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2-02-25 10:09:21 浏览数:

摘 要 志愿活动作为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锻炼了志愿者的意志,升华了人民的人生价值,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栋梁,志愿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大学生由于学习繁重和各方面的压力,在志愿活动的参与程度上有待加强,通过了解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看法与态度,调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方法。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和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通过社会中的志愿活动人士不断向周围亲朋好友尤其是大学生宣扬志愿活动的信息,增加各种人群对志愿活动的认知,鼓励身边的大学生亲身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 高校 现状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随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近八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6月份,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到2000年,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志愿活动,是提升整个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从本质上提高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精神意志,因此让大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志愿活动,喜欢热爱上志愿活动,才是提高中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最有力的方法。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大学生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

从不同层面的人来看,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抱有乐观支持的态度,通过访谈和与调查学生的面谈,大家都肯定了志愿活动的积极意义,对社会公益活动和实现人生价值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把弘扬社会正能量作为己任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一环,称若条件允许,很乐意参加志愿活动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而极少数大学生选择了不支持,他们对学生的身份认识略为死板,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应该优先提高成绩,暂缓其他方面的发展。

3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途径

大学生如果要参加志愿活动,必然要有平台参加志愿活动,因此各种志愿活动的信息和平台需要在学生层面具有较大影响力,才能保证志愿活动信息在学生层面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保证所以有意愿,想积极参加到志愿活动中的广大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活动事业中来。

媒体宣传是各个层面的人获得志愿活动信息的主要途径,说明媒体对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是很到位的,同时在亲朋好友中获得志愿信息的人数也不少,说明他人推荐也在逐渐影响着各个层面的人获得不同的志愿活动信息,拓宽了人们获得志愿信息的渠道,使志愿活动在各个层面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并直接或侧面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活动信息的获取和认知。

4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不同层级的人群分类,从不同形式的社会志愿活动来看,大学生对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公益组织,社会上志愿者团队的了解较多,而对个体自发的志愿活动形式了解较少,一方面是个体自发的志愿活动影响较小,另一方面个体自发的志愿活动相比于其他形式效果较不明显,因此个体自发的志愿活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各个志愿活动的宣传范围还不够广,在学生层面没有较大的影响力,应当增加志愿活动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志愿活动信息,从客观上消除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困难,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志愿活动平台。

因此增强志愿活动在普通人群中的影响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各种组织形式的志愿活动应当扩大自己的宣传面积,扩大自己的影响效应,鼓励更多人来弘扬宣传志愿精神,让更多人融入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中,使大学生增加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其他层次的人了解到志愿活动,融入其中,并鼓励大学生也投入到志愿活动事业中来。

5大学生对志愿活动形式的倾向

各个层面的人群都更倾向于大学生去学习类的志愿活动,因为大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在做志愿活动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志愿的价值,同时也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知识,养成学习习惯,(下转第22页)(上接第7页)从而反作用于学生本身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实现了学习与志愿的双重提升,因此學习类成为了学生更倾向。另外一项大学生特别热爱的志愿活动是情感类,即走进福利院与敬老院,与孤儿和孤寡老人打交道,体现了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养成了良好的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体现了大学生纯洁朴素的爱心,这是大学生们优于社会其他人士的地方,因此应当保持和发扬大学生富有爱心的美德,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走进福利院、敬老院陪伴孤儿,问候孤寡老人的事迹,保持住他们对孤儿老人最初的同情和爱心,通过大学生的事迹感染更多社会人士,增强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使得这一类志愿活动的影响力更加壮大。

6大学生的志愿者平台现状

不同层次的人群均认为现今社会给大学生的志愿者平台是不足的,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志愿者平台应该不局限于网络,由于现在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上各式各样的信息繁杂,志愿者招募信息容易被成片的信息所覆盖而很少被人关注,同时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疲倦也会使他们拒绝继续接受频繁的宣传招募,因此网络招募志愿者的平台固然重要,也需要得到大力发展,但是仅靠网络志愿者招募平台是不够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网络的志愿者招募信息,都会轻易相信网络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志愿服务队的发展也固然重要,经过分析研究认为,社会上具有影响的志愿服务队可以拓宽志愿服务招募的人数或者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且通过合法合适的途径与校方联系,走进大学生校园,走进教室与大学生面对面,介绍志愿服务队的情况,分享先前志愿服务队组织参与志愿活动的经验和内容,并鼓励大学生适量的走出教室,走下网络,走进志愿活动,体会到不一样的人间真情,同时也能这种形式提供的志愿服务平台也比网络平台更加容易让大学生相信信服,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本着锻炼自己的能力,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亲自去联系社会需要帮助的个体和组织,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开始实践志愿活动,同时也可以使身边的同学更加便捷,清晰地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就和价值,更具有感染力,更能鼓励更大面积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

7结语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效的扩大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形成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社会氛围和风气,从政策上扶持志愿活动,增加志愿活动参与平台,使大学生更愿意、更积极、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广大的志愿活动团队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志愿服务的精神情操,实践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Z].教思政[2015]1号.

[2]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Z].教思政[2009]9号.

[3]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见[N].新华社,2014-2-26.

[4]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关于印发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中志联发[2016]3号.

上一篇:挑战强权观念,追求人性平等尊严

上一篇: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