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中国当代雕塑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4 08:47:58 浏览数:

zoޛ)j馟iuu5<_|6M?tF思想通过作品渗入到公众生活的公众空间,进行文化精神建构,体现古代的生存智慧。对于雕塑的理解,不同历史语境环境存在着不同的审视角度和处理方式,这也就导致不同时代雕塑作品在表现内容、表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雕塑的民族性表达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内容由原始的信仰崇拜到古代的宗教信仰,再到现代的对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思索。在表现方式上从材料的单一到材料的丰富,再到对材料的重新组合运用。在表达语言上由对于物质材料“雕”和“塑”的孜孜完善到构建性的书写。雕塑的民族性是对社会生活境况思考感受的表达和运用,是中国传统因素在当下社会形式的再现和意义的重申。

傅中望的作品《四条屏——都市景观》便是民族语言的体现,作品有四件,艺术家分别将每块长达3米的钢板中心挖空,剪去的部分翻转过去,作为作品的支撑点,中间镂空的部分呈现出环境中的景象。这种借用坚硬的钢板来对照中国画载体(纸张、绢、帛)的柔软性,以中国画雅逸遒劲的意境对比都市的喧嚣与浮躁。艺术家在此借用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符号,运用构造变异性的方式,创造出垂地 “虚空”的作品,運用中国传统语言的形式,以及符合中国审美的人文思想。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人的智慧,现在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当代雕塑之中,傅中望的《器》《地门》《大木作》等,都利用了榫卯这种中国传统形式语言。利用结构与穿插的关系,将形体进行拼接、组合,将传统的材料、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智慧融合构造在当代雕塑中,把民族的文化从传统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新的展陈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榫卯的关系像凸与凹、阴与阳、男与女的关系,作者通过这些关系强调与社会现状、生存方式的关联性。

展望的作品《假山石》是通过材料置换来体现民族性,假山石在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是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以人为景观显示自然风貌。用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材料,置换中国传统的山石文化,是一致与对立的冲击、当代与传统的碰撞、人工与自然的矛盾,《假山石》不仅体现出了民族性,还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观念。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如今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共生、互相联系、互相推演的历史阶段,图像泛滥化导致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艺术也放弃了现代主义艺术和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对立。然而,当代艺术也在媒介、时间、空间和语义等方面显露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雕塑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这样不可避免的境况。雕塑形式的再发生,一方面是要对雕塑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也就是为了对抗日益泛滥的视觉图像。当代雕塑正在越过传统界定的藩篱,进入到装置化的领地。如何在思想观念自由开放、形式语言多元创新以及物质材料空前丰富的21世纪去传达和交流当代人的内心思考,才是当代艺术家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事情。消费时代的当代雕塑有着自身的设计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当中,知识、价值观和伦理都是经过了人为设计的,如今当代雕塑物质状态的可转化性成为了精神追问的形式载体。因此当代雕塑语言的民族化是当代雕塑家在国际语境中认识自我、反观自我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2]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3]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上一篇:创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上一篇: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改实践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