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大全> 单元作文>

浅谈大学生就业的毛概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1:38:32 浏览数:

  篇一

  《浅谈大学生就业》

  摘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持续增多,存在着极大的供需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2011年就业形势,希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来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2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1-057-02收稿日期:2011-11-20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但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今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出现深刻的矛盾,影响社会发展。在国家不断加大的就业促进措施保障下,要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重点就在于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促进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意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但近几年的高考招生人数众多,以及部分行业的不景气和一些学生死板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平稳顺利。中国网2010年1月25日从人保部新闻发布会获悉,据教育部统计,截至7月1日,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据人保部统计,截至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经过各种努力,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有十分之一的毕业生未就业,2011年,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也给就业造成了影响。

  首先,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每年逐渐增加。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持续上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其次,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死板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学生入学后,学习不努力,逃课、玩游戏或上完课就什么不管,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学四年来,不学无术者找不到工作,拿着优异的成绩单的学生也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原因就在于读死书,除了一张成绩单,没有其他技能,也没有社会经验。此外,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陈旧。有些学生只认定大城市;有些学生只准备考公务员,一次、二次没考上也宁可一直考下去;有些学生只去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些学生和用人单位提的要求仅仅是工资高点,不要太累。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在于自己。大学不是毕业后非要留在大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也会大有作为;大学不是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就要干一辈子;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

  三、多方努力促进就业

  就业问题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由两方面构成,首先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其次高校要培养好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增强使他们的竞争能力。

  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

  根据2010年、2011年就业指导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继续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引入新的政策,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渠道,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国家要一如既往,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启动援助措施,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咨询服务为重点,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商业园实习基地。同时,在教育系统吸收应届毕业生,加大预征入伍和自主创业两项重点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渠道增多,国家也会继续实施扩大稳定就业政策,并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那么2012年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就是高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从源头上看,人才质量在高校,同时要求高校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不仅是数量的变化,其中包括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是非常大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学校除了给他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设置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处理好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学校已有学科建设为基础的优势性原则、加快专业调整步伐,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并确保社会需求的学生。

  第二,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更直接,就业竞争更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也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高校建立一个特殊的职业指导机构和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行就业教育,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到专业就业前景,及如何给自己做好职场定位、如何找工作等给学生作系统的指导。教育学生首先全面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此来调整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上的期望,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其次教导学生找工作要积极主动,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找出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最后,要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学理科的同学也许会涉及写新闻报道或调查;学中文的同学,可能会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涉及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学生们要适应新环境,使自己尽快胜任工作,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学校多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城市、工作稳定、高薪,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找工作时,有的毕业生不愿到小城镇工作,不愿意从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最终影响了就业。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认识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到真正找工作时,因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工资要求太高,导致就业难。所以就业必须调整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才能扩大就业渠道。

  随着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许多大学生已开始慢慢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其实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同时可以算一笔经济账:一些家在小城镇或农村的学生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三千元左右,除去房租、伙食等开支,有时可能还入不敷出。而如果回家乡工作,虽然收入少一些,但消费较低,还可以吃住在家里,从经济角度考虑既实在又可行。

  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走一条更现实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应该先就业,首先融入社会、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相信,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推进就业,高校不断提高人才质量,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那么就业难就不再是难题。

  篇二

  《大学生就业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分析我国当前的总体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原因的调研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从政策,社会,高校和个人多方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幕,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校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现状

  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就导致了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而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人学生的数量虽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质量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导致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加之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这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就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不在投简历的路上,就在_上面试的路上,高校毕业生急盼就业的心情可见一斑。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实施合理措施加以解决。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方法,通过发放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进行现场一对一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问卷278份。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一些原因。

  1.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数量悬殊的工作岗位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困难。当前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岗位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而社会就业岗位数没有显著增加。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以每年60~70万人数增加。与此同时,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却没有相应的大规模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左右,包括:2010年应届毕业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计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当前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短期内很难能够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2.国家产业结构不台理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我国一直以丰富、优质的劳动力市场获得世界众多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因此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大国,加工中心。这些企业提供的多是低附加值、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这些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需要的也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这种就业心态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平街的现象,主要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东南部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作,或进入安稳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能够比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私营企业得到更好的薪资报酬和发展机会,这就导致了人才流动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另一方面,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甚至为了这个目标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概念。据调查,只有28%的学生有5年内的职业规划,39%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学生则是有比较模糊的想法和愿望。

  4.就业指导能力不足和信息沟通不畅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各高校为就业指导工作投入的经费和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同国外同等高校相比明显不足。指导从业人员多数是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其他政治思想工作人员转型而来的,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来源不足。信息内容不够充分和及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能有效的与用人单位沟通,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信息量不足。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35%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感到很不满意。

  5.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也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招来即能上手。但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由于传统的单一分数制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没有创新才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遭拒。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6.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在社会中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社会法制法规的成熟,负面影响逐渐减小,良好的风气正努力建立。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就业环境,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及就业增长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尽管现阶段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仍然要把产业结构的调整置于重要位置,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部门,政府应该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型,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政府要加大力度。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减少结构性就业难题。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知识面过窄,复合型人才缺乏,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之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当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侧重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灌输蕴含于实践操作中,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高校对于招生的人数、专业的设置应当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避免部分专业泛滥成灾,形成招生热、就业难的局面。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也促使人才的多样化,各级各类人才均是社会发展所需,培养有特殊才能的毕业生也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需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信息采集、职业咨询以及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同时还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传授经验: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此外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赞,让那些博七和硕士来装点门面。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更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能力等,纠正过分强调工作经验的做法。同时,用人单位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消除性别及地域歧视,给大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要看到,现在有众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这正是用人单位合理置换冗员,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的大好时机。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力,大学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是最重要的两项能力。结合企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年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

上一篇: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