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学科升级后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1-08-08 08:43:07 浏览数:

艺术学升格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之后,美术学与设计学相继成为一级学科。但是,由于美术与设计类的学科发展还比较落后,学术期刊存在影响力低下的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仅仅寄希望于国家扶持与社会关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建设。不少美术与设计类期刊已经在探索一些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术期刊 美术学 设计学 学术规范

周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编辑,博士。

一、学科升级的影响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学科门类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于中国语言文学(0501)、外国语言文学(0502)、新闻传播学(0503)之后的第四个一级学科艺术学(0504)升格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这个新增的门类与原有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门类并列,下设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5个一级学科。[1]学科的升级不仅给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美术与设计类学术期刊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学科目录发生改变的两年之后,2013年年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确定的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中,艺术学学科的来源期刊目录较上一年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总数变化不大(从20种变更为21种),但是其中的学科类别却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音乐舞蹈类从超过半数的11种下降为5种、影视戏曲类从5种变更为7种,而最大的变化就是美术与设计类从原来的1种扩充为6种(含设计类2种、美术类4种)。[2]这一调整不能不说是艺术学科升级所产生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美术与设计类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CSSCI来源期刊中长期缺少美术与设计类期刊的身影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期刊自身的原因。当然,评价模式单一、关注程度不足、学科评审专家专业水平有待商榷等等原因可以拿来作为发牢骚的口实,但是不可否认,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问题。与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标准不同,来源期刊的遴选一直以来突出的是定量分析,注重对文章引用文献数据的考量,而这一点正是这两类期刊的软肋。2009年第3期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上刊载了多篇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针对来源期刊中的39种艺术学期刊的量化指标进行的分析文章,包括了被引次数、被引广度、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以及Web即年下载率等。虽然这已经是数年前的数据,而且期刊遴选的涵盖面并不广泛,但从中仍可以清晰地看出,美术类期刊(此次评选的来源期刊中没有包括设计类期刊)学科发展的落后与学术影响力的微弱。[3]只是这些文章的撰写者多为信息管理专业出身,对艺术学专业了解有限,因此对这些现象缺乏进一步的原因分析。此外,在包含了60余种艺术学期刊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印证报告》中,影响因子等数据名列前茅的也都是《文艺研究》这样的综合性刊物以及十余种音乐、影视类期刊,仅有《装饰》一本刊物勉强可以挤进前十(2009年)。[4]

由于学科发展的落后与社会认知的边缘化,对于美术与设计类刊物影响因子低这一事实的分析,历来较少。少数学者指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并不深入。[5]值此学科升级的背景,作为一名在设计类学术期刊工作十余年的编辑,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待后人借鉴。美术与设计类期刊学术影响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

1. 偏爱独创性,缺少引用与参考文献

学术规范不严谨并不代表缺乏学术深度,相反,许多美术与设计类的论文均具有相当程度的思考深度。但是,由于许多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写作者过于强调文章的独创性,以示与其他学者的区别,反而不愿过多引用他人观点。在笔者的编辑工作中,经常听到来自作者的抱怨,甚至理直气壮地以没有参考文献为自己文章的创新性作辩护。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学科领域情况不同,这些作者不仅仅是学术新人,也包括一些在本学科影响力较大的资深学者。

2. 较少关注前沿学术动态

美术与设计类论文写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即使有参考文献,也是著作类文献引用多,期刊类文献引用较少。即使部分作者行文喜欢引经据典,也是偏爱经典文献与材料,而较少顾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这也直接造成同类学科期刊之间的交叉引用很少,与音乐类期刊的超高互引率形成鲜明的反差。其实,据专业人士分析,这种现象并非美术与设计类期刊所仅有,艺术学期刊整体联系都不是特别紧密,大多数联系都发生在各个类内部的期刊之间。[6]即使放眼整个人文科学类期刊,除经济学、社会学科之外,传统人文学科期刊论文引用率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仲伟民先生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传统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较为保守的研究方式,造成了人文学科在现代学术评价制度下的不利地位。“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比较,历史学论文较少征引同行的研究成果,更少评论同行的研究成果,由此也造成历史学专业期刊与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期刊影响因子数据的巨大差异。”[7]在美术与设计类论文中,相当一部分文章属于美术与设计史论类,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在这些文章中亦显露无遗。正如袁培国先生所指出的,在这样的学科研究背景下,即使本学科内有少数期刊的引用文献量较多,也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于学科整体发展无补。[8]

3. 历史原因造成的学科发展不成熟

对于美术与设计类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不严谨、研究深度不够的责备由来已久,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美术与设计教育多少年来一直处在非常边缘的位置,往往被人们曲解为是众多素质中的补充而已。美术与设计学科起步也很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有关部门才将美术学与设计学定为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与音乐学、戏剧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显然,美术与设计在学科中的地位阻碍了人们对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美术学与设计学的教育亦一直延续着以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综合能力得不到良性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更是以实践型、创作型为主,研究型的学者队伍非常匮乏,论文写作的基础较为薄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发展的高潮,各高校纷纷建立艺术与设计专业。然而,学科的创办不等于学科的发展,美术与设计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严重滞后于整体规模的扩大,匆匆上马的教师队伍再一窝蜂般匆匆地写文章、评职称,从而造成了一些学术不端乱象。当然,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美术与设计学科研究型学者队伍正在成长与壮大,这一问题也在逐渐得到改善。

4. 关心图片资料,忽视文献资料

与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不同,与音乐、舞蹈、影视、戏曲等学科也不同,美术与设计类期刊都是首要考虑视觉因素,无论是期刊中的作品图片还是版式设计,均非常强调视觉美感。与此同时,论文中亦往往将图像资料的印证作为重要资料,而往往这些资料并不算在引用文献的数据之中。此外,图像资料所占版面较多,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文字的位置,导致文字数量的局限。这也是美术与设计论文往往字数较少的原因。

三、自身建设与发展对策思考

学科升级意味着国家对学科发展的重视与关注,但真正想要提升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仅靠理解与扶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学科的自身建设。

1. 鼓励引导美术与设计学科作者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扩展学术视野,关注学术前沿

做好这一点,需要依靠期刊编辑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与其他学科的期刊编辑不同,由于目前阶段学科发展的不成熟,美术与设计类期刊编辑的工作更为繁重,相应地,对学术能力的要求也更高。目前,这些期刊的编辑大多出身于艺术史论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学术能力,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有较强的功底。针对本学科作者群偏实践型的问题,这些编辑应该担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除了审稿、约稿、校稿、作者联系等日常的编辑工作之外,还应该扩充自身的学术视野,提高对本学科学术发展的敏感度。

首先,注意扩充作者队伍,挖掘具有学术潜力的研究新锐。此外,建立与骨干作者的良好联系,保证期刊学术实力的延续。这两点其实是一般文科类学术期刊通用的做法。而第三则是美术与设计类期刊编辑特色最明显的一点,即对于那些实践创新能力较强、文字撰写能力较弱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可以积极联系,以采访、撰文等形式记录下他们的实践成果。在美术学期刊中,批评与鉴赏性论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论文的写作对象均为艺术家,写作风格也相对比较成熟,但由此也会带来一个重大的缺点——如果期刊把关不严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些商业性的、所谓“软文”的出现。设计学期刊因为与产业联系较为紧密,此类文章较少,但也不排除一些商业性的吹捧文章的刊载。对灵活度较大的栏目,由编辑人员身兼记者、作者,以采访、调查等形式追踪设计界热点并推介新人。尽管这些采访、调研的成果学术深度如何有待商榷,但至少从文献角度来看都属于第一手资料,在资源的储备与成果的积累方面对于整个学科的基础建设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第一线设计师的接触,能够使杂志始终保持新鲜的学术视角与前瞻的理论高度,毕竟设计是一门强调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学科。

2. 加强议题讨论,扩大社会关注度

尽管影响因子、被引用率等数据是衡量一本刊物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却并非全部因素。一本刊物的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美术与设计学科均属于人文科学,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前沿的、先锋的。艺术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而设计的价值在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我们可以说,一本优秀的美术与设计类期刊所提出问题或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变革产生影响,这正是美术与设计类学术刊物所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目前,美术与设计学术期刊开设专题类栏目的还为数不多,比较突出的有设计学期刊《装饰》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学期刊《美术观察》。《装饰》自2007年起,在每期推出《特别策划》栏目,2012年,《特别策划》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这无疑是一个信号,对于一个基金项目文章缺少、转载率并不突出的栏目,教育部能够给予这样的荣誉,显然是看中了其在现实针对性、学术研究深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价值。《美术观察》发刊200期时有论:“2002年以来,《美术观察》编辑部所规划的选题,特别是精心策划的一系列‘热点述评’议题,始终敏于时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透着强调‘中国文化立场’的思想倾向。找到被普遍关注或应该被普遍关注的问题点不容易,而要从学术层面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做到兼顾学理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严肃性和活泼性的把握,引发切合一定价值取向和学术目标的思想成果,则更是不容易。”[9]这两本刊物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如今均已成为各自学科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

3. 扩展学术视野,多学科交叉,加强与相关学科联系

当前的学术走向,交叉与跨界已经是大势所趋,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真正局限于本学科之内。美术学、设计学与建筑学、环境科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与多项交叉。要想提升论文的影响力,提高这些学科对本学科的关注度是一条必要的途径。从不同学科的视点出发,关注与分析同一个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观点,这样的观点反过来也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科的关注。有材料表明:美国学者对多名有重大贡献的专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带有整体相关特征,这些人大都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科学家贝福里奇就曾说过:“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10]据中国知网后台统计,《装饰》自2007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涉及学科竟达86个。编辑部在选题策划与约稿过程中,也有意识地会向其他学科扩展。

4. 发挥自身优势,以多样化形式展示期刊

作为人文科学领域两大重要的视觉艺术学科,美术学与设计学期刊对于自身整体视觉设计吸引度的突出强调自然也是提升期刊水准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期刊整体视觉设计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期刊的装帧设计范畴;另一方面则是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浪潮、信息设计迅速发展而兴盛起来的,现已成为许多新闻类报刊频繁使用手段的信息图表设计。这种对海量信息进行直观呈现手法的运用作为增强期刊可读性和资料性的重要方式,最大特色便是需要美术编辑与记者及文字编辑的协同努力,[11]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美术与设计期刊自身优势所在。

美术与设计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主客观等原因,对学术规范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因此,此学科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相较其他学科也呈现出较弱势的迹象。可喜的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成熟、作者队伍的成长,不少美术与设计类期刊已在探索一些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来,我们应该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同时,借鉴其他学科学术期刊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更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EB/OL]. http://.

[2]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网站[EB/OL]. http://cssci.nju.edu.cn.

[3] 秦嘉杭,金莹:艺术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66-74.

[4]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印证报告(2009)[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4.

[5] 卢虎. 艺术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析[J]. 科技编辑研究,2006(3):84-86.

[6] 李朝阳. 艺术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133-139.

[7] 仲伟民. 学术评论:确立健康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祝贺《历史学评论》创刊[N]. 中华读书报,2014-02-12(15)

[8] 袁培国. 中文文科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作用之反思[J]. 南京大学学报,2011(3):133-139.

[9] 《美术观察》出刊二百期前任主编访谈[J].美术观察,2012(4):47-50.

[10] 刘晓红. 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及价值[J]. 教育与职业,2011(35):103-104.

[11] 报纸编辑和记者的视觉思维[J]. 中国记者,2002(12):38-39.

上一篇: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文化和人文美学研究

上一篇:以博弈论研究民族色彩文化心理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