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发布时间:2022-02-26 08:39:59 浏览数: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长期与父母分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从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品德等诸多方面多给他们关爱 ,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法制观念 ,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倾注爱心;健康发展;增强观念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应有的关爱与呵护,加之监护人多為家中年迈的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祖孙之间因“代沟”的影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些孩子无论从学习、思想还是行为、心理上都容易发生偏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给他们倍加关爱与呵护,使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发展,快乐成长,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就“留守儿童”的 关爱与教育,我根据自己多年教育生涯的点滴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倾注爱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同龄儿童应有的父爱和母爱。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因此渴望得到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关注。 那么,作为班主任就要努力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从一切小事和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时时刻刻关注他们思想行为的变化,及时沟通。

我带的小学五年级有个叫王萍的同学,她是一个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一般。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不愿与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学习、做游戏。上课从来都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说话时常常羞于启齿,更不敢举手发言。课外活动,其他同学都活蹦乱跳的跑出教室,积极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唯独王萍同学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要么发呆,要么心不在焉地翻书。针对这一情况,课余,我经常有意安排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她一起玩。并且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在开展班级口语交际活动时,有意为她搭建活动平台,创造活动氛围,是她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来,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分析特点,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必然会对孩子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大多数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敏感,感情比较脆弱。其中,一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他们认为多给孩子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孩子喜爱的玩具,就能弥补因不在孩子身边而亏欠的那份父爱、母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些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自以为是。针对这一特点,我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多跟他们交流,给他们传授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他们合理用钱,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出去打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他们生活得更好。因而使学生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二)正确引导,健康发展。

帮助“留守儿童”少走弯路,积极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应多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思想感情上难免会产生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卑的性格,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他们平时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三、家校联动,同步教育

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留守儿童,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抽空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与他们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传授给他们家教方法。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善于和孩子们交流沟通,能够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关注留守儿童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教师既是孩子思想灵魂的塑造者,又是孩子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务必提高认识,更新理念,为此倾注爱心,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使他们和所有孩子一样拥有同一片蓝天,享受到同样的关爱 。

上一篇:保障民生法律问题研究

上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公平性的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