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乐学”

发布时间:2022-02-14 08:41:43 浏览数:

摘要:如何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地理,是我们老师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只有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积极培养学生“乐学”情绪,引导他们步入“乐学”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词:乐学 兴趣 好奇心 美感 情感效应

怎样才能教好地理,让学生爱学、乐学地理,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需要认真探索研究的严肃问题。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积极培养学生“乐学”情绪,引导他们步入“乐学”的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乐学”效应的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能形成理想的学习情境,产生“乐学”的心理效应。学生在宽松、愉快、自如、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进入学习活动,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心理谐振,从而达到为其所掌握的目的。地理教师就是要学会选择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显然,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形式,已经为教者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框架,剩下的就是怎样施教和教师如何发挥。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学”。

一、激发情趣,诱发好奇心

浓厚的兴趣与愉悦的情趣,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宽松的心境,浓烈的兴致去探索、认知知识。如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上提到中东一直是世界的焦点和热点,在学习新教材的前几周我就组织学生自己关注和收集有关中东时局变化的资料(新闻报道和图片),上课时交流、讨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用“9.11”恐怖事件、世界杯足球赛等焦点和热点事件,要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国

家,并了解七大洲的位置、面积和部分国家的位置、首都。利用学生对这些事情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作

为自主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切入点。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欢快的情感体验。

二、拨动心弦,净化情感效应

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动情而生情,转而感悟、遐想、净化学习地理的情感效应。如在讲到《世界人口问题》、《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章节时,教师可有意引导学生仔细观阅、揣摩“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等图和漫画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动情→生情→感悟”的情感升华,从中获得“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必要感和紧迫感。

三、巧妙设疑,活化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学生的质疑是创造灵感的闪现,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入探索性心理因子,用“为什么”、“怎么样”来激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等进行探索,可达到活化思维的目的。设计探索的方法有:运用观察某地的景观图,评价其特点,寻找分布规律,探求成因,通过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可借助设疑、质疑,制造悬念来激化地理知识间的冲突,牵引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通过师生对话,获得信息反馈,为学生矫正思路,发展学生求解心理。探索的问题,应选择学生最关心、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是他们似懂非懂、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强化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大洲和大洋》时,提出“地球?水球?”的问题后,我们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认识地图上海陆分布的不均,并计算海洋和陆地各自占总体的比例以及为什么人们又称其为“水球”的原因,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介绍。教学生用图识文、用图析文、用图记文。通过学生的看图、画图、拼图的有机结合来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地理知识,而且活化了思维。

四、直观教学,形成愉悦氛围

美感是一种高尚情感,美感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满意、愉悦、振奋的美的情感,并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各种形式的美可以诱导学生接受美的情感体验,初中生由于年龄、社会阅历限制,对美的丰富内涵还只停留在简单表象的程度上。因此,直观的美音、美物、美景、美行都会使之怡然自得,激动不已。比如精心修饰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讲课语调,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比喻,色调明艳的景观图,幽默辛辣的漫画等等,教师只要精心组织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加以适时的发挥,都会把学生带入“音美感耳、物美悦目、行美悦心”的愉快学习氛围中。

五、紧扣教材进度,培养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中紧扣教材进度布置探究学习内容有趁热打铁之功效。如教材中讲到《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两周,我就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题目“如何治理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然后将全班分成四个组,要求每组均要撰写论文,最后交流讨论。同学们兴奋不已,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消化资料,有目的地在本区作实地考察,去工厂调查,进行家庭访问,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统计,把洁白的纸放在本区的不同地方,收集尘土,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归纳、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两周的探究,四个组的同学均交出了有一定质量的论文,论文提出了不少治理本区环境污染的建设性意见,有要求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措施的,有要求工厂处理的,有的是要求从家庭出发修正自我行为的。其中有位同学在论文中写到:“本区水泥厂的烟囱排出的浓烟就像一条黑龙在天空中飞舞,天空变得灰蒙蒙的,让人喘不过气,严重污染着本区的环境,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此,这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改进意见。通过这种紧扣教学进度的探究式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参与实践,获得成功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富有自我表现的特点,正确顺应这种心理特点,教学中围绕教材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设疑解难,让学生亲自动手(或观察、或归纳、或动手量量、算算、画画等),使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里“活动”等栏目,无处不包含有这方面的丰富内容。比如“天气预报”这一节教材中,“活动”栏目有这样一道题: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2001年5月18日的天气情况。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很显然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表演。学生饶有兴趣,老师也轻松自如。正所谓:“口说不如身临,耳闻不如目睹,坐观不如实践”。这种实践性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可起到强化“乐学”地理的神奇效应。

总之,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常说“学无定则,教无定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爱地理、学好地理,关键在于教育者们的匠心独运,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地理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创设各种氛围。教材中有学生施展才能的广阔的地理教改天地。只要运用得当,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一定能把学生导入“乐学”的情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2]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

[3] 黄成林、郑冬子,《人文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上一篇: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男女生差异

上一篇:浅议西藏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