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着力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11 09:04:29 浏览数: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占GDP80%以上。当前,大力推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不仅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保持稳中求进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生幸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实体经济迎难而上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11年,全省拥有各类企业123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万户,均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5万亿元,增长13.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4%,主营业务收入超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国榜首,产值占全国比重近1/8。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跃升“万亿级”,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逐步显现。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利用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7.0:55.6:37.4调整为2011年的6.3:51.3:42.4。“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领域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8万亿元,年均增长22%。主要行业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颇具特色的实体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制造业向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制造业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得到有效克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目前,全省有9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48万亿元。35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3176个,每个示范区平均营业收入197亿元。

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一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货币支撑不足。2011年全国新增贷款在制造业、个人贷款、批发与零售业占比分别为27.6%、23.5%、22.8%,而当年制造业增加值约占GDP的40%,考虑到间接融资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可以判断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并没有达到充分满足,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主要症结。

二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利润率大幅下降。2012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数增加37.4%。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成本上升、原燃材料成本上升和财务成本上升,成本严重侵蚀利润甚至吃掉利润。当前,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利润差,导致资本等生产要素向非实体经济集中,对此应继续采取有力的政策调控遏制这一趋势,防止社会资本“避实就虚”和企业“弃实投虚”的问题加剧。

三是实体经济领域产能相对过剩较为严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省船舶、重型机械、玩具、家电、纺织、服装、陶瓷等传统产品出口均下滑;主要面向欧美市场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产品的出口步履维艰;受制于内需不旺,传统产业中钢铁、建材、电力、化工等产能过剩,相关企业仍将处于去库存化阶段,低价竞争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四是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从供需结构看,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需要提升,供给结构中服务业比重需要提升;从产业层次和技术层次看,制造业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低端,企业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五是企业税负仍然较重。总体税制设计不够合理,增值税、营业税税率较高,间接税占税收总收入的60%,削弱了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产品竞争力。另外在财政收入增幅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有的地方税收征管趋严,提高非税收入,也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企业、价格、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调整利益形成机制和分配格局,限制投机资本,有效抑制垄断利润和高利润行业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利润分布结构,实现实体经济产业的报酬递增。统筹考虑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不同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特性,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节。对目前处于严重困境的船舶、光伏等产业的特大型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转型投入、服务平台、税费缴纳等方面,实行一业一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为加快实现其复苏和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着力提升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创新能力牙口企业管理能力。一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稳定的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速折旧、减免税等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率,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重点企业普遍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三是扶持重大应用,创新商业模式,使之成为又一重大投资消费领域。在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有机衔接和融合,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四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避免陷入不利的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

加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部门合理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总行直贷、银团贷款对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当年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总量和比例,扩大融资担保和直接债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融资效率和直接融资比重,营造具有江苏特色、优于周边的投融资环境。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一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统领和推动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的先导产业。加快对3D打印、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新一代高技术产业战略布局。二是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坚持总体推进与重点跨越相结合,明确发展时序和布局,在重大成套设备、船舶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提升系统和总成套能力。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结构,调整轻重工业比重,适当降低重工业的比重,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努力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等途径淘汰陈旧落后产能,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区域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主动调结构,抓好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质量标准建设,化解过剩产能。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推进实施大企业战略。进一步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加速扩大单体企业规模,提高战略和职能管理能力,推动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公司大企业。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资源整合。通过开展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多元化并购、杠杆收购和跨国并购,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食品、医药等现有产业组织格局进行快速和大规模整合,提升竞争力。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配套能力,进一步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社会化分工细化、专业化协作紧密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秘书处处长)

责任编辑:金雯

上一篇:推进生态与工业发展,,,打造西部生态最美城市

上一篇:打造大型工业产业,,,增强广西经济发展能力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