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中华瑰宝话传承,文艺骑兵道创新

发布时间:2022-03-05 08:41:19 浏览数:

摘 要:相声是传承近两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实例,探讨相声如何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如何在进一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实现“生机勃发”。

关键词:相声;群众文化;传承;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艺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实现新担当、新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相声的艺术特色

相声是传承近两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在发展过程形成了独有的“说”“学”“逗”“唱”艺术特色。相声被称为“文艺轻骑兵”,它的语言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新时代,年轻一代的相声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立志高远,深入生活,不斷创新相声形式,创作更多品位高、格调新、激发大众勇奋进的相声作品,让相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哺于生活,更好地与群众相生相长。

二、相声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目的是满足人民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主要内容是文化娱乐活动。它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精神调节作用、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和团结凝聚作用。

(一)群众文化为相声传承培养主力军、后援团

1.群众文化为相声培养主力军

群众文化是相声传承发展的沃土,从群众文化中走出了大批相声名家。如:相声大师马季,在成为专业相声演员之前,是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的一名卖书员。他是当时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活跃分子。每逢周末工会的联欢活动,他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或说相声,在1956年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调演中,他的相声表演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侯宝林、刘宝瑞等相声大师的赏识。同年,22岁的马季正式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再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杨振华先生,在进入专业院团之前,曾是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的一名民警。他热衷于群众文化的各种演出,抓住一切机会表演相声。一场场群众文化活动锻炼了杨先生的相声表演艺术,为其走上专业相声之路打下了基础。可以说,群众文化是马季先生和杨振华先生等诸多相声名家成为专业相声演员的摇篮。

2.群众文化为相声培养后援团

群众文化活动让年轻一代成为相声传承的“后援团”。作为群文工作者,下基层进行文化惠民演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演出的节目有歌舞、京剧、评剧、小品、评书等,形式可谓丰富,但唯独没有相声。我们大胆的做了一个尝试——说相声。2013年单位正在为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做准备,在专家老师和领导同志们的帮助下,我们经过数月潜心创作和刻苦排练第一段相声——《学雷锋》问世了。我们的相声跟随群众文化的惠民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进军营,足迹遍布锦州城乡,在数十场演出实践中,我们将相声不断调整、修改,反复打磨,作品得到了检验,我们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提升。随后,相声《学雷锋》闯入“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曲艺门类复赛”。这坚定了我们学习、表演相声的决心。

在一次群众文化演出中,我们结识了相声名家杨振华先生。从那以后,我们时常会向杨先生求教相声方面的问题,请他帮我们修改新段子,杨先生不吝赐教,从不保守,耐心细致地给我们“拨活”(讲相声方面的知识),使我们在相声创作、表演方面收获颇丰。杨先生对我们进行严格考察之后,于2017年10月,正式收我们为徒,使我们有幸成为相声“冯家门第六代弟子”。用杨先生的话说:“我收徒是想培养一批相声人才,传承相声,让他们扛起辽宁相声的大旗!”作为年轻一代的群文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深感是群众文化让我们走上了相声表演之路。

(二)群众文化为相声创新提供试验田、检测站

1.群众文化为相声创新提供试验田

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相声,是我们相声从业者时刻研究的一个课题。从2013到2018年,我们在这五年多的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通过走访调研、演出检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老百姓比较喜欢“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相声”。我们创作的相声《学雷锋》《说唱十八大》《中国梦》《十九大就是好》都属于这一类型的相声作品。我们相声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紧随时代发展”的内容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的形式创新。

(1)相声内容创新

在相声内容创新方面,侯宝林大师堪称一代巨擘。他首先提出,要剔除传统相声中的糟粕,提倡高雅的相声,并创作演出了大量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相声精品。我们遵循大师教诲,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立即开始相声创作,在大量鲜活素材中反复筛选有意味、百姓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比如“涨工资话题、房价上涨话题、大学生就业话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普通人物命运与国家发展、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从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说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将最新的十八大内容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普通百姓更深入的了解、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让十八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相声《说唱十八大》由于内容的创新,被辽宁省文化厅选中,参加了“2014年文化惠民下基层全省巡演”。

(2)相声形式创新

A.搭档组合形式方面。对口相声是我们最常见的相声表演形式,“逗哏”和“捧哏”演员性别上多为男性。而我们的相声在演员选择上,选用了男女演员。男女演员外形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形成鲜明对比,特点突出,极具喜剧特色。男女搭档这种形式的相声,虽然在相声表演中不是首创之举,但也不多见,所以说,男女搭档的组合形式是我们相声的“出新”之一。

B.表演伴奏乐器方面。传统相声中常用玉子、快板等伴奏乐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振华先生在相声中創新引入了吉他作为伴奏乐器,演出效果极佳,使观众眼前一亮。我们在传承“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在表演相声作品中,大胆地引入了电钢琴作为伴奏乐器,电钢琴优美多变的音色和演员娴熟的演奏技巧,使舞台表现更具活力,充满时代气息。用电钢琴为相声表演伴奏,可以说是我们的“创新之举”。

2.群众文化为相声创新提供检测站

(1)相声创新“接地气”。2013年6月,我们赴山东济南参加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我们的相声《学雷锋》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热烈,叫好声不断。当我们坐车返程的时候,当地的司机大姐激动地说:“你们那个《学雷锋》演得太好了!太‘接地气’了!”

(2)相声创新“有共鸣”。2015年1月,在“文化志愿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乡村惠民演出”中,我们的相声《中国梦》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电视台记者采访了当地的一位大爷,老人兴奋地说:“《中国梦》这段相声说得好!他们说的就是咱老百姓的梦,国家富强了,老百姓兜里才有钱,生活就越来越好呗,这就是我的中国梦。”金奖银奖都不如老百姓的褒奖。在群文活动中听到人民群众对我们相声的中肯评价,验证了我们的创作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需求的;我们的创新方式百姓是接受和喜爱的;“与社会不断根、与人民不断情”的创作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三)相声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锦上添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声乐(特别是合唱)、舞蹈(特别是广场舞)、京剧、评剧、小品等各种艺术门类在群众文化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声艺术更是得到快速发展,为群众文化增添了一抹新绿。相声是群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相声正在为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三、结语

杨振华先生教诲年轻一代说:“相声是短枪匕首,它可以刺向邪恶;相声是时代赞歌,它要歌颂祖国,赞美当下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年轻一代,作为相声从业者更是相声的保护者、传承者、创新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用“说学逗唱”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地描绘国家新面貌、社会新气象,讲述各条战线的人们追梦、筑梦、圆梦的感人故事,唱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进一步拉近相声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进而在进一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让相声艺术与相声文化“生机勃发”。

我们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继承创新相声,为人民好好说相声,说好相声,发出相声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相声.评书.快板写作与表演》,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

[2]《曲艺论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编,吉林省出版局影印,1980年。

[3]《曲艺》,曲艺杂志社,2018年。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

上一篇:生前捐出200万,亲朋好友含泪追忆二月河,我哭大河化天河

上一篇:谈竹板书的表演艺术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