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基于十八大精神下对我国生态建设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2-20 08:49:53 浏览数:

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这一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日益紧张,污染严重,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深刻。党的十八大把这一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从战略的角度,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在概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并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十八大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46-03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这一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在国际上尚属较早之列。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中国社会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共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并依次制定出了具体的计划;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指示,虽然这不是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但是十八大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战略的重要地位,不单纯指保护生态环境,而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融为一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如果超出环境的承载力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系统;要以自然规律为原则,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规律办事,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改变自然规律;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资源的高消耗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资源约束是指在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程度、组织运行效率、学习知识能力、技术等条件下,资源有不同的产出。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资源总量排名第一,但依旧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水资源紧张,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由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污染了众多河流和湖泊,这些河流和湖泊就不能成为灌溉水和引用水。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流经城市的河流70%以上的河段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外,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我国土地资源得不到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随之增加,土地资源平均每年以3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由于受到工业“三废”、水土流失、乱施农药等原因,土地的质量迅速下降;我国森林资源在不断减少。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在世界排名位居第121位,我国西部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50%,但森林覆盖率占不足1%,许多地区已经没有森林。由于我们生活中木制用品的大量增加,加快了人们采伐森林的步伐,再加之近年来酸雨增多,森林资源迅速减少。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得到初步的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处理不及时,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大大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并且有可能引发疾病的流行,城市已逐渐成为由垃圾包围的地方;环境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建筑生产和汽车等的增加,使70%以上的人口处于高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严重,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在全国600多个城市当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符合国家一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空气中的微颗粒、浮尘等有害物质均超过国家的相关规定;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农民乱施农药等原因,土壤质量下降,污染严重。

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动态性。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自然灾害,但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人类造成的。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过度开发,不合理地开荒和耕作,使森林面积减少,且分片化严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沙化土地的比重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草原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我国天然草原草场约有50亿亩,但是高寒草原草场约有20亿亩,9亿亩草原草场为荒漠和荒漠化草原,在剩下的可利用的20亿亩草原草场中,由于一些牧民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忽视草的更新成长周期,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沙漠化;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相比于其他系统比较脆弱,在我国还有一半湿地没有未得到及时的保护,面积减少、湿地干涸、污染严重的趋势依然在持续;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的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原因首先就是过度捕捞海产品(动物和植物),造成海洋生物链的破坏,以致海洋生物物种的减少;其次,就是垃圾的影响,有的船只一出领海,就把船上所有的废弃物全部扔向大海,包括压舱水、油污、人的排泄物、厨余等等,还有海边人们生产生活的垃圾、海滩旅游带来的垃圾也被抛入大海中;再之,就是油船漏油事故的频繁发生,大量不溶油质漂浮在海面上;最后,我国目前还缺少一部海岸地区管理法,没有一部法律限制海岸地区的开发。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政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006年,在全国“两会”上,政府首次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一起作为基本国策被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我们要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政府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人口问题上根本解决,减少我国的人口总量;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扬人本精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知识等的宣传,提高全体公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严重污染的企业要坚决关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我们要从多角度出发促进资源的节约。

推动节约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全程实施节约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滴灌、喷灌的灌溉方式;在工业生产中,推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农村,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兽粪便等,着力打造农业生态和农村能源建设的新

样板。

培育资源节约示范工程,大力鼓励采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企业,并在资金投入、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开发区,把这些新型企业聚集在一起,产生集聚作用,带动周围企业的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延长产业生产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在煤炭企业中,我们可以开发“煤炭开采-加工-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在有色金属再生产方面,我们可以打造“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产业链条;在农业方面,形成“种植-秸秆-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还田”的循环产业链条。链条的延伸,使每一环节的生产紧密连接,充分将上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环节的产品,最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规范的制度,通过制度来鼓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在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方面,实行绿色GDP考核,即扣除因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最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增加生态环保指标的比重,这样一个地区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应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为一体。

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要清晰,只有清晰的管理机构和权限,才能避免职责推脱问题,优化配置行政资源以及对应的财务资源,各司其职,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实行“责任制”,高效率地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重点领域加强立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各部门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根据法律的规定,坚决追究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责任,并要求其做出相应的赔偿;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组织的要求,对一些不恰当的法律法规做出调整。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形成公众参与环保的制度。要支持环保型组织的发展,通过民间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快速的发展。

(四)提高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不可忽视。

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对于原始森林系统要实施国家保护,禁止个人开发;要加大对造林绿化工程的资金拨款,修复原始森林,增加人工造林的面积;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完善林权流转制度;鼓励个人或组织大力发展经济林或者进行荒山造林。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草原法》等法律文件;对草原草场实行科学管理,改变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根据实践经验,对草场的载畜量进行测算,严格控制草场的载畜量;大力发展人工草场,以人工草地和种植饲料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湿地系统保护相关研究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湿地,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各不相同;建立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制度,开发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在与湿地国际、国家自然保护联盟等组织的合作中,向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人才培训等领域拓展。

面对致海洋生态系统破坏的自然原因,我们要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与各国一同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努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对海上油田开发、海上船只的监督和管理,减少漏油、海抛现象的发生,保护海洋生物,禁止过度捕捞;加快海岸地区管理法的制定,严格限制海岸地区的开发。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我们全人类都需要为之奋斗的事业,但是在中国,有其特殊的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民众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的国情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严峻的问题都不利于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依旧处于增长的状态,如果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对自然的需求必然会超过大自然自身的承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我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但是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谈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以发展经济为重中之重,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推行集约化的发展方式,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鼓励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鼓励新技术的开发,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其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限制了群众与企业粗放型的生活生产方式,这就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对生活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在过去的建设中,忽视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以致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意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身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点,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安全感,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促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步伐。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的根本在于人。我国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较低,这是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全民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有所增强,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有了提高,并自发组织了一些民间组织或者自愿成为保护环境的志愿者。但是,生态道德文化的缺失还存在于大多数群众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无视政府的相关规定,依旧高污染地进行生产;广大群众尤其一些政府官员为了面子,进行高消费,甚至挥霍,“舌尖上的浪费”尤为明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广大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

四、结语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状,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与党组织高度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促进资源的节约,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提高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充分发动民间组织的力量,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社会上的每一份力量,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实现我们伟大的

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迅,刘琰.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望与压力同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上篇)[N].中国建设报,2011-05-30.

[3] 杨国昕.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发展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9):33.

上一篇:实用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的应用

上一篇:水银温度计打碎怎么办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