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1 08:39:52 浏览数: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4%,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广大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到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村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农村生活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每年产生约30亿吨。但由于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绝大部分露天堆放,严重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而且农村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2.禽兽粪便污染加剧。目前农村的禽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资金有限,以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养殖场不能对其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做出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据统计,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9亿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加之有些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畜禽散养现象,更是导致粪便满街,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3.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普遍。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对作物秸秆50%以上或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随意丢弃,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生活环境。

(二)乡镇企业污染危害严重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巨大危害。目前乡镇中小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格局,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也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严重污染,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三)农村生态环境退化

首先,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造成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地总面积的50%。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日渐贫瘠,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其次,水资源开采利用不合理,农村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另外,农村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也加剧了生态退化。在我国农村很多地方,能源利用依然是薪柴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既浪费木材,破坏植被,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二、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首先,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把经济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例如,有些村镇为了经济发展甘愿引进污染严重的陶瓷厂、化肥厂等企业,而付出的代价则是环境的日益退化。没有工业的村镇,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导致了大量的耕地无人种植,荒草丛生。其次,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往日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与城市相比,大多数农村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投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化体制,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

(二)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村环保的投入

环保投资是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的第一动力源和主导力量。据统计,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1.5%就可以基本控制污染,达到2%-3%可逐步改善环境。但我国政府对于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忽视了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环保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表现在:1.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缺失和空白状态;2.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3.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

(三)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及观念。从地方政府看,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使得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缺乏,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在农村普遍存在,例如滥施、滥用化肥和农药,忽视科学种田;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乱扔;废弃秸秆就地焚烧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境意识在许多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污染主体庞大,污染现象普遍,难以根治。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能源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着重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壮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废水)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改变家庭畜禽散养方式,推广“畜—沼—田”等能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中国长期以来造成把农业定位为初级产品生产的产业,似乎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则从属第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内部不协调,商品化程度低,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使得产业规模得不到扩充,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最主要原因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被农民享受到。因此,应该扶植乡镇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使得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将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惠及农民。

(二)加大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力度,真正从基础设施方面解决农村环保的不足。同时,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方面大力扶持。具体投入应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村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行“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区)以上集中处置”的运行机制,将垃圾分类,对部分垃圾回收再利用。二是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生态工程。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三是推行畜禽由分散养殖为集中养殖,由分散排污为集中治理。抓好对畜禽粪便的管理,制定符合适用标准的加工技术规范,使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减轻臭味污染环境的同时改良土质。四是要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改变村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横流的状态。

(三)加大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归根结底,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脏、乱、差入手,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安全是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奔小康的大事。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创造“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

上一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规划探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