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论我国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26 08:41:01 浏览数:

[摘要]高校学生出现了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已成这一鸿沟中的弱势群体。笔者分析了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提出从政府层面、高职院校管理层面、教师层面,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解决,以解决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

[关键词]高职生 数字鸿沟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刘允涛(1969- ),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教育。(山东 济南 25001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数字鸿沟’背景下改变高职生信息技能弱势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360,主持人:刘允涛)、山东省教育厅“2009-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规划立项”重点资助课题“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分模块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A201009,主持人:刘允涛)和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职专项课题“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综合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GZZX004,主持人:吴升刚)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77-02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可能将带来一个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世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贫富两极分化将会继续加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突出,“数字鸿沟”也还在不断加大。“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处于这一鸿沟不幸的一边,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当前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和交往当中。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目前,高校学生也出现了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已成为这一鸿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政府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管理、教师教改教研方面进行解决。

一、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一)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的表现

首先,高职生与本科生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1)高职新生和本科新生出现明显分化,农村学生成为高职主力军,成为“数字鸿沟”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构成已十分明显。笔者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显示,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为农村学生,农村学生比高达80%~90%,其他高职院校生源也是以农村学生为主,高职培养对象农村化特征明显。但是本科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中呈相反态势,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在每年录取的所有大学新生中,“一本”学校农村户籍学生最高比例一般不到30%,如北大2010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高职生源以农村户籍学生为主,“一本”学校生源以城市学生为主,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肯定和高职、本科院校学生入学前的“数字鸿沟”有关联。城乡差距客观上拉大了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字鸿沟”。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我国去年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以农村学生为主的高职生已成为“数字鸿沟”的弱势群体。(2)高职与本科教育资源和培养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我国的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硬件资源和师资一般优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专业实行非常系统的“1+X”(一学期开设公共计算机课程和另外的学期面向专业开设相关信息课程,至少开两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学生毕业后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强。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年限短,条件相对较差,加上办学成本的考虑,信息技术的开设课程门数和总课程时数一般少于本科院校。部分高职院校受“商业化”办学思想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时严重不足,如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上机训练一共才32课时左右,学生的信息能力相对较弱。高职同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和培养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高职和本科学生的“数字鸿沟”。

其次,高职生与高职生之间的“数字鸿沟”日趋明显。(1)东西部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我国东部地区在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教学条件好,信息设施完备,中学、中职学校计算机配置高,师资相对强,而西部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较差,造成我国东西部高职生源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2)高职城乡生源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国内来看,在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业已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计算机普及率高,大城市几乎家家拥有计算机,他们接触计算机早,计算机基础好。在广大农村,电脑普及率低,因特网利用率更低,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在高职学校内部,多数的农村高职生同少数城市高职生相比,在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差距。(3)普通高职生和对口高职生之间的“数字鸿沟”。高职生有两类,一类是参加高考升入高职的普通高职生(下称普通高职生),另一类为参加“3+2”考试从职专(中专)考入高职院校的对口高职生(下称对口高职生)。对口高职生在中职时系统学过和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很多普通高职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

(二)高职生的“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第一,弱势农村学生成为高职主力军,突显教育公平和民生问题。高职生大部分为农村子弟,而在“一本”学校中,以城市学生为主,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低,这不仅是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可以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农村学生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少,转成高职主力军,实际上侵害教育公平,侵害农村生源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这凸显教育公平和民生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要缩短“数字鸿沟”,政府、学校和教师任务艰巨。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根据笔者的最新调查,只有少部分高职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比例约20%);近1/3学生没有自己的E-mail、QQ号;已经掌握“盲打”(不看键盘,十指并用,正确打字)的学生不足1/2;70%以上的高职学生入学前不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大部分高职生入学计算机水平不如大城市中的中小学生。高职阶段要缩短甚至削除“数字鸿沟”,政府、学校和教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政府、学校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在政策、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缩短甚至削除高职生的“数字鸿沟”,促使其正常就业和今后发展。

第三,高职内部学生“数字鸿沟”带来的教学问题。高职内部学生“数字鸿沟”带来的教学问题是,他们计算机的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对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若全校采取“同一本教材,课时安排相同或相近,考试形式统一”等“大一统”做法,忽视内部“数字鸿沟”和差异性,则无法满足所有高职生及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必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在更深层次上提高高职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第四,高职阶段是弥补和解决“数字鸿沟”的最后机会。高职阶段是学生就业前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阶段,也是缩短和削除其“数字鸿沟”的最后时期;高职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也是提高学生公共信息技能,解决其“数字鸿沟”的最后机会,作为政府、学校管理者和教职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高度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并从政策扶持、资金设备投入、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以缩短甚至削除高职生的“数字鸿沟”,促进其正常就业和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二、解决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使社会所有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外,还要高度重视,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主动化解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高职生就业和发展,缩短收入差距的高度,切实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及时出台政策,加强宏观指导,扶持高职院校解决计算机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高职信息技术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师资、设备等投入力度,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和网络办学实力,促进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最后,加强监督检查,促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办学条件改善、政府资金投入资金使用情况和信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把政府解决计算机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督促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水平,加快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二)学校管理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主动改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训条件。高职院校领导要从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高度,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设施和师资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实训条件,为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提供优质资源。其次,高职学校增加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训课时,是解决“数字鸿沟”的常规途径。高职学生主要是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的农民和城市普通老百姓的后代,而公共信息技能也不是“高精尖”的复杂技能,解决“数字鸿沟”的常规途径是“多教勤练”。所以必须增加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训课时,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最后,高职学校要在业余时间对所有高职学生开放计算机、网络机房,并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技能创造更好条件。

(三)教师层面

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常年工作在教研一线,在解决“数字鸿沟”方面起直接作用,他们可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学生提高信息技能。可以针对不同的高职学生,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或模块化教学改革;可以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工作技能;要针对农村学生学习刻苦、信息基础差等特点,因材施教。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第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大教研力度,增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平时注意研读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报刊、书籍,及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多与计算机企业联系,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组装情况;注重教学科研工作,自己最好经常研制教学练习软件,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市场、企业、机关团体和其他院校的联系,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做好教学研究,认真精心设计,准备好每一节课;学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第三,高职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提高信息技能。高职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搜索“信息技术”的全国精品课程资源,来学习各种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能。这是缩短他们的“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第四,高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兼爱”所有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能。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民后代,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平民教育。公共信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培养尖子生,而是培养所有学生,掌握必要公共信息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墨子(墨子,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平民教育情怀,“兼爱”(就是对人一视同仁,讲究无差等的爱)所有学生。在平时实训辅导和指导中,对所有学生都要关爱,要耐心细致,精心照料,帮助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上机任务,让他们的信息技能都能上一个大的台阶,以削除“数字鸿沟”。第五,要特别关爱信息技能弱生,促使他们迎头赶上。由于家庭贫困、入学分数低等原因,总有部分高职生计算机基础特别差,学习能力非常低,高职信息教师在上课、上机实训和课下,都要特别关爱这些信息技能弱生。为了不让他们掉队,可采取单独指导学习、手把手地辅导上机练习等超常手段,促使他们的信息技能迎头赶上。

总之,大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成为“数字鸿沟”中的弱势一方,只有政府、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在政策、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缩小甚至根除所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促使高职生正常就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允涛.对口高职生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3]石庆华.抓住关键环节 确保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4]胡鞍钢.中国如何面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上一篇:浅议如何做好基层残疾人工作

上一篇:建立科学的高校学术评价机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