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浅析剪纸现状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1-08-30 09:42:44 浏览数:

【摘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的编撰出版,是对锦州市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阶段性的总结,是我市继《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大山的神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等书籍后,又一部系统地、专业化地介绍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书藉。书中收录了医巫闾山地区出生年代跨度100多年的110名剪纸作者的750余幅剪纸作品。在编撰《图录》过程中,通过对老、中、青三代剪纸作者作品的收录、整理及文化内涵的阐释和编撰,让人们清晰、客观地看到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和现状,本文是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编撰工作的小结,并在尊重事实基础上,浅析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现状及发展。

【关键词】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以表现满族原始的萨满文化以及表现满族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剪纸形式,流传于医巫闾山满族地区,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上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与形态的珍贵史料。2013年作为国家文化部首批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录入数据条目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几十年的积累,我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剪纸作品,有待结集成册,以便传承、欣赏和研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本《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图录》,比较完整地体现其风貌,为历史保存一份珍贵的艺术档案。

一、科学地编撰《图录》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始终以“科学筛选、理清脉络、精益求精”为原则,在作品经过拍照、分类、整理之后,反复筛选推敲,经过初稿后又完成80多个修改意见,多次审修110位剪纸艺人作品,最后从3200余幅作品中,吸纳750余幅精品图片、370张实物照片来打造精品图录。图录的编撰不单纯是要把作品结集成册,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精挑细选出来具有代表性作品来记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一段时期的历史流变,同时也要传达给读者一些思想,那就是——本固枝荣。所以我们把图录分为三个部分:根深篇、枝繁篇、叶茂篇。

根深篇收录的37位剪纸艺人作品,多是生活中原生态剪纸,作者基本是70岁以上老人,同时我们也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在这几年去世的老剪纸艺人的作品,再次梳理编辑,尽量全面地编入这本图录,以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枝繁篇收录的50位剪纸艺人是以剪纸世家传承谱系、师徒传承谱系形式体现的,作者多为在师傅传授下的中青年剪纸艺人,着重体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师承流脉。叶茂篇收录的是21位新一代剪纸作者的作品,基本是学生和新入门的剪纸爱好者。《图录》采用这样的分类方法,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来述说一种传承关系。我们也想借此来传达给剪纸爱好者:传统文化及民俗信仰是“根”,代代传承的剪纸是“枝叶”;人民的生活是“根”,艺术是“枝叶”;传统剪纸是“根”,今天的剪纸传承是“枝叶”!

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现状分析

从老、中、青三代剪纸作者的情况汇总中,我们可以看到剪纸作者近几十年来生活地域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之前,老一辈剪纸艺人土生土长在乡村,乡村里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乡土乡情、山林文化、农耕文化及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滋养着民间剪纸艺人,丰富着剪纸所能表现的空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的变化,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开始离开民俗文化丰富的乡村,进城谋求生计,乡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生活在乡村会剪纸的老人也不再拿起剪刀剪纸。随着老人的过世,在民俗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的剪纸也开始慢慢淡化,在乡村出现了剪纸传承的断代。

而在城市,自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多次举办对文化遗产宣传的展示展演活动,以及媒体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有知识的中青年人开始热衷剪纸,拜师学艺。近十年时间,中生代剪纸力量开始成为剪纸传承的主力军,部分大、中、小学也开始把剪纸纳入校本课程。多方面原因,让剪纸的群体从乡村变迁到城市。

三、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现状分析谈发展

(一)从剪纸内容和用途的变化看剪纸中“记忆”的传承

罗列了不同年代剪纸的内容,让我们清晰地看出了不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剪纸内容丰富,可以看出剪纸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祭祀、祈福、家里装饰需要剪纸,做衣、绣花需要剪纸——这也是中国历史在延续了那么久远的年代后,生活中至今依然有剪纸传统的原因。我们记录的这些70岁以上的老人,多已过世或不能剪纸,她们是古老农耕文明最后一代民俗口传文化记忆和手传女工技艺功底最全面深厚的一代,从她们剪纸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萨满信仰时代的文化特性。如齐桂兰的剪纸《祈雨》,李明玉的《抬头虎》、《青牛白马》,闫玉芬的《祭花》等等。1898年岀生的王李氏的剪纸原始朴素,具有鲜明的剪影式风格,这也反映岀东北萨满文化区域中多民族共同的草原狩猎文化背景,非纸材(鹿皮、桦树皮、鱼皮等)剪形和剪影式方式的普遍特征。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汉民族剪纸影响的特征。20世纪中叶岀生的汪秀霞、赵志国、王凤君、朱月岚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显然在医巫闾山这一代人的文化传承是比较完整的。

而生活在当代的中青年作者,生长生态与审美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俗生活淡化了,生活中对剪纸的需求也几近荒芜,人们对剪纸的理解也在改变,它已不是生活中民俗文化的必需了,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责任,技艺的展示及休闲方式,自然而然在作品内容上发生了改变,也就形成了当下艺术与民俗生活泛化混生的剪纸创作动向。在作品中看到了传承下来的《柳树妈妈》、《生命树》等剪纸纹样,并融入了不同作者对它的不同理解。我觉得剪纸的传承不单纯是在传承一种技艺,它更应该传承的是剪纸中对文化的记忆,可能有些记忆已经不符合我们当下的生活,但它仍是我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值得珍视。

(二)从剪纸技艺的流变谈剪纸“技艺”的学习

曾经剪纸和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练就了老一辈剪纸艺人深厚的剪纸功底,老艺人们剪纸基本上都是拿起大剪子不描不画、剪随心走。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开始对民间美术关注后,许多乡村里老人剪纸已经是脱离开民俗内涵的剪纸艺术品,但那一代老剪纸艺人凭借着深厚民俗剪纸功底,即使是用笔勾勒出画稿,也并非完全依据画稿去剪,剪子和纸对接时带给她的比例关系和灵感,让她已经对样稿设计的剪纸充满了自由和灵动。

而今天的中青年剪纸作者创作出剪纸作品,因现代化城市生活让剪纸脱离民俗生活需求,更多是为了迎合非遗传承和展会及剪纸大赛需要,难免有急功近利思想,而忽视对剪纸中文化内涵的消化理解和对剪纸技法基本功训练。我们知道练书法的人每天都要临摹练功,但很少看到有剪纸作者每天临习剪纸练功。多数的作品是在纯绘画语言基础上和剪纸技法结合而创作,这样势必让我们中青年一代剪纸作者的作品用绘画语言来充当剪纸语言,这也是当今各地剪纸传承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从剪纸在民俗生活中淡出谈剪纸的发展

我们在做民间剪纸调研时发现,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过年时窗子上贴的剪纸均是工业化的产物或机器刻制,或剪纸图案印刷在塑料膜上。这种工业化的进程无疑是让会剪纸的人更少,让我们对剪纸未来有些担忧,离开剪纸的本源,剪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否发挥功效?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剪纸的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投入和人文关怀,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创造性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去开拓地域文化与时代机遇性关联。我们更倡导探索建立回到本土、回到生活的活态文化传承保护机制,为真正的文化传人提供行之有效的扶持与激励。其次,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包括依靠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其工作指导、咨询和参谋作用;让文化志愿者主动参与到“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社会宣传、项目调查、资料收集、抢救保护等工作之中;自2007年成立锦州剪纸学会以来,锦州市非遗中心连续6年开设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公益讲堂、多次举办高级剪纸培训班、多次召开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研讨会,并成功举办4次剪纸大赛等。再次尝试生产性保护模式进行传承与发展,增强项目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组建文化企业等。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及专家、学者对剪纸艺人的鼓励、呵护和引导,会让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这个文明新旧交替,传统文化承续传接、新老交替的特殊时期,寻找到一条适合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0.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简介:王艳(1968-),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大学本科,馆员,现为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上一篇:中国基因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