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浅析大学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7-17 14:32:25 浏览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凸现,而舞蹈普及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到舞蹈在众多艺术种类中的地位和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内涵,使其表现力及创造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美育效果是舞蹈普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对舞蹈普及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把握和提高,是舞蹈教师掌握和应用的关键,本文就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探性的思考。

一、一般性大学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有关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主要指大学对舞蹈特长生和普通大学生开设的舞蹈普及教学课程或舞蹈社团活动。到目前为止,一般性大学的舞蹈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无论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观念、课程设置、个性培养,还是教育方法、职业精神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舞蹈及艺术普及教育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的两种形式

1.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高校普通大学生,舞蹈教学课程分为舞蹈实践课(舞蹈形体训练、舞蹈剧目)与舞蹈理论课两种(舞蹈赏析),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在于“一动一静”。每门课课时为一学期(即17周,每周2课时),教学对象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

2.舞蹈社团。教学对象为舞蹈特长生和部分普通大学生,教学内容大多数以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学习舞蹈成品剧目为主。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训练时间平均每周一次到两次(每次训练约三个小时)或按照每学期的演出情况而定。

(二)舞蹈普及教育的模式

有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舞蹈课就是跳跳舞,而那些优美的民族舞已经过时了,不如劲舞跳得痛快。对舞蹈并没有兴趣可是选了这门课的学生认为艺体类的选修课应该比较好过,老师管得比较松,容易得学分。剩下的一部分学生认为望而生畏,舞蹈是遥不可及的神秘艺术,那优美的线条、高超的技巧……我不可能做到,并且这些训练对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处。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认识到:舞蹈普及教育过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系统、教学对象不固定、教学目的中心偏离、教学方法过于保守等种种原因是导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舞蹈普及教育在大学校园难以得到开展的根源。我们必须通过改变固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开发及指导学生建造审美心理心智结构,使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

二、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方法和应对策略

根据我国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并参考美国的舞蹈教育,笔者认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规范舞蹈课程设置,提高舞蹈教师文化修养,使舞蹈普及教育课程系统化,是重新建构一般性大学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可行之路。

(一)规范的舞蹈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舞蹈训练“非一日之寒”,短短17周(包括1周考试)的学习,学生对舞蹈只能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满腔热情”无以发挥。要重新设置更加细致的教学课程。在原有的舞蹈赏析、舞蹈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艺术概论等相关舞蹈理论课程,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舞蹈这门独特艺术的精华,而打破舞蹈在人们心中的“只是跳跳而已”的传统观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舞蹈的艺术特性,以培养学生对舞蹈兴趣和爱好,使舞蹈艺术在课堂中能够得以传承。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对我们的舞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舞蹈普及教育应坚持因材施教的道路,其实施方法为每学期都有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的舞蹈课程,难易程度由低到高。这样做既可以挖掘新的舞蹈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使舞蹈教育在一般性大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只有系统的计划性教学,才能使这门学科得到最大的普及和发展。这样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进修舞蹈课程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且能够随着课程的递进和舞蹈知识的不断提高,使各年级学生得到从低到高的系统化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以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为目的

舞蹈教学除应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外,应符合舞蹈创造与欣赏的规律。正是舞蹈创造与欣赏的规律性决定了舞蹈教学的特殊规律性,这是我们探讨舞蹈普及教育教学方法的立足点。因此,舞蹈教师应遵循舞蹈教学的特殊规律进行教学,完成审美教育。人的审美心理心智结构并不是纯先天的、自在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自身禀赋和审美观念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掌握舞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排除对舞蹈的恐惧心理的同时,由被动变主动,对舞蹈课程或相关活动产生兴趣并提高业务水平。

1.以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训练。一是使学生放下“我不会跳舞、跳舞很难”的思想包袱,让学生模仿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对跳舞的自信;二是在做单一动作的基础上表演一些节奏感强又有舞蹈风格的舞蹈作品,体会舞蹈的韵味,从而掌握某一风格舞蹈的特性,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与兴趣;三是对舞蹈作品的结构、动作、情感等给予更细致的讲解,并让学生根据特定的音乐和舞蹈的形象展开联想,进行二度创作。教师有分寸的启发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舞蹈,使其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做到“忘我”地舞蹈;四是根据表演过的作品,让学生就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探讨,使学生学会表演作品的同时,了解舞蹈创作的思路和过程,并结合舞蹈创作的理论知识从编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应抓住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体会到舞蹈概念和理论在作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如在舞蹈赏析课中讲解“芭蕾舞民族化”问题的时候,学生很难想象到芭蕾舞与中国的民族舞相结合的舞蹈风格是什么样子。在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过程中,特别选出《五寸刀舞》、《射击舞》、《集体刺杀舞》等经典舞段结合该理论知识进行实物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3.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欣赏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一般性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与其他艺术性形式的辅助是分不开的,如音乐、服装、舞台的灯光、背景等。在讲解舞蹈作品时,加入对舞蹈以外的艺术形式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欣赏舞蹈作品。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懂得音乐的内涵对舞蹈作品内容的深入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演员的服饰、舞台的背景及灯光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民族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等。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与舞蹈相比舞剧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所以学生在欣赏舞剧的时候不仅没有加强欣赏的难度,反而更引起了欣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欣赏舞剧作品,以提高舞剧鉴赏能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谐演进的制度分析

上一篇:半导体辐射探测器 器件物理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