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创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1-08-04 08:47:25 浏览数:

摘   要:在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焦点集中于“创新”,尤其对于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文章在宏观分析该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传统课程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建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之举,并主要从课程、平台与基地建设、项目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予以阐释,旨在为各个高校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工作室

在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当代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更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但当前该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落后、保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认为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实现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与西方相比,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较晚,学界一般认为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央美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从理论空谈回归生活点滴,从个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环境美化成为普遍的追求,直接推动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近20多年来,艺术类、理工类、综合类等本科、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使这一边缘学科逐渐成为热门学科。[1]

那么环境艺术专业到底是个怎样的专业?虽然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简单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整合设计一门实用艺术,因而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涉及诸多学科,如艺术学、建筑学、环境学等。从这一角度来说,该专业与人类生活环境、情感需求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视觉化的产物,这就决定了环境艺术专业多学科、多领域、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设计师具有综合能力,才能將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形成具体的物质形态。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还应该“得道”,在呈现物质形态时还要体现“道”,所谓“技可进乎于道,道可通乎神”,这样才能展现出设计的与众不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原则。但由于该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还未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与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导致学生能力的缺失,尤其缺乏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探讨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来创新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与工作室教学模式

所谓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目标,依附于一定的教学条件与手段制订的教学框架与结构。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仅是从属。此外,课程设置不完善,要么重理论,要么重实践,无论哪种都呈现出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即使一些高校开设了创作课、实践课,但有的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实践基地较落后,甚至课程所必备的教学条件也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之学生多年来已经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即使在实践课上,也是盲目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项目设计、创作,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各方面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仅从这些来看,传统课堂式教学已明显不符合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普遍性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而且要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传承延续设计思想。[2]起源于西方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工作室教学就是将教室变成“工厂”,使其成为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场所,老师成为项目的负责人,组织安排学习,也就是工作内容,这里学习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个实验项目,学生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3]该教学模式不仅突出实践教学,而且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又能解决传统课堂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建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当前创新高校环境艺术设专业教学模式的一大趋势。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构

工作室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建设实践课程平台与实训基地、运用项目教学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优化、完善课程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应遵从“工作室导向”原则,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借助于专业技法课、专业理论类与选修课三大框架组织课程,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利于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从而形成开放式格局,更加有效地实现理论、技艺与实践三者的融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具体而言,如基础课程学习安排在一年级与二年级,以设计类技法类与理论基础课为主,技法类如设计色彩、建筑绘画等,理论类如中外艺术设计史、设计概论等,选修课如中外美术史、园林简史等。从三年级开始,根据环境设计三大方向——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个细化的方向打造工作室,各个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方向以及具体项目实践来制订课程,分为主要课程与辅助课程,并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支撑。[4]我们以景观设计专业为例,主要课程是景观设计,再结合植物造景、园林小品、景观专题设计等;辅助课程通过选修课与基础课结合的形式开展。

此外,合适的教材是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而实践跟随市场发展而变化,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如至少5年一次,始终保持教学内容与市场变化一致。

(二)积极建设实践课程平台与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科学的课程结构之下,高校还应着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需要高校加大教学基础设备与设施的投入,建立高度仿真的操作平台,实现情景化和模拟性的操作训练,建立工程制图实训室,装饰品展示等实验平台,为实验室制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发展较快,实验室应及时更新硬件设备与电脑软件,如CAD、Photoshop、3DS MAX等软件,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效开展。

各个高校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组建多元化、多样化的工作室,工作室的运营按照公司化形式进行,同时对应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将“学”与“做”,“技”与“艺”统一,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水平,培养学生的专长。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实训教学环境,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实践、实训、实习。[5]

(三)推行项目化教學

项目化教学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核心与重要依托,首先工作室的负责人——导师要结合学校、院系、企业等多方面力量,为工作室择优承接相关项目,如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与课题项目,校企合作的工程项目,等等。其次,导师负责组织相关工作室的老师制订项目整体计划,根据项目的大小,决定参与的工作室以及各个学生的任务,组织相关老师讨论课程教学的调整与安排,促进工作室课程的整合与项目开展合作。第三,由相关的工作室讨论各自的任务,提交计划草案,再由导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设计,老师们点评、优化项目方案。最后由学生与老师代表递交项目方案,阐述项目思路,与客户进行沟通,完善项目设计。

(四)教学评价

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因此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应采用“传统考核+企业考核”的方式进行,即对于理论课程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的方式完成考核。对于项目课程来说,应从项目的完成度、完成效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根据学生设计内容的理解,项目实施中遇到问题的应变能力评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设计形式、设计可行性分析、主题阐释等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等。

四、结语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工作室教学模式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工作室教学模式并非简单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的问题。虽说学生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主体,但老师也是该模式的核心,由于该教学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具备专业理论教学的能力与专业实践操作的技能。然而在现实中,这样的老师非常少,这就要求高校鼓励教师深造,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到知名企业深造,选聘校外优秀的设计师来校教学,加强校内外专业教师的交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因此,高校具体建构、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定位、特色,全盘考虑,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真正发挥该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慧.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7):130.

[2]刘树老.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美术观察,2016(8):131.

[3]田沂.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模式创新[J].艺术教育,2019(5):168-169.

[4]黄尚游.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设计,2016(13):96-97.

[5]何继业.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7):148-150.

作者单位: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建设

上一篇:中国当代雕塑再思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