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整合地方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多元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05 08:44:38 浏览数:

麻涌是位于珠三角东江河畔的一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它的水乡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近年来,东莞市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依托地方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教材开发进行整合,促进了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校将地方文化和地域乃至历史等文化教育资源作为师生多元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引导师生发现家乡的美,在创造表现中丰富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地方文化特色教育为载体,逐步建立和培养学生热爱水乡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依托并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之急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对学生来讲,离他们最近、感觉最为亲切的当为家乡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搜集整理挖掘学校内外地方特色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出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教材,建立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分享实践,积极探索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我们紧扣麻涌水乡丰富的地方人文和自然资源,从历史文化、乡间古迹、风俗习惯、自然风貌等方面入手,合理的收集整理使用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删减和利用,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且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我们立足学校的特色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参研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系统科学的对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进行整体设计并拆分,分为:《走进古梅——礼仪文化》《走进古梅——五彩乡韵(历史风俗文化)》《走进古梅——经典诵读》《走进古梅——扒龙舟、舞醒狮》等分项内容,在课题研究的统领之下,分工负责,分步实施,有机整合,建立系统的校本课程教材体系,探索在镇、街、区域内学校实施的可行性、实效性,把开发研究与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效果的最优化。

二、立足实际,促进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

1.成立组织,建立机制,实施科学引领。校本课程、教材开发是具有较高专业要求的复杂过程,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协作。因此,建立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有效机制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教材的研发工作中来,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及以各教研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并组织各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编写小组以“学科”或以“专题”为单位,首先制订出详细的课程、教材开发或编写方案(纲要),然后由校长把关,组织研讨,形成共识,再由各编写小组选材编写。要求编写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实施“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2.依托培训,搞高认识,强化教师素质。一支高素质、有准备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校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对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我们重点从三方面抓实了培训工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队伍保证。一是坚持领导班子、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全员教师五个层面一起抓,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的提升,從重点抓典型,从典型抓推广;二是采取讲座式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开展讨论交流、教师论坛、案例分析等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三是注重教师的反思成长和学校现有培训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

3.依托骨干,示范引领,倡导全员参与。校本课程、教材开发涵盖了国家必修课与活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广,这对编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辐射作用,有步骤地分批推进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在此基础上,动员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在编写过程中,各学科以编写委员会、骨干教师为主完成编写方案的制订及教材的编写。而本学科的其他教师则积极投入到有关工作的调研、讨论中去,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共同修改教材,提高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依托地方文化资源,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我们努力挖掘本校人力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及现有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人文性、适用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在形式上,更注重其多样性、针对性,凸显我校的“积淀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办学主线。我们从德育、教学、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确定了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总体方案中,把握一条主线,即:以学科拓展为基础,提升校本课程。我们的教材编写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螺旋上升的过程,使我们学校校本课程教材不断的完善提高。

1.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依托,研发德育校本教材。《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应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原有的德育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我校地处水乡,学生家长构成复杂,有私企老板、个体私营业主、农民、工厂职工、公务员等,平时大多因为工作忙碌,无暇看管孩子,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和年龄特征,我校研发了多层面、全方位的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二年级——《走进古梅——礼仪教育读本》。针对一年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欠缺,礼仪习惯没有形成,为了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我校研发了校本教材《走进古梅——礼仪教育读本》。在每一课教材中都设有礼仪常识小故事,行为训练,礼仪知识积累等,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礼仪教育。

三、四年级——《走进古梅——礼仪教育读本》。在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格外重要。中年段注重习惯教育和养成,这本教材设有故事导读、行为指导、具体做法、习惯方面的知识儿歌的积累等。

五、六年级——《走进古梅——礼仪教育读本》。强调孩子的责任、诚信和感恩教育。通过讲名人诚信、感恩和责任的故事、讲同学身边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理导行、内化育德;一系列相关的格言、警句罗列其中,鼓励学生积累感悟,达到强化意识,内化言行,巩固、深化教育的效果。

2.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学科校本教材

(1)语文学科校本教材——《走进古梅——经典诵读》

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以“积淀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教育主线,以“国学经典”为重要载体,努力研发校本教材,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目前,我校教师已编写了六本《走进古梅——经典诵读》教材的封面、前言、目录、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深受学生欢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体育学科校本教材——《走进古梅——传统民俗(扒龙舟、舞醒狮)》

学校根据师资水平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体育课程标准》,努力创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体育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为宗旨,利用麻涌传统体育特色(民俗特色)决定把扒龙舟、舞狮引进体育课堂,为此,教师从扒龙舟、醒狮的认识、基本的技法练习、节奏练习等方面选取内容,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古梅——传统民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脑思音、动眼识谱、手动脚动,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氛围,创设了学校人文、和谐的育人环境。

(3)美术学科的校本教材——《走进古梅——水乡印迹之美》

我校美术教师把麻涌的古建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宅、水乡特有的植物、景色等,采用蜡笔画、水墨画、版画、摄影等形式,分别带入美术课堂,编写了美术校本教材《走进古梅——水乡印迹》。这本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突出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强化审美性。根据儿童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分类的作品赏析,还有相关的艺术文化解析,将儿童的美术表现技能与审美感悟融为一体,并使之同步发展。二是注重人文性。教学课例是以相关的地方文化生活情景切入,课题设计引导儿童在不同程度上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经典艺术作品的“童心”解读,作品赏析体现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尊重,努力让孩子们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润泽家乡相关的人文艺术。三是深化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少年儿童观察、表现与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本校本教材都是以平常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选取出生动典型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四是增强实用性。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心理,在课题设计中既有对文化的解读,也有对经典作品的赏析,还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每个课题都有图文并茂的制作方法和相关的学习提示,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新的空间与可能性。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4)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研发乡土教育校本教材——《走进麻涌——五彩乡韵》

麻涌物华天宝。文化古迹使人流连,都市田园令人陶醉;漫步其间,五彩斑斓、乡韵萦绕;我们没有理由不了解这方水土,我们没有理由不赞美、崇拜、热爱这方水土。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里的建设成就、發展变化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可是,同是麻涌人,学生们对此知之甚少,对家乡只有知之详,才能情之深,才能思之变,才能尽其能。

教材力求以平实、流畅的笔调,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麻涌的历史人文和地理资源,充分反映麻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尽力做到信息量大,叙述准确,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家乡的情感,读后给人以深思,给人以鼓舞。期待着每一个小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中,感悟到家乡的美!

我们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挖掘地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多元智能;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具有综合性、人文性、实用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体现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注重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寓教于乐。

四、校本课程、教材实施体会

我校校本课程、教材的实施才只是开始,但令人惊喜地发现教师、学生、家长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弥足珍贵的。

(一)教师发生了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2.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如,本学期的校本课授课前,教师通过集备,集思广益共同确定这一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把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过失提前提出来让大家注意,然后大家根据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合作,即相互取长补短又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本学期我们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非常明显。我们还把教师的教科研档案存入微机,做到资源共享。

3.教师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利用课程资源。多年来依赖参考书教学的现象得到彻底的改变,为了上好一節校本课,教师需要寻找大量的教学资料。如,语文组组长陈雪红带领全组教师一起加班加点的学习,上网查找资料、咨询地方老人家,在她的影响下教师现在各个都是使用微机的“高手”:制作课件,整理资料,下载文件是她们的拿手好戏。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4.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重知识传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开学以来,黄耀兴、莫少金、萧理莹等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表达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普遍提高。

5.新的评价观已经在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并在课改中落实。

(二)学生发生了转变

1.合作学习。学生开始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如在收集汇报信息这一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同学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课下还经常一起交流,一起找资料,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

2.注重学生体验自身生活。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我们组织的校园游活动,让五年级的大同学担任导游,带领一年级的小同学认识校园,整个参观过程,秩序井然,这次活动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向小同学介绍自己的学校,但在实际活动中,同学们得到的远不止这些,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三)家长发生了变化

在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家长也成为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忙着指导孩子们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探究,成为学校课程、教材开发最大的支持者。学校通过“微课掌上通”,广泛地征集对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实施的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家长也通过“微课掌上通”把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反馈给学校,和孩子们平等的相处,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教材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地方教育与地方文化发展互促之研究

上一篇:江苏:量化地方教育满意度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