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旅游与交通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8:46:36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不断进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两点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加强了彼此了解,但也衍生出很多实际问题,环境保护也因此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生态旅游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分析西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提出并倡导建设绿色环保的生活模式,合理布局交通体系,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使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西部;交通;绿色;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13-01

1生态旅游与环境变迁

1.1旅游与环境发展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既是环境的治理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自然生态要素对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追求便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部分,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生活的重要性时,生态旅游便在旅游业中迅速崛起。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要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效应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并提倡在能量消耗中坚持耗费最小、效益最大的原则。旅游与环境也因此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互关系,使两者更加紧密,表明了良好的环境是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发展也必须以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持。

1.2旅游与环境污染

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这些客观矛盾需要正确面对并改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反对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开发,盲目掠夺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一些著名景区,在旅游经营过程中,随着游客的无限制进入,排放大量废气、废渣等,这些垃圾又难以在景区内进行环保处理,往往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污染了纯净的河水和空气。游客的倍增将致使景区超出其实际接待量的承载力,此时旅游和环境则表现为一种被动关系,最终导致旅游环境遭到自然性的生态破坏。

2西部旅游现状

2.1旅游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一般具有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等特点。西部不仅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都较为典型,其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较占优势,旅游资源特征明显、组合较好。如贵州的织金洞、梵净山(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苗族侗族民族风情等,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西部旅游资源虽兼具奇特新颖、种类繁多等优势,但仍将遇到一些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如资源开发历程短,资金严重不足,地形复杂且造价高,基础设施几乎靠新建,需耗费大量资金来完善等。随着大量游客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生命周期已现雏形,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也越来越被重视。

2.2开发瓶颈

旅游业对经济的关联拉动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上。西部旅游地区往往距客源市场较远,在交通的选择和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成本、时间等诸因素方面都受到一定制约,这将导致旅游者对此进而远之。从整体上看,西部旅游最主要的瓶颈还是交通基础设施不便,如:许多国际旅游者进出西部地区都必须经东部沿海地区换乘进入。交通因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等影响,与区域外部联系较少,区域内部现有通道又不健全,可见现有的硬件条件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若能在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上加强认识提升,通过改变潜在的软件条件即服务,则能试图缓解并解决目前交通不便的现状。

3西部旅游交通与环境

3.1旅游交通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餐饮、住宿、建筑、商业等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从总体上看,旅游发展应兼具超前意识,结合各时期的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西部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加强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增加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通过旅游需求增加的拉动,逐步推动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3.2旅游交通污染

3.2.1尾气排放

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除了大量燃烧煤以外形成酸雨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西南地区酸雾较多,如峨眉金顶雾中PH值平均为4.6(最低3.9)。国外由于汽车排放大量废气,因此酸雾PH值比中国更低。如日本广岛的PH值低于3。酸雨将毁坏植被、腐蚀文物建筑、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等。据估计,我国受酸雨危害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0%,旅游资源的质量遭到严重损坏。

3.2.2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往往是跨区域的,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了人类健康,还威胁着旅游业的发展。据估计,按目前的废气排放速度,到21 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cm,我国沿海许多旅游城市或景区将从此沉没于海底。

3.2.3大气运动

随大气运动广为传播的烟尘,较小的颗粒悬浮笼罩在景区上空,严重影响了旅游视觉享受,这些粉尘的污染将使得旅游资源质量退化。

3.2.4交通噪音

交通噪声的危害性一直被低估,据统计有70%的城市环境噪声来自于交通工具,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使人得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3.3旅游环境容量

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受到人们青睐,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具有人数少、线路新等优势,而往往经营者对旅游产品的关注不在于质量而是短期收益。对于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来说,它要求旅游者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景区都存在一定的承载力。一个旅游地在其生态资源免遭破坏的条件下容纳旅游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一直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目前很多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在环境容量这个最高限度的临界以下,增加额外的消费人数不会引发问题,一旦超过临界之后,由于存在着外部负效益,增加更多的旅游消费者将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总效用,呈现负值。因此,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随着人流的增多,当地居民从好奇、热情到厌倦、排斥,在心理上也就逐渐呈现出他们对游客的不欢迎。

4解决措施及建议

4.1纵观循环发展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认同,在经历了长期巨大的环境压力后,发达国家正在把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循环型社会是基于循环经济而言的,它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社会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中循环利用资源,发展“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环境不退化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4.2倡导绿色生活

时代已要求我们向一种新的、绿色的生活方式过渡。它是人类在环境友好和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建立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其内涵是科技人文化和生产环保化,人们保障个性自由和美的享受,接受绿色产品和服务,保护和善待自然,最终达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4.3享受绿色汽车

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是尽量降低汽车尾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而绿色汽车的提出无疑是一个变革。它是一种在运行中无排放、无噪音,可回收再生,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汽车。基于可回收利用、动力源改进、环境污染小这三大特征,目前,世界上的绿色汽车主要有燃气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这五类。(详见下表)

种类特点

燃气汽车CO排放量比燃油汽车减少9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减少7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35%以上,目前全世界已有700万辆投入使用。

纯电动汽车动力源主要是蓄电池,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

燃料电动汽车动力源主要是燃料电池

混合电动汽车动力源主要是内燃机和蓄电池,综合解决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动汽车的不足。

太阳能汽车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推动汽车的电动机。若由太阳能汽车取代燃油汽车,每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43%至54%。

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世界各国有关汽车环保的法规也逐渐出台,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汽车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4.4建设环保交通

许多发达国家都强调加强公共交通的管理,尤其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环保交通。如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修建一系列高速公路的计划被取消,市政当局着手兴建大量公共汽车车道和网络密布全市的自行车车道,据统计,该市上班族中乘坐轿车、公汽以及骑自行车的人各占1/3,这样的环保交通系统无疑为节能减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合理布局交通

交通是各区域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使用者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即是“快速、便宜、舒适”,如果都能满足,则会感到便利。对于一些旅游景区,建议禁止车辆进入,区内设置绿色汽车,一来使人们更好的体验自然,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的目的;二来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公共投资的间接费用;第三可以减少游客由于拥挤所产生的烦躁和焦虑,使他们在使用交通系统时产生舒适感。交通使这些分散的空间加强相互联系而成为有机整体,未来的城市交通也应朝着满足这些要求而发展。

5结语

20世纪末,人类共同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可持续发展障碍。目前,旅游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赢利最丰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给环境带来污染最大的产业之一。在旅游规划之前,首要解决的还是交通问题。交通系统本性决定了各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它表现在出行费用和时间两方面,当空间可达性提高时,区位联系的倾向随之增长,提供给游客和旅游产业部门的赢利机会也将随之增加。在获利的同时纵观长远,应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首位,将生态旅游收益中的一部分投入到当地的生态保护中去,特别是对于贫困和环境问题兼有的地区而言尤为重要。生态旅游的提出给传统旅游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游人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的朋友,在游览过程中与其作心灵上的交流,与自然万物“直接对话”,游人所到之处“留下的只是欢笑,带走的只是照片”,从而建立一种融洽、友好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由此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旅游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

[2]郑本法.西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3]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1).

[4]沙安文,沈春丽,邹恒甫.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8(1).

[5](日)未来预测研究会.都市将变成这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0(1).

[6]王洪滨.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8(1).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

[8]殷京生.绿色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9]董向峰.城市交通可达性的一些思考.江苏城市规划,2007,8.

作者简介

吴婧(1982—),女,苗族,贵州,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08级区域经济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上一篇:首辆登陆中国的汽车与中国制造的首辆汽车

上一篇:发动机气缸故障的诊断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