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2-04-05 10:11:31 浏览数:

zoޛ)jm5iEn?iMuMvMvm=ݵMuMvMtMt5_?m5m5m4iF?m4mӿ_o}Z经营困难

产出缺口指的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反映了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如果产出缺口为正,则说明经济在超过潜在供给能力的水平上运行;相反,如果产出缺口为负,则说明经济在低于潜在供给能力的水平上运行。两种方法均显示,目前产出缺口为负,且均处于1995年以后来的最低点(见图3)。从消除趋势法来看,2012年第2季度的产出缺口为-1.90%,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从生产函数法来看,2011年的产出缺口为-2.53%,为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这反映了当前产出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于潜在产出。造成产出缺口为负,而且偏离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需求层面,具体有三个方面。

1.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中国在改革初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改善。但此后出现恶化趋势,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增大的直接结果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事实上,2003-2006年期间,中国国内消费出现了加大幅度增长,当时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然而到了今天,中国消费增长反而大大放缓,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

2.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外需大幅下滑。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中国与东盟、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较慢,而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3. 4万亿投资计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也导致了实际产出的减少。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于避免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退出后逐步消化。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免,家电、汽车、农机“三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会对未来居民消费能力造成影响。4万亿投资同样加剧了某些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4万亿投资直接拉动了建材、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投资大幅增长,而这些产业早已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大幅投资的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使国民经济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三) 从实际GDP走势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下降通道

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7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最后一个周期是从2007年第3季度作为起始波峰,2009年第1季度为波谷,2009年第4季度为终止波峰。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波谷的下降通道。与过去相比,此轮下降呈现出以下特点:

1.持续时间长。2009年4季度至今下降通道已经达到10个季度,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平均长度(5个季度),同时也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最长水平(9个季度)和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持续长度(6个季度)。

2.下降幅度深。2009年4季度至今下降幅度达到2.35%,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平均下降幅度(1.46%),虽然仍未超过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下降幅度(3.38%)④,但从历史上看已经是1993年以来第二大的下降幅度,而且目前下降期尚未结束。

3. 波动程度有所降低。与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相比,本次下滑波动程度有所降低。2009年4季度至今离散程度为0.75%,高于样本中7个下降期平均离散程度(0.61%),但低于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离散程度(1.41%)。

(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正逐步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TFP)进入了上升的轨道,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然而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种增长的幅度逐渐变缓,甚至从2007年(如果从全要素生产率HP趋势来看是从2004年)开始,逐步进入了下滑轨道,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即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部门或地区) 带来的效率提高。因此,如果政策性或制度性的因素导致资源无法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配置到生产率高的企业,就会带来资源配置上的损失,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生产率(樊纲、王小鲁、马光荣,2011)。

三、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工业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工业经济运行的传统模式将发生改变。工业运行的特征以及作用机制,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引起工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工业经济增速将中速企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一轮一轮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层次多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事实上,如果利用联合国数据库公布的各国制造业增加值,通过当前汇率进行换算,那么中国在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17453.78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7316.71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在经济总量比较小,产业门类尚不齐全,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不强的时候,通过粗放式发展,实现高增长是有可能的,但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变,中国工业要想长期维持过去的高增长已经变得不可能。下一阶段,随着中国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机制的逐步建立,

(二)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过去中国工业在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尚未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更多采取了迅速“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然而到了今天,过去的这种道路已经难以持续,中国工业增长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转换,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在已铺开的产业基础上“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新型驱动增长”和“高、精、细”发展。“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从增长动力机制上看,主要体现为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在“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这是正常现象。也正因如此,在2007年以后,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发展战略体现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效率提高,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虽然较低,且处于下滑趋势,但下一阶段,随着国家通过加强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加快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通过并购重组实现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三)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重化工业仍将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第三次革命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而中国工业也同样有可能要经历一场“工业母机革命”。“工业母机”是指生产机器的机器,主要涉及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中国目前很多行业中,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设备却不得不依赖进口。这样的结果是,高价格的国外设备增加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同时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依赖于国外,降低了产业发展的自主性。中国的“工业母机革命”主要是指中国工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进口设备实现进口替代,并进一步出口到其他国家。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工业企业一旦实现对某种设备的成功攻关,往往能够迅速建立起巨大竞争优势,甚至在进口价格1/2的水平上进行销售仍然能够获得盈利,从而也将对全球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目前,中国在“工业母机”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成功的对现有的进口“工业母机”进行替代,并进一步扩展到国外市场,则能够对整个工业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力,同时也将大大带动工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四)县域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县域经济对工业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经济的增长将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前,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总体增长,但近年来,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县域范围的经济占全国的GDP首次超过一半。这个变化表明了,在未来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二是县域经济将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县域经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仍很普遍,县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很多是拼资源、拼消耗的项目。对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淘汰,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三是县域经济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腹地”。东部地区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不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大城市,而是将产业转移到周边的县域。这有利于这些企业保留原有的市场和渠道,从而更好地为核心城市的企业进行配套。县域经济将成为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周边支持系统,促进了中国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经营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如果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那么有可能实现竞争优势转型,在价值链更高端环节塑造出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在转型升级中失败,那么传统优势将逐步消失,而未来的中国工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为促进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应在放低工业经济增速预期的基础上,出台更大力度的转型升级促进政策。

(一)放低工业经济增速预期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约束强度的上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下降趋势,中国工业经济也将逐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且,由于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完成,因此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因此,未来几年里,中国工业经济将不可能再继续保持2003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而是逐步减速。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或者到“十二五”后期,工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接近于9%。国家应始终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政策的重心,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放松了对“调结构”的要求。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作为重要任务,抓紧落实和组织实施好规划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避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

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性问题。既因为周期性波动、政策退出等短期性因素的影响,也是因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速度的降低是中国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以前的过渡,是中国企业实现竞争优势转型的必经阶段。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市场规模萎缩、节能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主动实施转型升级的苗头目前已经十分明显。企业纷纷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研发、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争取在价值链的更高端环节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如果在这个时期,国家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政策,重新实施依靠粗放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可能会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造成破坏,不利于转型升级。另外,现阶段的工业经济下滑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失业,甚至很多地区“民工荒”问题依然严重。这也是国家不需要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重要理由。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现阶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政策走向将直接决定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如果能够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性障碍,从政策上支持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那么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反之,如果过分注重保增长,出台一些不利于转型升级的政策,那么可能会阻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国家应对转型升级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从分析企业在危机下的反应模式入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1)加大财政扶植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产学研体一体化,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新市场。(2)实行结构性减税,对一些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技术水平先进、尚处于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3)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对于那些寻求金融支持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高融资平台;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及其他投融资机构紧密合作,开发直接融资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我们常常习惯于说,“经济下滑期间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事实上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危机能够使企业具有很强的转型升级愿望,但同样也可能会造成企业缺乏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而且国家反危机政策也可能会对企业转型升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国家要对企业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切实地把政策做对、做实。

(四)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提出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认为实体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然而,目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体制机制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某些暴利行业的存在,吸引了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将大量的资源向这些暴利行业集中,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也抽干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下一阶段,国家应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推动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深化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环境保护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完善干部考核与晋升制度,避免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而造成生产要素价格机制的扭曲。(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扰乱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着手,增加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3) 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进行区分,对有条件能够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应坚决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利用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那些尚没有条件打破垄断的行业,应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注释:

①利用消除趋势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利用生产函数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

②郭庆旺、贾俊雪(2004)采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生产函数法估算了我国1978-2002 年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认为消除趋势法和生产函数法与实际更为相符。张成思(2009) 运用多变量动态模型系统下的Beveridge-Nelson分解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产出缺口,通过在统计属性和对货币政策调节预测效果方面与传统单变量估算方法比较,认为基于多变量系统测算的产出缺口对货币政策的预测效果更优。

③具体实施为:(1)趋势消除法。在我国可比价GDP的基础上,使用X-12-ARIMA季节调整方法,选择乘法模型,获得季节调整后的GDP序列。采用HP滤波的方法,对季节调整后的GDP序列取对数后并进行分解。利用其趋势成分序列获得潜在产出。利用波动序列,去除不规则成分以后,获得产出缺口。(2)生产函数法。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C-D生产函数 ,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每期的资本存量,全国固定资产基期资本存量采用了郭庆旺、贾俊雪(2004)推算的1978年全国固定资产净值为3837亿元(1978年价格)。

④上一轮周期之所以下滑幅度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 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 经济研究,2004,(5).

[2]张成思. 基于多变量动态模型的产出缺口估算[J]. 统计研究,2009,(7).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201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J]. 中国工业经济,2011,(3).

[5]樊纲,王小鲁,马光荣.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 经济研究,2011,(9).

[6]原磊.地区产业低碳竞争力比较[J].中国市场,2012,(7).

(编辑:张小玲)

上一篇:综合运输客运结构研究

上一篇:基层海事行政执法工作探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