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高中地理学科环境道德生态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22-02-13 08:43:00 浏览数:

摘 要:环境道德生态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得到基础教育的推进与支持,而高中地理学科又是与之关系最为密切。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中“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为例,以“我的长江,我的武汉”为主题,联系生活实践,结合环境、生态道德案例,运用遥感数据,讲授《自然界的水循环》。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生态教育的目的,教育新的环保人才,让学校成为绿色基因植入点,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让高中生思想和行为成为真正有利于地球的科技人。

关键词:环境道德;生态教育;水循环;长江;武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不能仅仅依靠科技和法律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环境道德生态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如果我国公民到高中仍然没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观念,不能正确理解生态教育中人、自然、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失去了这一生态教育,文明将被摧毁。[1]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中“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为例,探索高中地理环境道德生态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设计贯穿始终且联系生活的教学主题

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主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水循环这节课设计以“我的长江,我的武汉”为主题开展环境道德生态教育,能够激活生活在武汉的高中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武汉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长江沿岸城市,武汉的水循环十分活跃,可以取材的案例丰富,并且能与教学内容贯穿始终。加强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中提高保护家乡环境的认识,充分发挥出环境道德生态教育的实践意义。

二、在教学目标中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从而达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生态教育的目的。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长江水的来源,让学生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通过对长江的“寻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对长江与武汉城市发展关系的人生,学习“地表径流”,并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长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学生身边的自然地理事物,以长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地理观察等自然地理学习的特点。

2.运用遥感影像图获取信息,学会用图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我的长江,我的武汉”为主题开展水循环教育,以达到爱武汉爱长江爱祖国的教育目的;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从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境生态道德教育

(一)新课导入中以《再说长江》纪录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引入,鼓励学生谈谈对长江的认识。找到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介绍水体的组成部分及其相关性。

(二)以“长江寻源”介绍水圈的组成部分,总结水圈的特点是连续而不规则。以长江水与洞庭湖水的相互之间的补给关系介绍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通过学生课堂活动方式,让学生总结出黄河、黑龙江及塔里木河的补给方式和汛期。以《将进酒》中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讲授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及陆地内循环。这样既做到知识的迁移,又不局限于狭隘的环境保护。

(三)通过介绍水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介绍武汉三镇的格局的形成,古时候只有武昌和汉阳隔江相望,大约500年前由于汉水改道汇入长江,商旅在汉水平缓的地方靠岸,进行商业贸易,慢慢形成了汉口。武汉三镇的格局就是由长江和汉水作用形成的。水循环造就了武汉,作为最富动力的循环塑造了地表形态,例如江汉平原。以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为例,通过降雨更新淡水资源,更新陆地淡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平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四)以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的案例重点渗透环境道德生态教育。教师联系实际,用生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原因,分析生态事件发生后果,从中吸取教训,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围湖造房,造成水资源减少

以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为例,通过遥感影像图说明学生们熟知的东湖和沙湖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围湖造房,商品房的开发导致。 武汉的“围湖造房”隐喻的是公众利益被侵蚀和公共利益弱势化。而要使公共利益的腰杆“硬”起来,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有公共资源民本利益的认识敏感和定位决心,进一步对管理队伍严格整肃,更需要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生态意识,尤其是高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环境道德生态意识关系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

2.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在学生们眼中,长江仅有的鲸类有着两种美,一个“皮肤好”、一个“笑容好”,“皮肤好”指的是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笑容好”则是指长江江豚,因为江豚上翘的嘴形配上小小的眼睛,看起来总是一副笑眯眯憨态可掬的样子。如今皮肤好的白鳍豚早已功能性灭绝,多年来未见踪迹。而另一个笑容可掬的江豚,现在也步入白鳍豚的后尘,濒临灭绝的边缘。豚类学者预测,如果环境持续恶化,10至15年后江豚也将灭绝。近年来,由于受到极端气候、过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江豚数量迅速下降。江豚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如果有一天长江不能支撑江豚的生存了,那么长江也会有一天不能再支撑人类的生存。白鳍豚和江豚代表着长江的生态。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环境生态起到关键的作用,而高中生的环境生态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

3.通过课堂讨论与课后论文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以学生讨论方式讨论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利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并布置学生以水循环为主题,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小论文。

四、高中地理课堂是环境道德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在《表土與人类文明》一书中分析了世界上多种古代文明兴衰的历史后发现:“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3]环境道德教育是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并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其基本准则。

基于当代国内外的形势和武汉市独特地位,目前武汉市存在着人口众多,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这些要求我们教育者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两个基本点出发,谋求新方法,教育新的环保人才,让学校成为绿色基因植入点,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让高中生思想和行为成为真正有利于地球的科技人。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2]张淑显:论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当代教育科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2004.(3)29-30.

[3](美)弗.卡特.(美)汤姆.戴尔. 《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文献计量的国内精准农业技术研究态势分析

上一篇:浅谈岩溶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