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锤炼教师语言,收获学生精彩

发布时间:2022-03-04 08:49:39 浏览数:

教师是最频繁、最直接用语言交流的职业,但是,这嘴上功夫绝不是信口开河、天马行空,它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正因如此,老师就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它充满魅力,才能把学生带进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收获属于他们的精彩。

一、精准的教学语言,千锤万凿出深山

语言的精准,就是语言的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

1.语言要合乎科学规范

想要吸引学生,教师首先当然是要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尽量避免方音方言的频繁干扰。其次,教师语言必须要做到表意准确凝练。学生永远不欢迎啰里啰唆的老师,那些因准备不足或多年积习的满口“那个”“呃”“然后”之类的口头禅,让学生很难不产生听觉上的疲倦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所有要讲的话都准备好,然后大刀阔斧地削减,以合乎科学规范,做到简练、准确,条理井然。

2.语言要合乎学生特点

我常年在高年级任教,去年开始教三年级。面对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小家伙,我有意识地把话说得深入浅出,然而一节课下来,还是能看到一些孩子脸上的茫然。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出在我身上,因为我自身的角色转型还没到位,表达还不适合于低中年级学生。低中年级学生年龄小,积累的词汇少,理解能力不强,教师的语言就应形象具体、简明易懂、亲切有趣,尽可能使用短句子,语速也放慢些,甚至可以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这样才便于教学由繁化简,提高教学效率。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词汇,理解能力也强了许多,教师的语言就要丰富起来,深刻明朗,广博隽永,语速也可适当加快些。这样既能带给学生语言的美,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语言要合乎文本风格

窦桂梅老师说:什么样的文章,还它什么样的味道。对于“怎么教”,其手段必须遵循于文本的体裁特点。我们来看窦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课堂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最早是通过评书的形式出现,而后被整理成小说的。之所以叫“评书”,就是说书人要说出“书”的味道,也要适度把“评”的语言特点体现出来。于是,上课一开始,窦老师在投影上打出《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人像图,配上激情澎湃的《好汉歌》,然后一拍醒木,就开始了一段评书味儿十足的定场语:“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义。这便引出了你们所见的——”这段定场语可说是吐字清楚,咬字讲韵,节奏张弛有致,用气换气灵活自如,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创设的浓浓的情境中,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如果教学的是科普文、童话,或李清照的婉约诗词,教师也用此法上课,怕是学生都要纷纷捂耳逃开了吧?

二、鲜活的教学语言,百舸争流千帆竞

一节课是否成功,还要看课堂起、承、转、合的语言设计是否合理。

1.激情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的导语,就像強力磁石,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机器随着运转起来。有幸聆听孙双金老师上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前谈话时,他从自己的姓开始,问到孙悟空的本事,聊到孙家名人,再由学生介绍自己家(即自己姓)的名人,再指出名人都是从普通人开始的,最后提示要学的就是一篇描写普通人的文章。你看,他把课前谈话和导语巧妙地融为一体,自然地将课前谈话过渡到课文学习,形式上水到渠成,内蕴上意味无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导语,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很好地提示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

2.课中语言,拨开云雾见月明

首先,课中的引导点拨必须指向明确。一次参加省级赛课,我上《月光启蒙》一文,在试教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母亲民歌的魅力,我配上小调唱起了“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轻柔的音乐、恬静的歌声、淡雅的图片,让学生沉浸其中。歌毕,我问:“你们觉得怎么样?”这样的引导语言方向太大,让学生云里雾里,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才行。如果以“你们觉得母亲的歌声怎么样?”为问题,学生就会紧紧围绕“歌声”二字进行思考。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母亲怀中享受母爱的孩童,把母亲歌声的美、歌曲的内涵都理解得入木三分。这样的语言,亦如一只具有魔法的大手,拨开云雾,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

其次,教师的评价不可拖沓含糊。有的教师喜欢把学生的回答再重复一遍,再做出评价。如此重复拖沓,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浪费大把时间。评价的语言必须泾渭分明,要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鼓励、点拨、引领。

3.豹尾结语,曲终人散情更浓

写文到了结尾处需要如豹尾一般有力,如绕梁三日的音乐般让人久久难忘,课堂也一样,应重视结束语的精心设计,以使“曲终人散情更浓”。《花瓣飘香》一文的教学临近结束,我手指板书问“花瓣飘香”为题之意:香的不仅是花瓣,更是什么?是女孩的爱心、孝心。飘出去了吗?香了谁?“香了作者。”学生的回答不假思索。但我又觉得有些不够味儿,于是我问:其实,这香飘得更远,都飘到教室来啦,你们收到这花香了吗?你们打算让这香飘出去吗?打算怎么飘呀?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可以归纳全篇,深化主题,而且可以把教学内容提炼升华,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领域,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三、用情的教学语言,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说:“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那如何让教师有力、锐利和火热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服。

首先,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教《月光启蒙》时,我补充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时这样说:“就在这一次次的月光启蒙中,孙友田长大了,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他的母亲却老了,生病了,孙友田赶回家看她,却发现——”此时屏幕上特写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母亲,反光镜片后是混浊却深情的眼神,同时响起略带哀伤的背景音乐,逐行打出作者在原文中的一段话:“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我和学生怀着感恩之心,去聆听,去感受,去记录。再看学生,一个个也都泪流满面,动笔写下了一篇篇“报得三春晖”的感人日记。

其次,教师语言的感情得“真”。语言感情不是做作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教师自己动的是“真”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诚挚、可信,学生的感情才能向你靠拢,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师生心心相印的效果。如《月光启蒙》般的浓妆也好,如鲁迅先生的淡抹也罢,教师如能“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而使学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列夫·托尔斯泰),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达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教学效果。

锤炼教师的教学语言,让教师的语言精准、鲜活、动情,必然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收获一份份精彩。

上一篇:一路南下,3天2170公里电动行

上一篇:用脱口秀模式提升我国民生新闻的可视性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