意义上传承民间文化的方式一般是在民间以“口传心授”和“民俗活动方式”进行的传承。现今,这样的传承方式随着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提倡,开始引入地方学校教育。本文以南充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口,依托南充市众多地方学校,着力将民间文化融入地方教育中。

关键词:南充市民间文化 传承 地方教育

民间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形式包括: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礼仪、风俗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现辖三区五县一市,即阆中市,南部、西充、仪陇、营山、蓬安县,顺庆、嘉陵、高坪区。[1]数千年来,南充人民融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在嘉陵江中游创造了独特、凝重的南充文化,她融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生态文化为一体。尤以“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戏”、“川北剪纸”最受瞩目,被称为川北艺苑“四朵奇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散落民间不被重视的民间文化,如:高坪区的竹编、炭精画,南部县的群龙剪纸、南隆泥塑、柳树天灯、《吼拐》山歌、东坝钱棍舞、傩戏,仪陇县的客家婚嫁习俗、复兴高台杂耍、复兴高跷龙狮子舞,营山县何氏竹丝扇、太蓬朝山会、小桥草编等等。随着南充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传承问题。

民间文化的日益重视带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自主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课程,这样一些学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专业性质的大学之中,这局面就意味着以民间文化为基础的课程辐射地域有限,小地方的民间文化和非主流的民间文化却不被重视。就南充本地而言,城市不大,主流教育理念比较传统,在地方教育中引入民间文化的现象少之又少。就笔者调查而言,仅四川省服装艺术学院(南充市蚕丝学校)开设了以南充地方丝绸为依托的蚕丝课程。但此课程的开设,并非立足于发扬与传承南充的丝绸技艺与丝绸文化,而是以商业目的为立足点,着力培养现代蚕丝编织人才,就连定向的专升本学校也设在温州,如此看来,将南充民间文化引入地方学校,有其必要性。

一.南充民间文化的特点

1.历史文化悠久

南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华夏民族的祖先女娲诞生于境内之“仇夷”,即阆中市彭城坝。[2]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传说唐尧、虞舜至夏、商时,因南充城西有盛产黄果(广柑)的果山,这里即为“有果氏”之国,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设置安汉县,在南充市高坪区如今还有以“安汉”命名的街道和广场,三国时张飞驻守阆中,而今的张飞庙仍在,以张飞命名的阆中牛肉驰名全国。南充处于四川东北地区,使得民间文化发展与传承中,融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与一体,例如川北剪纸艺术中,便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是从黄河流域传来,“湖广填四川”时,著名民间川北皮影王文坤的祖辈从山西太原来到川北,把北方剪纸带到阆中。另外川北皮影三品种中的广皮影也是从陕西东路传来的。

这样独特、凝重的民间文化,一方面在文化溯源、文化展示上更利于引入学校教育,学生对于民间文化的故事传说、技艺演变、寻根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如此厚重的民间文化,也迫切需要传承与发扬,给地方学校引入学校教育提供了目的性。

2.民间文化丰富且由线串连,呈片区分布

在南充民间文化系统中有:三国历史文化丛以剑阁古城、阆中张飞庙、西山陈寿万卷楼等为代表;历史名人文化丛以纪念唐代武则天的皇泽寺、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观星楼、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蓬安相如故里、张献忠殉难地-凤凰山等为代表;红色文化特质丛以小平故里、朱德旧居、张澜旧居、张思德旧居等为代表;宗教文化建筑丛以阆中巴巴寺、顺庆栖乐山石刻、凌云山、观音山小乐山摩崖造像等为代表;还有川北大木偶、灯戏、皮影、剪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丛以及保存完好的阆中永安寺大殿、阆中古城、宋代白塔等古遗迹文化丛等。这些文化丛又呈点状散落于南充市之中,这样的分布,使得教学内容可以呈阶梯状延伸、教师资源的招募富于系统性。

二.南充民间文化引入地方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南充地区教育资源丰富

南充地区学校众多,全市基础教育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全市共有幼儿园623所,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16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27所,(其中小学以:南充市五星小学、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初中以南充市第五中、第九中比较有名)。普通高中7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南充高中、阆中中学、西充中学)。[3]另外南充市还有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希望学院三所高等学校,以及以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服装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若干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这些地方学校,将为南充市民间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提供强大的受众团体。

2.南充民间文化特点契合学校教育

从南充民间文化的分布上看,各地区民间文化丛附近都有相应的地方学校,例如在南充市高坪区白塔、凌云山摩崖造像、金城山文物群,就近的学校便有南充市高坪中学、白塔中学、高坪第七小学、第八小学等中小学以及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希望学院以及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这样的地区分布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又提供众多的民间文化素材。

从南充民间文化的种类上看,南充民间文化包含种类丰富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小吃和历史遗迹等,这样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丛不仅自身资源丰富而且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就以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为例,民俗文化中的大木偶、皮影、剪纸和灯戏都是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融合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艺术内涵深厚,能给学生带来多重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感受。且这些民间文化都有专业的传承人例如川北剪纸的传承人林世明、何作霖,不仅是剪纸传承人更是当地地方文化馆的馆长,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可以为学校剪纸课程的开设作指导;南充的民间文学也异常丰富,其中历史人物传说中比较有名的有:《张飞卖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张飞巧取瓦口关》、《张飞血和保宁醋》等,这些历史人物传说完全可以引入学校课堂,在介绍正史的背景下,再给学生拓宽知识面,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陈寿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组织学生品尝张飞牛肉、保宁醋,观看张飞牛肉、保宁醋的制作工艺等。

三.民间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

1.小学教育

儿童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动手能力强易受兴趣引导,但是精力集中有限,且学习效率易受情绪和环境影响。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形式较为突出的民俗表演和民间手工艺、民间小吃制作工艺等。例如简单剪纸课程、造型贴近生活的皮影造型和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富于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开展教学,以制作皮影为例,小班适合于一二年级,以“爱”为激发,要带领学生参观皮影制作、观看皮影表演,讲解经典剧目《火焚摘星楼》、《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活动,让儿童了解到皮影的独特魅力;中班适合于二三年级,以“习”为手段,邀请老艺人或者专业性老师简单授课,初步涉及皮影的制作工序、皮影的表演流程、剧目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一出皮影戏的诞生;大班适合于五六年级,以“仿”为目的,教授皮影的制作工序,让学生基本学会皮影制作,会简单的设计一些造型简单的皮影,并能进行表演。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比较集中的师资,最好有对应的各阶段老师,或者是固定的班级,方便老师从小班带到大班。

2.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虽然教育大背景是在改革,但是从应试这个方向标来看,初高中教育现在仍要考虑升学这个压力。所以初高中教育引入民间文化,笔者认为比较恰当的方式是采用学分制,老师开设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学生选修,设置一个基准点,分数修满即可,不作硬性规定。

从内容选择上可以比小学教育更为广泛,民俗表演、美术工艺品、历史文化遗迹、节庆都可以有所涉及。课程的开设可以集中在周五下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当地地方文化馆、博物馆例如南充市拍摄的纪录片、南充市丝绸博物馆、各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等。

4.高等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

初高中课程的开设阻力有一部分也来自学生“学无所用”,要使课程真正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必须有深入学习的课程,换句话说,如果大学里有相关专业的开设,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不因此耽误要参加考试的文化课,甚至还可以学得好凭借此进入大学继续深造,那么这样的课程必将有长久的生命力。但是如今的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以市场为风向标,就连文艺院校的科学研究只重专业文人文艺而轻视民问文艺,中央美术学院原有民问美术系,白杨先让教授退体后就取消了。[4]

南充市目前有三所高校,专业开设都比较多,但是唯独没有涉及有当地民间文化。而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而言,地方高校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功效。高校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富于创造性和研究性的学生人才又有着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外部环境,所以大学里更应该开设相应的民间文化课程。就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以南充民间文化为依托的相关专业,或者在相关专业下开设以南充民间文化为辐射面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可以在文学院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下开设南充民间文学课程,学习南充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另外可以组织相关的课题研究、区域地点采风等;在历史文化学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考察研究,走访南充市地区历史文化遗迹、宗教建筑群等,甚至可以在潘家德老师的带领下,整理南充市民间文化名录、南充市民间文化艺人档案库,还可以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制作一个电子信息档案库,整合各地区民间文化名录,配以详细介绍和图片,这样一个信息资料库可以存放到高校图书馆、市图书馆和各旅游景点展览区;另外也可以在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开设选修和必修课,例如川北灯戏、皮影、大木偶可以在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开设两个学院可以跨院选择的课程,另外在学校也可以组织展览、比赛或者招募各地方文化馆的志愿者,还可以组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联合小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以高校带基础教育。在南充的职业技术学校中也可以开设民间文化课程,如在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引入蚕丝、阆中银河地毯、高坪竹编等课程,在旅游烹饪类技术学校里加入对南充市历史文化景点、南充民间特色小吃制作的人才培养。

总之,为了进一步发扬和传承民间文化,地方学校应积极鼓励民间文化进入教育课堂,丰富当地学校教育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当地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找到具有长远生命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南充市文化局,南充市文化志[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

[2]蒋小华,南充文物旅游揽胜[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网

[4]段宝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几个紧迫问题[D],凯里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08年2月。

本文为2014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638047)。

(作者介绍:吴冬莉,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南充市民间文化与旅游开发项目负责人)

上一篇:抢抓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机遇推动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

上一篇:基于利益博弈视角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