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追溯农用机械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8:10 浏览数:

拖拉机

拖拉机是与各种作业机械配套的自走式动力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它主要用以牵引和驱动多种类农机具完成各项田间作业和农业运输。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试图以机械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但直到19世纪欧洲进入蒸汽机时代后,才使动力型农业机械的诞生成为可能。

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开始研究用蒸汽车辆牵引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但当时所能造出的蒸汽机牵引车辆(即蒸汽拖拉机的前身)犹如一个火车头,它即使不陷在田里,也会把土压得很实,根本无法耕种。1851年,英国的法拉斯和史密斯首次用蒸汽机实现了农田机械耕作。有人把这看作是农业机械化的开端,但当时他们的办法是把蒸汽机安放在田头,用钢丝绳远远地牵引在田里翻耕的犁铧。后来随着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小型化的蒸汽发动机,把它安装在车辆底盘上驱动车轮行驶,使它能够从地头开进田里直接牵引农机具,这才诞生了拖拉机。法国的阿拉巴尔特和美国伊利诺斯州的R·c·帕尔文分别在1856年和1873年发明了最早的蒸汽动力拖拉机。当时的拖拉机与早期的蒸汽机汽车很相似,但马力更大,行驶速度较慢。

最初的拖拉机笨重而昂贵,使用不便,往往需数人操作,适用于广泛的原野上耕作,一般个体农民难以负担。1889年,美国芝加哥的查达发动机公司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使用汽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巴加”号拖拉机。由于内燃机比较轻便,易于操作,而且工作效率高,故它的出现为拖拉机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20世纪初,瑞典、德国、匈牙利和英国等国几乎同时制造出以柴油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劳动力不足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了农田拖拉机的发展。1910—1920年间,以蒸汽机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者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逐渐淘汰了前者。于是今天的拖拉机都使用柴油内燃机。

拖拉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最早的拖拉机使用的是铁轮,不仅笨重、容易陷车,而且经常会压伤植物的根,早在蒸汽汽车诞生后不久的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设想给汽车轮子套装木头和橡胶制作的“履带”,让沉重的蒸汽汽车能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但是早期的履带性能和使用效果并不好,直到1901年美国的伦巴德在研制林业用牵引车辆时,才发明出第一条使用效果较好的履带。3年后,加利福尼亚的工程师霍尔特应用伦巴德的发现,设计制造了“77”型蒸汽拖拉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1904年11月24日,这台拖拉机进行了首次试验,后来又投入批量生产。1906年,霍尔特创办的拖拉机制造公司又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履带式拖拉机,这种拖拉机翌年开始批量生产,是当时最成功的拖拉机,并成为数年后英国研制世界第一种坦克时的参考样车。

在轮式拖拉机的发展上,最初人们是将钢制的车轮加宽,加大着地面积。减少压强,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又想出了在钢轮外加一层橡胶保护层的办法,汽车轮胎诞生后,人们先后给拖拉机使用了实心和充气胎。但汽车轮胎并不完全适用于拖拉机.一是汽车轮胎的沟纹过于浅细,二是人们发现拖拉机在轮胎气不足时反而比气很足时的软地行驶性能更好。1932年,美国的菲尔斯当轮胎和橡胶公司生产出一种大尺寸的高花纹低压充气橡胶轮胎。这是第一种真正适用于农用拖拉机的轮胎,它极大提高了轮式拖拉机的行驶和牵引性能。

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拖拉机已取代了牲畜,成为农场的主要动力,此后,拖拉机又在东欧、亚洲、南美和非洲得到了推广使用。

水稻插秧机

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

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为了提高插秧的效率和减轻农民的插秧劳作之苦,中国早在约1000年前的宋代就已发明使用了最早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就曾作《秧马歌》记叙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使用的莳扶可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它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在某些地区使用。

现代插秧机的研制开始于19世纪末。1898年日本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插秧机的专利。意大利从1915年开始生产能够栽苗的插秧机。至50年代,已有与拖拉机配套的插秧机上市出售,但由于结构复杂、造价高、作业时需辅助劳力多,而未能推广。日本于60年代开始研制带土小苗的栽植技术和相应的水稻插秧机。1966年后,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研制成功,才使插秧机械得以迅速推广。

中国的水稻插秧机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15~20亩。

谷物联合收割机

收割机是用来割倒麦、稻等作物的禾秆,并将其铺放在田间的谷物收获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简称联合收割机,又根据它的英文名称Combune称为“康拜因”。它是能够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物等工序,从田问直接获取谷粒的谷物收获机械。

早在1828年,美国的贝斯特就提出了把收割机和可行走的脱粒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案,并获得美国第一个联合收割机的专利,但贝斯特一直未能实现他的设想。1834年,美国有人制作出了用畜力牵引,通过地轮驱动收割器等工作部件的联合收割机的样机。但这台联合收割机重达15吨,要用40匹骡马牵引,不具有实用价值。

1841年,美国人丘奇在总结借鉴了他人比较成功的收割机和脱粒机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马拉式“收割——脱粒联合装置”,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善,但已具备了现代联合收割机的雏形。

在美国以外,俄国的弗拉森柯于1861年也曾发明过一种联合收割装置,并在当年的9月8日为政府官员作了表演,曾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但由于还存在一些缺陷,而没有推广开来。

1880年,最早的可供实用的联合收割机在美国诞生。这种联合收割机用畜力牵引,但装有蒸汽动力装置来带动脱粒部分的运转。由于蒸汽机过于笨重,影响了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的作业,不久后将其改进为小型汽油机。1890年,美国出现了拖拉机牵引的联合收割和最早的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真正开始普及使用是1920年前后,美国的小麦产区首先推广了汽油拖拉机牵引的联合收割机。这时的联合收割机已出现风选和装袋等功能。苏联于1926年,英、法、德等国于1928年起,分别从美国引进联合收割机并加以改进,1938年前后,美国开始推广使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到60年代中后期,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已占到美国全部联合收割机总产量的90%~95%,而苏联也停止了牵引式联合收割机的生产,并逐步用柴油发动机取代汽油发动机。

田地越广阔,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效率越高。目前在各国的大型农场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联合收割机在丰收的田野里纵横驰骋,真正实现了收割、打捆、脱粒和脱壳,风选过程的机械化。

上一篇:关于能源消费革命的思考

上一篇:人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