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3 08:40:36 浏览数: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532)、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1201410805)、

广州大学—广东罗浮山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徐国良,汉,籍贯江苏,1975年生,男,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土壤地理学教

学及研究。

摘要: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文首先基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指出在土壤地理学课程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对实验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使得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其创新性思维不能被完全激发。据此,本文提出,在课程实习实践中要强调实验与实习相结合,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同时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增设设计性与探究性实验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土壤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大力提倡理论教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利用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学习。最后,本文对课程考核方式与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 教学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0

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是地球表面最为重要的圈层系统,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维系全球陆地生物圈的物质交换。土壤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最早进行开发的生产资料。土壤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保护了地球系统的生命活性 [1.2] 。该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等各个学科均有涉及,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地理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锐减,土壤地理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3] 。2014年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关于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的两份调查公报,引起了社会各方对于我国土壤污染状况的广泛关注。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表示:土壤是植被和农业的基础,森林需要土壤才能生长,我们需要土壤来生产粮食、饲料、纤维、燃料和其他诸多产品。学生通过学习《土壤地理学》,可以认识到土壤资源及其变化依据,并且对土壤资源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因此,《土壤地理学》的教学对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学素养,为培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还要向学生传达土壤地理学所面临的科学问题及其让他们思考解决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要求高校不但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改革,还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土壤地理学》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刘春红、冯维波针对土壤地理学的实验教学,提出了丰富实验内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课考核纳入课程考核等建议[4];房莉、余健通过总结传统土壤地理学教学方式,提出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多媒体、互联网等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5];华洛、王学东则就师范院校土壤地理学的定位,教学目的与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6]。这些研究都为《土壤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方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基于《土壤地理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要求,针对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学科特色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

1 土壤地理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1.1 课程任务、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土壤地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等课程,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地理、资源与环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1.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理解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特征与开发利用的方向。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1.3 课时要求与安排

本课程安排为28学时,其中22学时为理论教学课时,6学时为实践教学课时。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室内实验分析和野外实习考察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

1.4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与水文学》,以及后续课程《综合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学原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课程联系密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土壤地理学课程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对实验环节的重视不够,而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在当前高校土壤地理学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案进行操作,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其创新性思维不能被完全激发。并且实验室属封闭式管理,只有做实验时才对学生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外,对于基本理论的讲解或是推演与具体的实际案例的结合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理论艰涩、内容繁杂、信息抽象,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课程实习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3.1 实验与实习相结合

在土壤地理学的野外实习过程中,不仅带领学生观察土壤剖面,进行实习讲解,还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基本理化分析,将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例如,我们在广东罗浮山开展土壤地理野外实习。首先组织同学们在野外挖剖面,观察土壤外部形态、分层结构、质地组成等特性,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并判断出土壤肥力高低,让学生尝试讨论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等;然后,布置在土壤剖面上分类、分层采取土壤样品,装入样品袋,带回实验室,实施“土壤分析样品制作”、“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和“土壤PH值的测定”等实验,亲自动手分析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将理论讲述、实地观察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加深同学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3.2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并且及时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维护与更新。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动手实验的热情,我们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器材的选择,在实验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实验,由此培养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与独立性。

3.3增设实验项目,实验材料多样化

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可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增设设计性与探究性的实验项目,如广州大学校园内有不同的绿化植被,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采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样品,自行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植被环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另外,在同一基础性实验中,可以通过增加不同的实验素材,以避免学生实验结果的雷同,如在进行土壤pH值测定的实验中,可用水田与旱田两种材料做实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热情,并且可以让同学们在实验中互相交流,巩固相关知识。

4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4.1 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利用

针对土壤地理学课程中概念较多,并且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将文字、图像和动画集与一体,生动形象地进行授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上扩大了知识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目前已经被各个高校广泛使用。我们结合土壤地理学的内容和特点制作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土壤的历史形成过程、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剖面的形态、以及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的视频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这样,虽然土壤地理学课程学时减少,教学内容也依然能得到保证,因此多媒体教学也是解决课时减少,教学内容较多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理论讲解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

学科前沿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抓住学科前沿、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加速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土壤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提倡理论与科研成果结合的方式[7],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把握,也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研究方向的了解。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大多数教师都有自已的研究方向,将自己掌握的最新科技信息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共享,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内容。例如,本人一直从事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在土壤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全球环境变化、土壤响应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然而,现有《土壤地理学》教材中土壤生物学的内容很简单,相关素材也很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土壤动物世界及土壤生物多样性图片,介绍了土壤动物在困扰当今世界的气温升高、酸雨、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中的指示与修复功能,以及近年相关学术会议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等等,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鼓励学生查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科学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效果。

4.3 合理利用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包含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大量习题和试题,还可以提供中英文双语教学教案和课件,甚至还有一些教学录像。在我院陈健飞教授的努力下,学院开设了《土壤地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紧紧扣住各类土壤的诊断特征、发生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中阐述土壤在空间分布的状况和基本规律。(2)贯穿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的观点,与土壤地理学国际上两大分体系并存的学科特点相适应,使学生对两大土壤分类的知识都能够掌握和应用。(3)探讨土壤作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该课程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土壤实验和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步骤均有详细资料库以便学生参考。还建立起立体化资源库,学生可在网络上查阅课件、教案、习题等相关资料。课前,要求学生先对网络课程进行预览,然后带着问题上课,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课堂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而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则会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 课程考核方式与考试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传统的以单一闭卷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对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开展了课程考核的改革。

土壤地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较高,多年来一直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其中,主要考知识记忆的前4种题型占总分60-70%。但是,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我们加大了主观题分值的比例,这些题目在课本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充分展现学生个人观点。成绩评定时也不机械参照固定答案,对经过独立思考的答案和具有创新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通过这种形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综合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并逐步加重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考查体现出来的成绩。例如,传统上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比例为3:7,以理论考试为主。现在加重平时成绩的比重,将之调整为5:5。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形式有课后作业、课堂小测、回答提问、撰写读书报告等,这样不仅改变了一次考试定成绩的现象,还促使学生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 朱鹤健,陈健飞,陈松林等编著.《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07

[3]张甘霖,史学正,龚子同. 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土壤学报,2008,05:792-801.

[4]刘春红,冯维波. 地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30:198-199.

[5]房莉,余健. 对土壤地理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9-100.

[6]华珞,王学东. 关于“土壤地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44-47.

[7] 王海燕,李素艳,杨晓娟,查同刚. “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3,01:59-62.

[8] 李粉茹,段立珍,张永锋. 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2:207-209.

[9]殷淑燕. 论土壤分类系统与高校自然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教学[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1:120-122.

[10]王萍,周葆华. 基于能力培养的《土壤地理学》教学探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139-142.

[11]崔东. 土壤地理学的教学与实验实习改革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5,Z1:158-159.

上一篇: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体现

上一篇:《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