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重庆梁平蓝印花布

发布时间:2021-08-18 09:49:32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其自身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文化价值,是重庆地区传统印染技艺的典型代表。2009年,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入选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在中国传统印染工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分散于全国多地,并成为传统中国劳动人民服饰、床饰的重要布料来源,传统的蓝印花布印染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等。蓝印花布的产生在民间广为流传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在外出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在泥地中。当他爬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摔在泥土中的衣服变成了黄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村民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便专门从事染布料的行当。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晾晒布料时,布料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而地上恰好有一堆蓼蓝草(即板蓝根草),由于其中含有靛蓝的成分,当他们拾起这块布料的时候,接触到蓼蓝草的部分已经变成了蓝色,因此整块布形成了淡色与深色的交织,十分漂亮。后来两人通过利用蓼蓝草的靛蓝成分,逐渐研发出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梅葛二人也被称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鼻祖。

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产生与发展

相对于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南通蓝印花布、乌镇蓝印花布等江南地区蓝印花布印染,梁平蓝印花布在传统制作历程中,虽在知名度上不如前者,但其地处西南腹地,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相融,逐渐产生了粗放浑厚、清新纯朴的造型特征与朴拙幽雅的地方特色。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区,始称梁山县,始设于西魏元钦二年,后于1952年改名为梁平县。梁平县地处川渝交界处,自古以来便是入川要道,商贸繁盛、人口众多。而该地自古以来即有种植棉花的习俗,且县城南部太平槽盛产蓝芷草,这为当地蓝印花布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古代巴蜀人服饰好花色,因此该地蓝印花布的产生极具地方文化遗韵。清巴县诗人陈祥裔曾赋诗《竹枝词》:“花布仞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渝江下与湘江接,怪道巫云尽楚云。”其中“花布仞衫白布裙”正是对西南地区蓝印花布使用的真实写照。梁平蓝印花布的产生在目前尚无发现文献记载,仅有《梁山县志》记载“葛布、棉布:邑产最多而佳”,又“蓝癜:(靛)通志,蓝有三种皆可作靛,水治噎膈见广五行志。”对其地理、农作等进行了介绍。据传承人蓝振学介绍:“最早的蓝印花布是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了。而蓝印花布的繁盛则是在1958年开始建社的时候,那时已经属于集体化体制了,不允许私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开始改造私有制,就把单独的染坊集中成为一个集体形式,那时候(1961—1964)把它称作街道染坊,也就是集体染坊,将11家染坊合营变成一家染坊。当时染坊师傅们被集中起来进行染布工作。”而到目前,由于布料的丰富性与蓝印花布制作消费人群的益减少,到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集体染坊就垮了,那时候社会上的人群不再选择穿毛蓝布了,当时化纤布已经开始流行。建国初的大染坊逐渐消失,传承人群也随之消失,现在也仅家住礼让镇的蓝振学依然在小批量制作。

前期工序过程

作为蓝印花布印染的前提条件,布料、染料及雕版的准备是前期重要的三个方面。布料作为蓝印花布制作的物质载体,并不属于染坊的制作范围之内,在以往的情形中,往往是客人先买土白布(梁平民间农民自产自销的乡布,也叫土坯布)再送到染坊来进行加工。

染料在当地师傅口中被称为靛,染坊的靛并不是自己打出来的,而是农民家收购,农民有专门种靛的,专门打靛的,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一般的情况是,染坊师傅在冬季开始买靛,比如师傅到另一家买靛,双方商量好就下订金,等染坊缺靛时,就通知对方按时将靛送到染坊来。一般染坊都是不囤货的,大部分情况下三五场(大染坊一场大概103、104匹布)够用就行了。因为靛从泥巴里挖出来之后容易氧化,而一旦氧化就报废了,所以贩卖靛的商人使用泥巴将靛密封于靛池内,需要时将泥盖子一揭,将池中的靛挖出来,再用垫了二元纸的箩筐承载靛,二元纸作为防止靛从筐缝中流失的作用,还可以过滤废水将干的挑到染坊来进行称量。有时候如果染料有变质的情况出现,染坊师傅通常要去山上釆滑根皮、牛儿大黄根(羊蹄根)、酸甜根(茅草根)这些来拌料补救。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蓝印花布的染制基本上是农民自产的土靛,到了1957年、1958年左右,大跃进运动之后,1959年就基本开始使用国外引进的瑞士靛了。瑞士靛又叫块块靛,一块一块的,用厅子盒装。瑞士靛不像土靛,土靛至少要印染3次,或者4次才能成形达到基本要求,而瑞士靛是一次性就成形。在大部分使用瑞士靛以后,劳动力就逐渐减少了。从1958年、1959年直到1960年之间,还有土靛与洋靛混用的情况。到了1963年、1964年时,基本上土靛就绝迹了。那一时期,私人不允许种植蓝芷草了,作坊就开始全盘购买化学靛,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染布基本上使的是化学靛。

另外在雕版上,梁平蓝印花布的制作在历史上雕版工艺与印染工艺往往是分开来的,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主要工序即是染色工作,而雕版的制作,在繁盛时期一般是在其临近的万州县。万州属于主城区域,是长江的大码头地区,在雕版制作工艺方面吸收了更多其他地区的优秀风格特色,图案形式众多,制作也更为精细。因此,梁平地区的染坊多从万州购置雕版,在以前使用版式的图案是否喜庆是决定染布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

主要工序

在布料的需求者送往染坊土布后,则先根据染坊所有的雕版图案,选择要印制的图案,然后即开始染制的工作。第一步写号头,把名字标上去。第二步将布折成段,为了方便放入锅(靛池)中染,接着把布扯开,放在活篓子(又称活筛)里,用来过滤水。接着用操作棍慢慢均匀地将布捅下去(配好靛蓝染料的池中)搅动。在染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配料,配料就是把控染水要配多少染料,也就是配多少硫化蓝或硫化氢,还有加多少碱。这些搭配在染坊师傅那里都有比例,这个比例调整好之后,在高温的情况下,染色就一次性成型了。目前多使用的是化工染料,化工染料必须要加热,要加热到100℃烧开,而传统的土靛加热温度则不低于25℃,把靛、助染剂(也就是碱)放下去之后再加少许食盐,因为植物染料遇碱之后着色能力就增强了。如果没有碱的话也着色,但着色就没有那么深,粘合不上去容易掉色。把染料配好后,放入染池浸泡二三十分钟,观察着色均匀后,就提起来,布匹上端是蓝色下面是绿色,布从染料中拿出来时是绿色的。氧化后就慢慢开始变色,逐渐地黄绿色就变成蓝色了。

再次染色完成后即印花的工序,印花前提是要先制浆(防染糊),制浆就要买豆腐和石膏,再加入少量鸡蛋清,这些都是天然的凝固材料,黏在布上,染料就不容易沁入(梁平蓝印花布采用的是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方法,通过防染糊,防止靛蓝染料的沁入)。刮浆(刮防染糊,均匀地漏刮在花版上)了之后不能暴晒只能阴干。阴干时间一般是、至3天,最少要24小时。

最后,将染好的布在染缸里面用清水清透。拧干后由染坊小伙计挑到河坝去,再进行清透,布在水中是流动的,20米长的布拖出去,慢慢抖,慢慢叠(把布上残留的防染糊刮浆和废液洗净),翻过来以后就像一条龙。把它拧干之后再挑回来,挑回来以后再将其晾晒在竹竿上。再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踩布,把布牵整齐后用鞍马石(碾压石,因形态似元宝又称元宝石,碾压平整蓝印花布成品的工具)把左右两边都踩整齐,将布一部分一部分踩好。用古老的卷筒机,在滚轮中,把布一边裹一边慢慢压平,再牵出来折好,最后叠好,基本的工序也就完成了。

另外在染坊里由于客户众多,怎样将某一块布料找到送来布料的客户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制作过程中,由小伙计挑到河坝去洗,然后由他替客人写名字,比如客人叫张三,因为布上面是不方便写毛笔字的,于是在布的边角处,先用口水沁湿,再用滑石一擦,写上张三的名字。等它干透,再把它翻折过来形成像扣子一样的形状,用绳子系上,染布时就染不到该处了。最后直到加工成成品后,再将折角打开,对号入座地交给主人。

当代传承

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于2009年成功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艺人蓝茂荣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子蓝振学则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老艺人蓝茂荣于2015年1月逝世,蓝振学也成为这一民间手工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消费受众的逐渐短缺及手工制作的成本较高,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整体工艺产业链几近断裂。近年来在政府及学校的支持下,蓝振学于梁平县金达镇双桂中学设立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进行蓝印花布的技艺恢复并指导培训优秀传承人的工作。在双桂中学,蓝振学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培训等方式,介绍梁平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指导学生开展梁平蓝印花布创作,并开始将雕版、打靛、染色的全套工艺整体恢复起来。但由于中学学生的升学及学业任务,学生不可能专业学习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更不可能如入室徒弟一般整日跟随师傅学习,这也成为蓝振学比较担心的一点,即技艺的学习很可能只懂皮毛而不能得到最精华的部分。

同时,由于目前的大机器生产,雕版的刻画、染料的打制甚至染色的程序都有可能被机器代替,如何保存手工程序也是目前梁平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的重点。另外,在染坊逐渐消失之后,为恢复这丁序并很好的进行生产性保护,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染色的场地与种植蓝芷草的场地,这也是在蓝印花布制作产业链断裂后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蓝振学也在这一问题上有着极大的困扰:“希望能有一个制作蓝印花布所需要的场地。比如兰芷草的种植、打靛、打靛塘子、印染等,这一套工序完整保留下来,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工作空间,至少要3-5亩地大小,作坊才能一边种植,一边打靛,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坊,一个操作环境。但制作蓝印花布的场地,目前我确实难以找到。旧时候蓝印花布制作是一个产业链。现在种、打、印、染等基本需要全盘恢复,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空间,这是个难题。”

梁平蓝印花布作为西南地区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在制作方式、艺术风格上具有自身及地域的浓郁特色,纯正的手工染制及精美的图案设计,使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视觉冲击。传承保护这一手工技艺只有通过政府、文化部门传承人及社区群众的集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才能逐渐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使其社区内的优秀文化遗产自然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孝雅楠)

上一篇:近代欧洲的染织艺术

上一篇:灵感无界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