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浅谈科教兴国战略的毛概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1:20:11 浏览数:

  科教兴国的毛概论文篇一

  《实施科教兴国,提高民族素质》

  【摘要】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探索总结基础教育工作面临新问题的严峻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始终把基础教育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加快地方教育建设和改造步伐,做出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建设

  回顾少数民族地区近些年来教育建设发展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把基础教育建设摆上了战略位置,地方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基础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着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合,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适应等诸多弊端。

  主要问题有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打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攻坚战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当今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地区基础教育提出了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但是,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只是在表面上、细枝末节上做一些文章,当然,这不能怪大家,大家都想抓好素质教育,但又不知道如何抓,只能是做了些探索。现在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好好抓住课改,通过课改这个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也是进一步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的教育基本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在口。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1)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4)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5)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2)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3)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课程评价的改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次课改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元、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所以必须对这次课改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

  三、加强教育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国、提高民族素质提供保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课程改革,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培训者、教研员以及中小学教师和广大教师加强学习,了解熟悉课改的内容、目标、任务、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结合学校实际进和深入讨论和研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带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尽快树立起十大教育新理念。

  我们应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同时,课改又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是基础教育摆脱困境,走出误区的大好时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事关大局,事关未来,决不可掉以轻心,失之草率。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工作,努力开拓,同心同德,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奋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根据玉树县教育部门发放的有关文件.

  [2]扎西才仁.文化建设与民族素质[M].民族教育出版社.

  [3]程新民.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M].培育出版社.

  科教兴国的毛概论文篇二

  《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战略》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相对落后。据专家测算,21世纪我国人口会增长到16亿左右才能稳定下来,而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半,因此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使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极大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大事。而要实现从人口负担向人才资源的转化,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培养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学文明化水平。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关键词:邓小平;科教兴国;科技;教育;经济建设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着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因此,无论从我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还是从当前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定要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能成为世界范围领头羊的科研领域屈指可数。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尚不能形成战略性突破。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发展高新科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1.要掌握科技全球化的特点,明确我国的应对战略。从我国国情出发,利用后发优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普遍发达,但一些国家科技发展的路子并非一致,各国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制定符合本国特点的科技创新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决不是照搬西方,而是利用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科技的赶超和跨越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的溢出效应,扩大利用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更多的国际企业集团引入国内,从他们的技术、产品和管理中,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尽快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层次,利用好溢出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资本、技术寻找新的出路和利润增长点。

  2.要健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继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科技体制要根椐新的目标和要求,继续贯彻落实,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调整完善。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衔接,与科技全球化相协调的科技体制,使科技生产力真正得到解放,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就科技发展机制来说,我们要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快速反映机制,建立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和高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科技创新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所以,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教育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实现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是靠科学知识的继承、积累和创新等基本手段。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发现、发明和运用,而教育则是对知识的传播和有知识的人的培养。知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断的代际交替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社会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延续和发展。所以教育是科技知识存在、发展和得以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的基础,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必须发展教育。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大军,教育是基础,各行各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教育周期比科研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因此,发展教育要瞻前顾后,循序渐进,着眼于未来,有分阶段的奋斗目标,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

  加强基础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环节,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迈出的第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目标。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小学教育。我们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加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国幅员广大,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根据我国国情,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有步骤的进行,不同的地区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搞一刀切。因此,我们不仅要承认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要承认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范围内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把发展教育的权利和责任交给了地方,这对普及中小学教育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基础教育。

  由于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有所变化,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人们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规模的扩大,发展速度的加快,还是内部质的变化,职业教育都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这又是以一定的经济能力为基础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向职业教育输入一定的人力资源,包括求学和教育工作者。因此,职业教育吸引生源,招募师资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保障。除了人力资源外,职业教育还需要一定的实物来源。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设备更新、校舍建设以及日常开支方面都必须有更多的投入。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虽然有所发展,但教育部的控制仍然十分严格。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教育体制根本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需求。知识经济人才群体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常接受继续教育,适应竞争能力强的人才。没有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就没有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因此,放开对高等教育的计划控制,改变过去的所谓正规化全日制填鸭式的教学体制,快速扩大招生规模,推动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邓小平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邓小平提出的高等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可以使国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兴办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院校,以增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速度,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形成门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加快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扶持新兴边缘学科,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向加强力度和协调,要实现全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必须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科教兴国是诸领域的协同,要统一行动就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即为了民族的荣辱富强,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不仅全面深刻,而且言简意赅,寓含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今天,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动力,对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具有伟大的启迪效果。

  科教兴国的毛概论文篇三

  《浅谈科科教兴国战略下我国教育》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办好人们满意教育,是当今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1 科教兴国内涵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2 优先发展教育

  人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前途命运,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上不去,我国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完成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没有希望。提高综合国力,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人才是科技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新生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办学水平。

  3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应试教育实质未变

  我国从1999年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目前素质教育现状仍然堪忧,特别是中学素质教育,许多学校虽然形式上在搞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在搞应试教育,难以实现学生个性能力自由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3.2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很多学校和老师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扭曲了教育目的和方向,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开放和科技创新。考试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条规模庞大的产业链,与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牢不可分的利益结合体,已严重阻碍教育改革。教师道德素质整体下滑,急功近利,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损害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3.3 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我国高校平均规模和办学条件都令人堪忧,院系结构混乱,综合效益不高,投入大、产出低,高校扩招片面强调人数的增加,忽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忽视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难以获得立足于社会、为科教兴国战略尽智出力的本领。高校政策不稳定,教师和学生在院校转型期无所适从,挫伤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积极性。

  3.4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高等教育输出人才社会适应性差,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严重。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小,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实践环节,就业服务机构也不能有效地把高等教育人才转化为社会建设人才,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有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核心生产力,成果转化率过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4 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4.1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自上而下问计于民、取智于民,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多元、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可操作性更强,严格执行,避免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素质教育运行发展难题,强力推进素质教育。

  4.2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适度发展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吸引社会力量办学,补充我国教育资源不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最大程度减小城乡基础教育事业的差距,推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国家未来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真正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服务于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选择教育内容、目标、方法,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开放办学、多元办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和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终身教育。要关心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物质待遇, 重视教师素质教育,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开展学术文化活动,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术型和专家型教师,鼓励优秀老师做教育家、思想家,在学术上和道德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用人格魅力和一身正气教育感染学生。

  4.4 普及提高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普及教育,就是说要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办学条件,使学龄人口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加强软件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落实高校扩招政策,人数增加和质量提高并重,避免频繁的院系调整,保证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科学安排实践课程,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高校要选择合乎市场和社会的办学方向,培养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要保证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投入市场的应用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入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

  5 结语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全社会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在发展、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上一篇: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初探论文

上一篇:论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关系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