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08:46:08 浏览数:

摘 要:现代化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的行动和路径,这是高质量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性战略安排,可以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推动现代化进程考虑,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包括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二是转换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现代化的全面开放体系。三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涉及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现代化的政府调控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十九大在绘制我国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同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个重要的新概念。它同现代化是什么关系,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问题的研究,既要全面研究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特性,又要明确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从而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

现代化是当代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但各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是参差不齐的。成功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中国的现代化折射出现代化的诸多共性,反映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各自的现代化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但是,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的国家,中国现代化历程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必然渗透着本民族的张力和“中国特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中国特色。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根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我国长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推进的现代化是要解决新起点上的新矛盾,也就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表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力点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概念。如何准确把握这个概念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成功开启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过去关于现代化的讨论过于关注GDP的指标,在实践中往往是以抓GDP来推进现代化。而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后,现代化就要由高质量发展来支持,相应的启动现代化就不是简单的规定GDP指标问题,而是根据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进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准确定位:一是在现代化整体中准确定位;二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衔接中定位。

首先,在现代化整体进程中定位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但现代化需要以经济现代化作为基础和先导,然后渐次拓展。马克思当年设想: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给所有的人腾出时间,并创造出手段,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才能达到发展。1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则意味着人民的物质富裕问题基本解决,所要推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由经济向政治、生态、社会多个维度延伸,解决人民的精神富裕,并且增进人民的生态财富。就经济现代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现代化,其中每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带有新时代的特征。

就新型工业化来说,一方面,GDP中的农业增加值比重,2010年降到10.1%,2017年降到7.9%。传统意义上的降低农业比重的工业化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另一方面,现代化要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上下,我国2017年还只有51.6%。这意味着新型工业化不是进一步提高工业比重,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应该指的是工业现代化。

就信息化来说,信息化就是当今的科技现代化,就是掌握信息化最前沿的科技。当今世界前沿的信息化有两个方向:一是针对制造业的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制造、新材料、虚拟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二是针对服务业的信息化,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2

就城镇化来说,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的城镇化率,2011年达到了51.27%,2017年达到58.52%。这意味着进入新时代后,转移农业人口意义上的城镇化也已基本到位,城镇化进一步提升有两大新内容:一是市民化意义上的城镇化。也就是解决进入城镇的转移人口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二是城镇城市化。处于广大农村的城镇现代化的要求是增强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城市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说,新型城镇化指的是城镇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

就农业现代化来说,相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直接以农业、农民和农村为现代化对象,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显然,现代化有特定的目标和标准,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不了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它是开启现代化的行动和路径,是在行动中贯彻现代化的目标。

其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的衔接中定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发展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建设需要跨越的关口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根据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跨越 “关口”开启现代化的行动。这就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从而跨越转向现代化的关口。这是高质量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性战略安排,可以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30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推动现代化进程考虑,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它要求在产业、城乡、区域、生态方面推动现代化,其功能是为跨越开启现代化的关口优化经济结构。二是转换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其功能是为跨越开启现代化的关口转换增长动力。三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其功能是为跨越开启现代化关口提供制度保证。

二、优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支撑体系的功能在为跨越开启现代化关口优化经济结构,涉及产业、城乡、区域和生态等方面。

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六阶段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相当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经过起飞阶段以后的三个阶段的各个特征尽管有时间先后,但都可以看作是进入经济现代化阶段后的各种表现。例如,“向成熟推进阶段”是指现代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实现经济长时期的持续增长。“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指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涉及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加速发展,成为主导部门;另一方面,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和人口过密等问题。这些方面可以说是进入现代化推进阶段的一般特征。从我国的现代化要求来看,根据十九大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产业、区域和生态三足鼎立来支撑。

1.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观察发达国家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发现每次现代化浪潮都是由产业革命或科技革命推动的。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以电力和钢铁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現代化浪潮。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产生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18世纪后半期的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时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1这就指出了当时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参照系。列宁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和钢铁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意味着现代化应该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和文化上长期落后,重要原因是几次直接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产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没有搭上现代化的列车。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开启现代化进程,关键是抓住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发展体现现代水平的新兴产业,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所谓创新引领同实体经济的发展协同,核心是科技创新,要求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现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创新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更不是采用在发达国家已经过时的技术,不能停留在跟跑的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创新起跑线,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所指出的,科技和产业的“时代划分是以许多国家所共有的创造发明为依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特殊真理”。1你研发新能源我也研发新能源,你研发人工智能我也研发人工智能。现在发达国家进入了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化产业为代表的阶段,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就应直接瞄准国际最新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谓现代金融同实体经济的协同,指的是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必须同产业体系现代化协同,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其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发展多层次现代资本市场,为企业以“去杠杆”为内容的融资结构调整提供空间。二是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灵活充分的风险投资。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和调控机制,有效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所谓人力资源同实体经济协同,就是要求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现代化的第一要素。其中不仅包括高端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端创业和管理人才,甚至包括特殊技能的工匠。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成为创新投资的重点。就如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现代的经济增长大多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兴起。”2 历史经验表明:“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3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包含人力资本服务,人力资本服务所起的新动能作用就在于具有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功能。实体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协同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突出发展更多的需要人力资本服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如金融、咨询、设计、软件等。二是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就如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的:“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三是在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2.现代化的城乡区域体系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面对这种不平衡结构,现代化要求,一方面彰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势,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的整体现代化。

就城乡关系来说,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需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过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60%。虽然城市化过程能够提升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水平,但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城市和农村都实现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国家。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城乡体系,需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基本路径是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如果说城市化是农业生产要素进入城市的话,那么乡村振兴则需要城市现代要素进入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这就需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路径提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现代化不仅需要进入城市的转移人口城市化,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同时也要求不进入城市的农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其引导性路径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尤其是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

就区域关系来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无论是小康社会建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是齐步走的过程,必然存在有先有后的过程,现代化的势头总是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逐步扩大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因此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涉及以下方面:首先,针对尚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使其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的起点,共同开启现代化进程。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彰显优势,为全国的现代化探路。允许一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这对其他地区现代化的进程有明显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这种带动作用可以大大加快全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各个地区所能达到的现代化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产业结构,有些地区农业比重大,有些地区工业比重大,这种产业结构不影响其实现现代化。就像目前的发达国家中,德国的工业比重大,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比重大,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大,这不影响他们的现代化国家地位。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区域体系反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各自的现代化特色。最后,根据协调发展的要求,现代化进程中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需要联动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就是说,虽然允许一部分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快,但要持续关注后发地区,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3.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

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西方发达国家当年在工业文明时代推进的现代化无所顾忌、无障碍地高排放并掠夺国外资源,其现代化伴有城市拥挤、农村凋敝、环境污染等现代病。这种状况就是习近平所说的,“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1

我们现在所进入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我国新时代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要有生态文明的目標。就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代化水平。生态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重要。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2具体涉及:第一,由资源高消耗、环境强污染和废弃物高排放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型经济。第二,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第三,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第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转换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功能在为开启现代化的关口转换增长动力。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经济利益产生的内在动力,与收入分配体系相关,二是由对外开放带来的外源动力。

1.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居民收入普遍较大幅度提高并且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就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说, “在一些不公平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它降低了经济效率......,然而在其他情况下,不公平却可以加强经济效率”。1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病”。其表现就是就如库兹涅茨指出的:城市化造成生活条件的变化,即从乡村迁往城市,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学习新的技能并失去过去所掌握技能的价值,是一种浪费;结构调整会使农民、小生产者和土地所有者地位下降;现代化会导致利益结构的调整,一些群体过去的相对地位如果持续地处于动荡中,便孕育着冲突;等等。2

接受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教训。中国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开始就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在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基础上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以效率为基础的分配体系。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可靠保证。为做大“蛋糕”,一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根据现代化所需要的创新驱动要求,尤其要激励技术管理之类的复杂劳动。另一方面要完善按要素分配。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背景下,既要完善其按贡献取得报酬的制度,又要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从而充分动员和激励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

二是建立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以效率为基础的分配难免会产生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甚至达到两极分化也会影响效率。为分好“蛋糕”,需要在收入分配体系中建立促进公平分配的机制,不仅要求再分配更讲公平,还要求在初次分配中就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现代化收入分配体系是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体现公平原则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能够保障效率的提高。可能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则需要通过体现公平正义要求的法律规范、税收、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途径来解决,由此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

2.现代化的开放体系

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又要获取国际上科技创新的资源,进行开放式创新。这是现代化的外源动力。就如习近平指出的: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现在的开放型经济进入了新时代。所要建立的现代化开放体系需要体现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要求,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从而建立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已有开放基础上,现代化开放体系的主要表现是:1.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利用自由贸易区等开放载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服从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国外要素的着力点将转向创新要素,进行开放式创新;3.参与全球化分工既要发挥比较优势,更要培育竞争优势,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4.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背景下,重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争取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并且依托核心技术建立以我国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的价值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5.各个产业全方位开放,尤其是服务业对外开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的推进,以现代金融支撑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6.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推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归结起来,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功能为跨越开启现代化的关口提供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支持发展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所有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我国的现代化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基本特征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有两大功能,一是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二是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由此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市场都具有这种功能的,只有在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阶段,并具有了如下特征,市场机制才具有这种功能:(1)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2)市场竞争充分并有规范。(3)市场调节信号完善并准确。(4)市场活动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党的十九大对完善市场机制提出的要求是“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标志。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1

我国目前的市场与现代化市场的差距表明了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内容:第一,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条件。它是市场秩序的基础,是保障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第二,法治和信用是交换关系的基础,是营商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完備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保障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有序。第三,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在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完整,统一的市场代替区域分割。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第四,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市场、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竞争充分,价格灵敏,体现价值规律的充分作用。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由市场秩序保证的。它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市场规则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等。

2.现代化的政府调控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个整体。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市场失灵后发挥政府作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仅仅是克服市场失灵,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贯彻社会主义的要求,如公平正义的要求、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尽管是指导性的)。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区域的均等化。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其经济发展又不能等待经济的自然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尤其是制约发展的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不仅在于其失衡,尤为突出的是处于低度水准,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单靠市场调节,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需要政府有重点地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第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完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的分割、信息流动的障碍,市场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育市场。当然,政府的这些职能会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市场的发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少,直至市场发育成熟,政府得以退出这一过程。

基于政府在现代化中的上述任务,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二是科学地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要求有三个方面建设:第一,政府需要转型。原有的政府基本上属于经济建设型政府,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向是收缩经济建设的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从而使各级政府逐渐成为执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第二,政府转向法治政府。不仅要完善市场立法,更要加强市场执法。在这种法律制度下,市场秩序就可以得到自觉的遵守。政府就不是主要依靠政策而是主要依靠法制治理国家。第三,在突出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的同时,明确宏观经济的合理区间,即经济增长处于合理的上限、下限所形成的合理区间。在宏观经济处在合理区间时,不实施“强刺激”,其意义是避免宏观调控对经济过度干预,体现宏观政策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政府不再时时调控市场,从而给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留出更多的空间。这就有效地保证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可靠保证,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高质量运行。

总的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建设。在推进现代化时对各个方面的体系需要一体建设、整体推进。

上一篇:关于市场竞争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MVR工艺技术在盐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