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陆战之王”有懈可击

发布时间:2021-06-30 09:10:38 浏览数:

与其他的机械车辆相比,坦克以严密的防护性而著称。随着现代战场条件的变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采取大量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竭力打造“刀枪不入”的“铁血金刚”。尽管如此,对坦克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并非“天衣无缝”,用高技术武装起来的“陆战之王”的身上依然存有易被毁伤的薄弱环节。

装甲防护有懈可击

装甲防护是坦克防护的主要技术手段。坦克的装甲主要包括前装甲、后装甲、侧装甲、顶装甲和底装甲。从装甲防护情况来看,前装甲无疑是防护力最强的,而其他装甲的防护力则相对薄弱,易于攻破。

前装甲包括上下两块装甲板。焊接车体和铸造车体的不同之处是前上装甲和前下装甲角度相交,并分别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前上装甲与水平的夹角一般在30~35度之间。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这个角度越来越小。如苏联T-72主战坦克的前上装甲的倾斜角度为22度。前上装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为的是使造成跳弹机会增多,与此同时,也增大了有效装甲的防护厚度。如苏联T-55和T-62主战坦克前上倾斜装甲厚度为100毫米,倾斜角为30度,有效防御厚度为200毫米:美国M60A1主战坦克前上装甲厚度为110毫米,倾斜角为30度,有效防御厚度为220毫米。

与前装甲相比,坦克侧、顶、底、后部装甲的防护力明显不足。侧装甲板呈垂直或圆弧状,外侧上部焊有叶子板,叶子板后边可放置备份用品箱、工具箱和其他物件以及用以增大坦克行程的附加油箱。前后端还有挡泥板,调整或拆装履带时可将其掀起。侧装甲板前端焊有诱导轮支架,下部焊有限制器。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有些坦克还在侧甲板外侧装有裙板,如英国“奇伏坦”坦克、德国“豹”I、“豹”II坦克就是这样。侧装甲外面安装的裙板一般是用钢板制作的,也有用非金属材料制作的。裙板的功用是防御空心装药破甲弹的攻击。当破甲弹弹丸打到裙带上即刻爆炸时,其高温、高压、高速的金属射流要穿过裙带后的空气层,这样就避开了弹丸的直接作用,削弱了破甲能力。裙板往往固定在车体上,并与两侧装甲平行。它不但增强了车体两侧装甲的防护能力,而且也防止了车体前进过程中造成灰尘的过多飞扬,这对空气滤清器和全车的瞄准、观察等光学装置无疑是有利的。如德国的“豹”IA1坦克裙板是由几块组成的,均附有橡胶衬里,装在车体两侧。这些裙板一般可以拆卸。

顶装甲包括塔下装甲板、发动机上装甲板、进气口装甲板和出气口装甲板。塔下装甲板与车体前、后上装甲板、侧装甲板上部焊接,前部开有驾驶窗口,中间有一个大圆孔安装炮塔座圈。发动机上装甲板主要有发动机检查窗和空气滤清器检查窗。进、出气装甲板上有进、出气口和百叶窗。

底装甲分为前、中、后3段,3段各自相连,并与前后下装甲板、侧装甲板下部焊接成一体。底装甲板上有横向加强筋,两侧向上弯曲,焊有平衡肘支架和减振器固定盘。底装甲板中部开有安全门,在紧急状况下,乘员可由此门撤出车外。先进坦克的车体内部所贮存的燃料和弹药都采用隔板隔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二次效应,即避免坦克中弹后引起燃料燃烧和车内炮弹爆炸等。经验证明,坦克中弹后,如果破坏不严重,车体仍可修复使用,人员亦不致于全部伤亡,但出现二次效应后,将会使人员全部伤亡,车辆造成严重破坏,引起后果是不可想像的。

后上装甲倾斜角度较小,有的甚至近于垂直,后下装甲板一般来说倾斜角较大。

从以上情况看,尽管后面、顶部、底部和发动机盖板均设有装甲,但其厚度与前装甲相比明显不足,因而这些部位的装甲防护力明显薄弱,很容易被手榴弹、炸药等炸毁,特别是侧部装甲面积最大,也很容易被反坦克火器击穿。另外,坦克的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和履带等运行部分的防护也很薄弱,易被击毁炸断,而瞭望孔、潜望镜、红外灯等则无法实施装甲防护,极易被一般的枪、炮弹击毁。

上述防护薄弱环节导致坦克存在许多致命的部位。燃料和弹药存放处是要害部位,一旦被击中易引起二次杀伤效应,对坦克及乘员威胁极大。坦克发动机部分是薄弱环节,如果命中起火,自动灭火装置将会施放出剧毒(二氧化碳和溴化乙烯)混合气体。这种气体会迫使坦克乘员离开车辆,否则乘员将会窒息。采用自动装弹机虽可以有效地减少坦克乘员人数,但这种机构在设计上却有先天不足——弹药难以用装甲加以保护。自动装填的炮弹平时储存在炮塔吊篮底部的旋转弹仓里,无法与乘员舱隔开,也没有有效的泄压机构。这种布局具有很强的正面防护效果,即使是反坦克导弹攻击,也很难威胁到放置弹仓中的弹药,但如果反坦克武器从两侧或底部攻击,则很容易造成灾难性后果。破甲射流一旦击穿车体两侧装甲,便能轻而易举地抵达弹仓,引起炮弹爆炸,同样,反坦克地雷被触爆,射流击穿底部也能引起炮弹爆炸。殉爆后果比炮弹、导弹的威力要大得多,可以炸死车内所有乘员和破坏车内仪器,甚至彻底毁掉整辆坦克。

坦克上述致命的软肋给反坦克作战带来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反坦克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就是瞄准坦克上述薄弱的部位、采取灵活的战术进行反坦克作战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这也成为以劣胜优的战法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68军204师集中全师6个反坦克排及加强的防坦克火器,共计21门无后坐力炮和24具火箭筒,又加强1个工兵排和步兵排组成反坦克大队,避开敌坦克火力和防护力均很强大的正面,利用交通壕和地物作掩护,从其防护薄弱的侧面发起攻击,以无后坐力炮、火箭筒及手雷对敌坦克发起猛烈的攻击,共击毁坦克28辆,彻底粉碎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反对派武装针对俄军T-80坦克的诸多弱点,避免正面对抗,主动退守格罗兹尼。由于重武器较少,他们以反坦克火箭筒、手榴弹同T-80坦克进行巷战,选择T-80坦克顶部、侧面实施攻击,给T-80坦克造成很大的杀伤。

坦克上述致命的软肋也给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许多反坦克武器就是针对坦克的顶部、底部、侧面和履带而设计制造的。仅以反坦克地雷为例,就有反坦克履带地雷、反坦克底甲雷、反坦克侧甲地雷和反坦克顶甲雷等。

新型装甲难以处处设防

为了提高坦克的装甲防护力,现代坦克在增厚装甲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型装甲。主要包括:

一是复合装甲,通常由高强度装甲钢、轻重量材料(如某些塑料等)、高硬度材料(如碳纤维、陶瓷等)组合而成。由于这些材料的组

合使用,产生了防反坦克弹尤其是防破甲弹的最好的综合效果。在同等重量下,复合装甲防破甲弹能力是钢装甲的3倍。目前,M1、“豹”II、“挑战者”、“勇士”、T-72、“梅卡瓦”等坦克都使用了复合装甲。其突出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威胁变化来调整复合装甲的配置和选用合适的材料,平时可以卸下挂装的甲板减轻车辆负荷,战时,当复合条甲被击中损坏后可以更换。

二是间隙装甲,就是在主装甲板外部装有附加甲板的装甲结构,两者之间有一空隙,当破甲弹击中外面附加甲板时,可提前引爆弹丸,保护主装甲。车体侧部履带裙板是利用这一原理的典型,几乎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上部得到了应用。“梅卡瓦”坦克战斗室周围采用了双层间隙装甲,两层之间存放油料及其他设备,从而起到了增强战斗室防护的作用。

三是反作用式装甲,即以某种方式破坏来袭弹丸效能的防护措施。在坦克装甲外表面固定安装一块爆炸板块。它是一个板状盒型结构,内装塑性炸药,并用螺栓固定到坦克外表面。当破甲弹击中坦克外表面的板块时,引起塑性炸药爆炸,爆炸力对破甲弹的高速高温射流产生分散、阻扰等破坏作用,削弱它的效能,保护坦克装甲。“梅卡瓦”、T-64B及T-72改进型坦克也采用了这种装甲。

各种新型装甲虽然防护力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安装在坦克的各个部位。这些装甲主要披挂在坦克的炮塔、前部和顶部,而防护力本来就很薄弱的侧部、底部和后部以及发动机部位等则难以得到这些装甲的保护。所以说,这些装甲只能使强者更强,而没有从根本解决防护薄弱部位的防护问题。

车内弹药、油料保护不力

弹药、油料是坦克被击中后造成“二次破坏效应”的危险源。现代坦克在结构设计上就高度重视防止弹药、油料爆炸起火而引起的严重破坏。通常的做法:一是采取隔舱化设计,即将弹药、油料及乘员室互相隔离布置,并用装甲板保护,减少相互作用,二是自封式油箱,采用一旦被击穿可自行密封的材料制成,三是自动外泄爆炸能量的弹药舱,弹药舱与车辆战斗室之间用装甲护板隔离,一旦弹药仓被击中;爆炸气浪冲开通向车外的活门泄出,保护车内乘员及设备,四是弹药舱布置在车辆后部或下部,减少被命中的可能性。五是高效能的灭火装置,一旦坦克被击中起火,能及时扑灭火灾,防止弹药、油料的爆炸。

但从最近几场战争的情况看,只要坦克被炮火直接命中,还是很容易引起车内油料和弹药的起火甚至爆炸,使坦克受到彻底的破坏。

车体隐蔽依然困难

坦克在战场上被发现、命中的概率与车辆外形尺寸及车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炮塔位于坦克上部,据统计,其中弹几率占全车的45%。因此,减小炮塔正面暴露面积最有实际意义。现代坦克在车体尺寸,特别是在高度上普遍有所降低,达到了4人乘员炮塔式坦克的极限高度。如T-72的高度仅为2.19米,M1、“挑战者”、“豹”II、“梅卡瓦”的高度依次为2.37米、2.44米、2.48米和2.64米。

然而,坦克尺寸的减小并没有提高其隐蔽性能。一是附带式装甲使本已“苗条”的车身再次“肥胖”起来。如MI、“豹”II等坦克由于炮塔侧部采用体积大的复合装甲,因此炮塔正面面积仍较大。二是现代侦察监视器材的分辨率足以发现和识别坦克。太空有各种光学、电子侦察卫星,其中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可达150毫米:空中有各种侦察飞机、侦察直升机和侦察无人机,对地面目标的分辨率则更高;地面有各种侦察雷达,有音响、地震、磁、红外等自动传感器侦察器材,主要就是针对坦克等地面运动车辆的。在高精度、立体的侦察网络中,坦克将无法躲避各种侦察器材的侦察与监视。三是减小外形难以抗御热红外探测器材的探测。红外探测器材利用探测目标与背景之间温度的差异确定目标。改变坦克外形尺寸,却改变不了坦克的热特征,因而坦克即使在半掩盖的掩体中,仍能被红外探测器发现和识别。

主动防护系统难以对付传统武器

现代坦克在采取各种被动防护措施的同时,普遍采用主动防护手段。一是施放烟幕,有两种方式烟幕榴弹发射器发射烟幕榴弹,在本车周围形成烟幕屏障;发动机排气热烟幕装置,将柴油吹入发动机排气系统,利用柴油雾化形成烟幕伪装遮障。二是防红外探测的伪装方法,主要有防红外探测的涂层、发动机排气冷却装置等。

但是这些主动防护手段主要针对的是侦察监视器材、制导炮弹或制导炸弹等远距离、高技术制导弹药,而对于近距离或低技术武器则有些力不从心。

(刘卫东摘自兵器工业出版社《坦克及其克星》)

上一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

上一篇:商界劳动模范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