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2-04-03 09:11:35 浏览数:

一、研究背景與意义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培养服务5A物流企业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既要懂得物流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也要掌握物流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运输作业实务》是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面向物流行业运输服务领域,培养物流一线运输操作和管理的实战型人才。课程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业务环节,系统掌握运输管理、经营、决策等具体运作方法,掌握接单业务、运费计算、单证处理、解决货运事故与索赔等问题。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运营操作人才在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上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中职生职业成长规律,通过企业专家访谈会及教师到企业实践,校企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由浅入深,注重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拓展、提升。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采用“实验——实证——再实践”的方式,运用“试点实验——调查反馈——反思调整——再实践——归纳总结”的工作路径对实验方案进行实践,运用项目教学、行政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实验的实施,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运输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路径

(一)组织调研及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

依托广州市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项目团队通过多次往返到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调研,同时召集历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收集物流专业岗位群需求等多方面信息。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熟悉运输业务工作过程,并分析珠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设置和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进行国际物流专业的定位。

由专业带头人、项目组成员、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团队,设计调研提纲与调查问卷,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罗列日常工作任务,利用看板展示。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为四大业务模块,以接单、运费计算、货物配载、单证、索赔为业务主线,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二)企业实践,实证研究

选派专业骨干到企业与专业对接的岗位进行实践,将企业专家访谈会所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证检验,边实践边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总结、归纳、提升,不断优化典型工作任务的代表性、实践性及有效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拓展工作任务

把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工作任务,到复杂的工作任务;从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纵横一体化任务;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优化流程的能力。部分内容举例如下:

4.进出港业务流程优化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分析表。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能力表制定《运输作业实务》课程目标、职业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 分析专业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细分为任务点。进行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设计,起草本课程教学大纲,最后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形成教学文件,组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

四、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

根据研究要求,研究在物流服务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中职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通过两个班的教学情况及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实验班与对比班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相同的课时数、相同的任课教师。

(一)研究内容

《运输作业实务》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课程以实验班和对比版的形式进行。

实验班:该课程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学思维,没有繁琐的理论描述,注重实际操作,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以模拟物流运输公司为载体,以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为线条,将各种运输方式有共性与代表性的若干项典型工作任务汇集成一个模块内容,形成了五大模块,分别是:接单——运费计算——货物配载——单证——保险与索赔。每一个模块包括了4个技能训练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业务到系统综合,分别阐述了水路、公路、航空、铁路运输中与模块相关的业务内容。

对比班:根据常规教材顺序安排教学,共五个章节。第一章运输概述;第二章:公路运输;第三章:铁路运输;第四章:航空运输;第五章:水路运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与实施

(二)教学资源配置

实验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内容,以“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为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教学、模拟公司等教学方法。学习的环境在国际运输综合实训室,配有运输沙盘、各类运输地图、运输设施设备的模型、国际港口运输软件等软、硬件实训设备。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对比班主要采用在教室集中上课,教室以教授知识、理论为主,通过视频展示相关技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

(三)教学流程

1.对比班

2.实验班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实施步骤

1.营造工作环境

通过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将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环境文化引入教学环境,增强职场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快进入角色,以准职业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2.布置仿真工作任务

仿真职业角色,以案例分析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法布置工作任务,学会从托运人、承运人、收件人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仿真工作场景,以港口沙盘、航空运输模型等教具,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成运输相应的业务流程。

3.明確工作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将任务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相对接,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意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对接岗位技术技能目标;(2)任务完成质量目标对接工作质量及客户满意度目标;(3)完成时间对接工作效率目标。

4.组织工作实施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际的工作业务,明确组织分工。以国际航空运输货物分拣工作任务为例,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派送员、站务、机场操作员、清关员、国际分拣中心操作员等相应业务流程的岗位,并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相应的简单任务。教师既担任客户的角色,也担任部门经理的角色,既会为任务的实施过程提出客户方的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也会提供行动锦囊,协助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5.拓展系统化工作任务

基于熟悉掌握简单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行动拓展”为模块,提供不同客户类型、不同服务要求、不同响应速度、不同运输方式选择所关联的系统化工作任务,让学生从处理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真实业务的迁移,学会以承运人的角度解决实际业务的共性问题及个性化问题,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综合性运输复杂问题的能力。

6.创新评价模式

改革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融入职业素养、职业评价要求形成与企业评价体系相对接的评价体系。从上课的出勤情况、小组任务的参与度、小组任务完成度和准确度、团队精神、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评价(占50%)、小组互评(占30%)、小组对个人贡献度评价(占20%)三者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五、实施情况分析及成效

经过实施,《运输作业实务》课程从原来以理论为主的单一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生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

根据对实验班及对比班近三年的课堂表现情况统计,可见,实验班的出勤率基本达到90%以上,实施两年后出勤率达到95%以上。在课题参与率方面,完成任务的参与率和回答问题的比例与对比班相比提升了33%~50%左右,教学的受众面显著提高。

(二)教学效果显著

经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后,从任务提炼、课程设计、实施黄金、考核评价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经过多年在企业、教学环节的总结与提升,理念的评价评学,均在物流专业名列前茅,学生对教学效果和教师课堂评价高度认可,参与项目改革的教师多次在教学部、校内、全市的公开课中并获好评,得到企业和院校的充分认可。

(三)学生知识迁移及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与综合实训,学生实现以下能力的提升:

(1)从单一的工作任务迁移到系统化复杂的工作任务;(2)能依托行动锦囊(工作手册)独立策划工作任务;(3)能基于现有的运输业务流程进行运输路线的优化;(4)能运用联合运输在运输方式选择、人员配置、流程编排上节约总成本;(5)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具备较强的运输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的意识;(6)敢于担当,乐于分享,注重团队协作对项目实施的链条关系,合作意识显示提高。

2007年研究与实施以来,无论是学生学业成绩,还是毕业生专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从60%上升到90%,就业率从85%提升到100%,对口就业率上升到90%;用人单位满意度从62%上升到90.5% ;学生自2009年连续5年获市级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省级奖项由零增至33项,其中5位学生与高校学生同台竞技,获得特等奖。毕业生逐渐发展成为各大中型物流企业的熟手、能手,担任了基层主管或中层管理职务。

2015年《运输作业实务》课程被广州市教研院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示范校建设期间,项目组还建设了专门的课程共享平台在全市、全国进行推广。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上一篇: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长江集装箱航运枢纽港选择

上一篇: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的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