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的学科路径及其优化

发布时间:2022-02-13 08:39:29 浏览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兼具跨学科性质,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环境学和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如果该专业教学全面开设上述四个学科的课程,就会失之于宽泛,不利于专门人才培养。笔者认为,教学单位应该结合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其它学科为辅。目前,我国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依托人文地理学学科优势选择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方向的成功案例较多,而且在研究生层次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拟以人文地理学学科支撑资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进行探讨。

一、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增长点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指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的二级学科,从研究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从学科门类即部门人文地理学上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两个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地理学就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主要包括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由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且研究方法多为实证主义,在中外地理学学科中地位较高,以至于很多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三分法。经济地理学主要包括商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和信息业地理学等分支。经过1979年以来30余年的发展,广义人文地理学不但得以复兴,而且出现了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学科增长点。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人员承接了大量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项目。这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地理学一直是学科发展的热点分支,主要表现在资源区划、产业布局、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方面。上述三个领域的人文地理学学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完成了大量规划项目,而且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案例支持,从而推动了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成功案例与学科路径

目前国内院校资环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有环境和城乡规划。前者主要依靠自然地理学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培养地理类环境学专门人才,失之于宽泛;后者主要依靠人文地理学师资和学科优势,培养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专门人才,与社会需求结合较为紧密。关于资环专业依靠城市地理学转向城市规划,或者依靠旅游地理学转向旅游规划的状况在国内不乏先例。某些名牌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在旅游和城市规划两个方向、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甚至在此基础上,申报了相关专业(如表1所示)。

上述高校地理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依托人文地理学的两个学科增长点,取得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成功。随着本科、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成功,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不仅有了突破口和增长点,而且培养了支撑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同时大量的地方规划课题和项目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案例,也必然推动学科理论的新进展。总之,在该模式下,由于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破解了当前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了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

上述案例为其它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思路。笔者认为,目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该积极依托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和区域分析与规划等相关分支学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培养既具有资源、环境学和地理学素养,又具有动手能力的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生。要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对接,并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高校应依托地理院系师资优势和学科优势来选择三级学科和发展方向,具体工作思路如图1。

三、城乡规划方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措施

1 城乡规划方向人才培养思路

首先,城乡规划方向的选择应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城乡规划方向包括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相关教学单位可以整合师资力量,选择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制定培养计划,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立足点。

其次,本科生参加高校教师纵向和横向课题有助于解决高校面临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脱节的困境。目前,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出现了分离倾向,导致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脱节。高校过分强调科学研究与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而忽略人才培养间接服务社会,陷于科研功利主义。高校教师热心于纵向和横向项目,热心于社会活动,疏于教学本职工作,以致于教育部不得不出台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刚性文件。

因此,如何实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发展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高校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参与群体如果能从高校教师、研究生进一步延伸到本科生,将有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脱节问题的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有助于调动本科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前提是本科阶段培养计划不被削弱。

2 城乡规划方向人才培养措施

(1)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社会需要对接。我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曾经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思想。这种实用思想对某些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本科专业应该自觉关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地方经济特色。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对统一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导向,专业负责人应在城乡规划范畴内选择主攻方向,积累研究成果,改革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社会需求量大的本科专业需要按照市场导向凝练师资,改革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见习、实习直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接,避免高校教学空洞、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

(2)改革高校“轻教学、重科研”评价机制,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迫切需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形成科研与教学、高校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鼓励研究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同时,高校也应出台刚性文件,限制教师大量从事横向课题和其它形式的创收业务,确保教师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校教学任务。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与目前教学质量下滑、学术腐败和学风不正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3)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目前高校教师多让研究生参与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很少吸收本科生参与其中,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或者流于形式。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之所以水平较高,与其重视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无关系。医学院校重视实践教学的模式值得某些专业推广。

上一篇:“探究性”问题教学情景课堂教学方式初探

上一篇:对高等师范学院地貌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