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发布时间:2021-07-28 08:41:18 浏览数: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理论的阐述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体现,它详细地告诉我们,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等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构建“高效优质”课堂。

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数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仔细观察身边的生活时,他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让我们翻开学生的数学日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竟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今天。大舅妈带我去买衣服。大舅妈给我买了一套衣服,要45元。大舅妈给卖衣服叔叔55元,那位叔叔找回10元。我想到了:‘55—45=10元’。我这时又对舅妈说:50元就够了,因为50-45=5元,不用给55元。舅妈和叔叔都笑了,夸我真聪明。我今天真高兴。我在买衣服过程中用到了我学到的数学知识。真好!”

2、巧设情境感悟数学。

“生活为源”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小学数学中的学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时应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与活动,引领学生回归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紧扣文本又跳出文本,解读文本,激发共鸣,能够更有效地打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通道。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一分钟的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二、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激活学生的体验欲望,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出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这时好多学生提出:“老师,还有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吗?有又是什么呢?”在揭示毫米这个单位时,再引导学生,你们想了解毫米的那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个过程,自然想到了这个过程:1毫米有多长?毫米和厘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等等。教学中,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关键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2、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中获取数学知识。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我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到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老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 3÷1010÷3 14÷22在计算讨论中,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了解什么叫“循环”,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循环现象,为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在操作中感悟数学。

联系实际理解新知,可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陌生的数学知识亲近化,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如在教学“图形认识”后,我设计了一节《拼图案》的活动课。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学生拼成的图案有多种,如:汽车、房子、机器人等。有的学生说喜欢机器人,我是用一个球体,一个正方体,2个圆柱形拼成,我长大要当科学家,制造更多的机器人为人类服务。有的学生说长大要当建筑师等等,不但巩固了知识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边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受到美的熏陶。

三、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运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生活服务。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强调将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知识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1、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们展示出一幅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表了相应的价钱,图中有三

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每人各应付多少钱?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小朋友:如果你去了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这时,再出示书上类似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能迎刃而解。通过做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所付的钱数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用处真大。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同学们,老师家新买两室一厅的房子,你们能算出这两室一厅的实际居住面积吗?要计算新房的面积,我们要测量出哪些长度的数据?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中还会碰到怎样处理一些没有直接知晓的数据问题,我们还让每个学生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是多少?在这样的实际测算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计算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到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几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努力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创设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当然,要切忌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达成数学情感教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