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2013年上半年工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发布时间:2022-04-08 08:42:02 浏览数: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经历了内需不足与外需疲软、实体去产能与金融去杠杆的阵痛期,工业增速逐渐向潜在增长率靠拢,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部分工业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情况,工业运行形势日趋严重。下半年,过剩产业的消化仍将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国外市场复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工业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工业稳增长的难度仍然很大。针对当前工业运行面临的形势,宏观调控必须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稳中有为、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放宽垄断行业进入限制,为工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我国工业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率靠近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工业运行经历了止跌回升期、平稳回调期和低速增长期。工业扩张速度的适度回落,符合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但如果调整幅度过大、调整时间过长,则有可能引发就业困难、政府居民收入下降,并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金融风险。

(一)工业增速持续大幅度下降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工业正处于潜在经济增长下降的通道中,工业增长存在内在下行压力,一些要素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工业的潜在增长率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在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估计今后10年我国工业潜在增长率将回到7%—9%的区间。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9.5%,增速已经进入潜在增长区间。从趋势上看,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2月份开始进入长达40个月的调整期,其调整幅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大大超出了预期,且没有出现明显的见底迹象。

(二)工业稳增长形势日趋严峻

近几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以上。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骨干力量。从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看,加权平均法测算结果显示,上半年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贡献率为39.3%,比一季度下降了7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2013年上半年,轻工业同比增长8.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重工业同比增长9.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在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的1.2个百分点中,约58%是由轻工业增速回落造成的。工业企业整体生产活动进一步趋弱。若无政策干预,工业经济确还有进一步失速下滑的可能。

(三)工业企业利润开始收缩

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3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增速与前几月相比增速大幅下滑。其中,6月当月实现利润502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分行业来看,上游行业盈利继续恶化,煤炭、有色等行业主营活动盈利出现负增长,中、下游行业盈利能力则相对稳定。虽然今年下半年资金成本压力会趋于减弱,但来自劳动力成本、产能过剩等方面压力将明显上升,从而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利润空间的收缩,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投资信心。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1%,低于全部投资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积极性和意愿不高,内生增长动能趋于减弱。

(四)工业去库存化进度低于预期

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是反映企业库存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从2013年6月份情况看,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的增速没有延续前期持续回落的趋势。这说明,目前工业企业整体再次回到去库存的阶段且去库存进程再度趋缓,工业企业去库存受到了内外需同时收缩的扰乱。从具体行业看,钢材、煤炭的社会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上半年主要城市螺纹钢社会库存、山西煤炭库存远高于历史同期水平,显示补库存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库存可能再次成为工业增长的拖累。 从各地区的库存情况看,截至5月末,在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10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同比上升,在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10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同比上升,在中部地区8个省份中,7个省份产成品库存同比上升。

二、我国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工业正处于潜在经济增长下降的通道中,一些要素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调整周期,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工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

(一)工业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而且出现了传统制造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并存的情况。自2012年10月以来,PPIRM的降幅持续大于PPI,工业生产领域产业过剩的程度不减反增。根据相关行业协会估算,目前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大体上在70%—75%之间,低于国际上产能利用率80%—85%的合理幅度,光伏、风电设备产业产能过剩更是高达95%、40%。以钢铁产业为例,企业盲目上马新项目和扩大产能带来的弊端已深刻反映到市场上,今年上半年全国产钢3.89亿吨,占世界总量的49.4%,钢产量增长大于需求增长造成钢材积压,钢材价格回到20年前,吨钢利润只有0.43元。

(二)不断累积的债务风险限制了企业扩张的空间

各地为了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主观上放松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过剩产业的监管,客观上导致了部分产能的继续扩张,加大了企业的债务风险。今年1—6月份,工业企业负债同比增长12.6%,举债扩张和盈利水平不匹配导致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财务去杠杆化的难度不亚于去库存。除负债问题外,“三角债”问题也已经开始凸显。上半年建材、钢铁、有色、化工应收账款平均增幅达20%左右。从新增不良贷款的结构上看,新增不良贷款进一步向重化工等产能过剩领域集中,银监会公告显示,2012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是制造业,达到1770.7亿元,不良率为1.6%。在制造业企业效益下滑、去产能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企业能否按时偿还本息成为一个未解之迷。

(三)不断上升的要素成本倒逼工业结构转型

一是要素成本价格上升。据测算,2008—2011年间,我国城镇制造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速达15%,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利用劳动力成本低、节能减排压力小等优势,与我国工业抢夺海外市场,给我国制造业出口带来挑战;同时,工业用地成本也在逐步提高,国务院新近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提高了整体补偿数额标准,宣告了企业便宜拿地的时代已经结束。二是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从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结构可以看出,人民币贷款规模占比下降,而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委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占比却呈上升趋势。根据信托协会的统计,信托贷款中有26.65%投向中小工商企业,企业通过信托贷款、债券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超出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近年来,受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等多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脱实入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短期风险,而且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

三、未来工业运行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内经济发展也处在矛盾交错、压力凸显的复杂时期,下半年我国工业发展既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风险和挑战。

从积极的一面看,针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7月份以来中央决策层集中释放稳增长信号,并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经济增长不滑出7.5%的下限增长目标,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铁路、棚户区改造、节能及信息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将有所增加,从而有利于缓解相关行业的供求关系。同时,2013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2.4%,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0.9个百分点,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从不利的一面看,短期内我国外贸仍将面临诸多挑战,消费短期内难以明显提振,投资增速也不可能维持目前的高速增长,因此工业回升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工业增速总体上仍将呈现出持续放缓的格局。一是房地产投资缺乏回升动力可能拖累制造业投资。进入第二季度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呈逐月回落的态势,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下降了10.4%,房产税试点范围扩大等政策预期也增加了下半年房地产投资的变数。二是基础设施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尽管上半年基建投资对于工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后续项目的资金来源等使得基建投资充满不确定性。三是出口短期内难有起色。以食品、医药及医疗、纺织服装、办公箱包及用品等为主的第113届广交会三期成交结果显示,虽然到会客商特别是拉美客商总体数量回升,但作为采购主力的欧美客商数量仍无明显回升,成交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左右,短期内我国工业品出口仍降持续低迷。

综合各种因素预测,下半年工业增速趋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9%左右。预计收入增长低迷的情形将会持续,利润率上升的空间可能会进一步收窄,2013年全年利润增长在10%左右。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钢铁、机械、建材、有色、化工等重化业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放缓,信息消费快速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周期,新一轮贸易摩擦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工业存量、优化增量管理仍将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

四、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将是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主旋律。宏观政策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国家信息化战略引领能力,完善产业转移对接机制,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建立淘汰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企业改造升级的政策体系

针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需要,重点支持具有释放带动和战略意义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切实落实消费型增值税、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所得税、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使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二)加大金融对工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积极稳妥地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地方性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二是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不搞“一刀切”。在信贷调控中实现“有保有压”,对工业实体经济发展和先进产能给予信贷支持,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三是更好地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在促进新兴战略产业方面的作用,完善相关金融审批制度。四是加强金融风险监管,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行为,摸清地方融资平台资金去向,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三)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要依托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布局,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造条件让国企与民企更加公平地竞争、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同时,着力消除制约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壁垒,放开私人投资服务业限制、打破银行、电信、电力垄断,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要素加快流动,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加紧对行政事业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对涉及企业经营的不合理、巧立名目的收费进行清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五)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

一是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二是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体系。三是将地方新上项目和淘汰项目的产能严格挂钩,在产能总量等量置换的基础上,推行减量置换,确保新上项目产能小于或等于淘汰项目产能。四是结合“走出去”战略,利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机,鼓励钢铁、建材、纺织、机械、化工、汽车等过剩产业向非洲、拉美地区转移,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

上一篇: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上一篇: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