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8-30 09:41:45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满族文化的形成

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也有学者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或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接组合而成的体系。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作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作各类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二、满族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筑、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的探析。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总结现有的研究可以将满族文化分为:

1.满族文学和艺术

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满族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满族先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1644年这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出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时呈现极盛景象。自解放以来,特别是在辽宁省作为满族发祥地,继承和发展了满族的书画传统,至今在民间盛行浓厚的书画欣赏风气。其次表现在满族人的音乐舞蹈方面,满族人能歌善舞,其长期的野外劳作和简单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也就形成了满族音乐旋律简约朴实、节奏短促有力的特点。同时由于满族及其先世为了生存,在世代不断与汉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满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局面,其中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满族舞蹈便是秧歌。满族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满族艺术还有满族剪纸,满族剪纸起源于明末,和其他民族民间艺术一样,满族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存在同样是在长期的满族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

2.满族八旗制度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八旗制度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包含了军、政、财、邢等各方面职能的满族根本制度,并且还是进入辽沈以前后金政权组织的特殊形式。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3.满族建筑文化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居室住宅自然形成以防寒为主的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自己特有的居住习俗。满族的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南炕为大,北炕为小。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4.满语和满文

满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語族语支,历史学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都认为,使用阿尔泰语系的各种语言的人民,早期都源于中国的北方。满语亦称“清语”、“国语”,辅音有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6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有元音和谐律,但不很严整,有语音同化现象,具有黏着语的特点。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命令达海改革老满文,从崇德元年(1636年)开始,用新满文记录档案。满文为拼音文字,新满文有6个元音字母,22个辅音字母,另有10个专用拼写外来语的特定字母,共38个字母。满文的书写,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满文的创制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5.原始的萨满教文化

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是东北诸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它对东北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现代东北文学和民间艺术等等所受的萨满教文化影响就是源于这种浸透了萨满教精神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以一种非常隐秘幽微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选择和取向。

6.满族服饰文化

满族服饰是满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是满族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基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与适应,以及在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满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寒和森林环境,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渔猎经济,因此其服饰具有鲜明的御寒性和便于骑射狩猎的文化特点。满族及先世主要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沿江两岸,长期以来过着狩猎、采集、捕鱼生活。为了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猎获所得的兽皮为原材料,精心加工成保暖性强、防水隔潮的以袍式为主的服装及鞋、靴、袜、帽等,喜穿皮衣也就成为满族服饰中一个以御寒为主要目的的突出特点。同时,由于满族及先世久居白山黑水的“山林之间”,故曾有过“勿吉”之称。勿吉,满语意为森林,即“林中人”,决定了满族服饰的形成、传承及其特征,束腰、紧身保暖,袖子短,比较肥大,骑马上下方便。另外,满族妇女崇尚天足,且男子喜尚穿靴,也与满族世代的猎捕野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滿族文化的历史分期

满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满族的文化也一直处于相对的发展变化中。由于满族文化发展的时间、空间上跨度比较大,所以学界对于满族文化的历史分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学界有观点将满族文化分为文化史前期(距今两三千年的肃慎人出现至明万历年间)、文化核心期(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福兴兵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世祖迁都北京,满族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文化归隐期(该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至宣统三年(1911年),第二个阶段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至文化大革命(1976年)结束)、文化危机期(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四个分期。

另有观点将满族文化发展时期划分为:一是早期的满族文化时期,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并建立后金政权的过程中,早期的满族文化主要继承了女真文化的精髓,骑射作为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也成为满族最突出的特征。另外,满族早期的丧葬、婚俗、居住和饮食等习俗也是承接女真人而来的。二是满族文化的最终确立,1621年,努尔哈赤将都城迁至盛京沈阳,满族的生产方式随之转为农耕。这就标志着满族文化从女真文化母体中脱胎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创建了八旗制度和满文,使满族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满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满族入关以后,自身文化的发展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满族文化在“国语骑射”、服饰、祭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族特色,在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满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的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满族传统的习俗中,饱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印记。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的很多习俗也随之改变。但是有些至今还散发着文明的光辉,也对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发挥着独有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强势介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呈现“断崖式”的消亡之势,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保护显得尤为紧迫,满族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大到民风民情小到民族语言,无不面临着如何传承保护等发展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好满族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个十分紧迫、现实的问题。对于上文提到的在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满族文化进行研究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案:一是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大力扶持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严格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二是探索满足传统文化保护的有效实现形式,各满族地区几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不断探索保护满族传统文化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与管理,明确责权进行管理。改善工作方法,多部门配合实施文化政策,由政府主导开展工作,责成各个部门具体实施。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满语教育事业,培养满族文化研究人才。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用于满文文献整理、满语研究或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等。五是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好的发展经验,与其他地区、民族之间多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使满族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六是完善旅游业与满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找到适宜的切合点。开发具有满族特色旅游商品产业链,同时扩大满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七是加强满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认识增强扶持力度,制定完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给予支持。

综上所述,关于满族文化研究的成果颇丰,学界对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进行了广泛探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对满族文化的田野调查内容较少,对某一地区的满族文化发展现状和内涵还需要更深入、更彻底的调查和研究。另一方面是重视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很丰富,然而对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内容比较少,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满族作为我国东北的世居民族,祖祖辈辈都是白山黑水间真正的主人,满族是我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东北地区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应加强对满族文化的研究,不断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激发满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孙虹.满族形成之我见[J].文化学刊,2015,09:215-218.

[2]韩雪峰,于瑞红.浅析满族的起源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0:79-81.

[3]郭孟秀.试论满族文化的生成[J].满语研究,2009,02:104-109.

作者简介:

殷方舟(1992年—),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在读,延边大学,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上一篇:剪纸传统文化在乡村小学的育人功能研究

上一篇:浅析剪纸现状及发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