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06 08:41:22 浏览数:

古代山水画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寄托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对大自然山水的生动描写,创出了丰富的意境和优雅的格调,堪称传统艺术的一面旗帜。古典园林也是对大自然山水的表现,在造园手法上深受古代山水画的影响,也可以将古典园林称为“物化”的山水画。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古典园林建造的也随之变化发展。

古代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起源

魏晋时期是山水画的顶峰,此前流行田园山水。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在他们烧制的陶器上进行绘画装饰。不乏对山水的描述与写实。园林艺术最早的史料记录见于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园林人为设计的参与并不多,他们的质朴风格被应用到供统治者狩猎游玩或者祭祀以及对天文学的研究上。

2.古代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起源形成

秦汉时期,山水画推进园林艺术,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宫廷画积极推动。其中山水画的雏形可见一斑。秦汉,大量依山傍水但又经过精心设计的华丽皇室园林和山水宫苑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其宏达壮美另人叹为观止。

魏晋是是中国山水画最为重要的时期。成为独立门类在东晋至南朝间。由于战乱,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归隐山林,田园主题频现。收到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向更加精巧迈进。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园林艺术不再仅仅讲究华丽大气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发展。

古代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的内在联系

1.创作对象的一致性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在于向自然学习,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的山水情节在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有体现。山水画是画家隐逸思想、精神品格的最好体现。通过在自然中徜徉来抒发凌云壮志难以伸展的寂寥和无奈。宗炳曾提出“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即通过观赏山水画、卧游静态山水,实现悦目畅神的目的。同样,游赏园林也会陶冶人的情操,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2.创作者的同一性

古典园林多的设计者作为士大夫阶层有着良好的美学修养,如石涛、王维、文征明、倪云林等。文人们把自己的对于诗、书、画的毕生所学应用于园林作品之中,把自己的审美意旨和审美情趣较之于园林艺术,通过寄情山水达到心灵上的慰藉。

3.创作手法的相似性

山水画创作讲究“密不通风,疏可走马”,“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可见,山水画创作不但要用加法也要适当的运用减法,做到实而不塞、虚而不空、景实意虚、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如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山石、树木、建筑为实景、水面和天空为虚景。

古代山水画论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1.立意

南北朝时期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品评标准—“六法”中的第一条是“气韵生动”,“巧密于精思,神仪在心”“意在笔先”说的都山水画创作中是立意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提倡“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画家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酝酿创造出既有生命又有美感的作品。立意既是创作的起点,也是创作的终点。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直接模写,而是进行以一总万的艺术概括,山水画中的自然是经过是文人画家提炼、总结归纳后的意中之象。

2.构图

“六法”中的第五条—“经营位置”,指的是构图,古代山水画布局上,一个好的构图作品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习惯运用散点透视,在一幅画里表现多个场景和画面,让人欣赏山水有游走在山水画中感觉,意在有限的画面创造无限的自然,在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移步换景”,同样也追求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创造无限的自然,园林中则指景物的布局安排,空间的连贯、衔接,对园林艺术水平有很大影响。水画构图与园林空间布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画构图中的许多原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同样适用。

3.元素

传统山水画论认为“山为体,石为骨,草为毛发,水为血脉,烟云为神采,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隙”。这句话体现了山水画的创作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思想境界,因为最好的风景建筑也代替不了自然的风景。这种观念也强烈影响着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在古典园林中用造景的素材往往都来自于大自然。

4.意境

山水画讲究“画于外,而境生于内”画家所描绘的山水不只是单纯地还原自然画面上的山水,更是自己寄情自然的产物,极具意境美。例如,松、竹、梅通常用以表达不卑不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和抱负。“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讲究是一种气节。山水、花木和建筑营造一种精神环境,有限的景物创造无限意境,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感悟环境。

结语

古典园林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传统文人墨客的思想境界,展现了浓重的人文情节,既陶冶了情操,又留下了经典的艺术篇章。古典园林建筑中展现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都给我们呈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古典园林在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将被不断广泛传播,亦会更加趋于完善,将这些美学精神溶于中国民族性的色彩,一代一代广为流传。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刘彦斐(1989—),女,汉族,河北沧州人,设计艺术学硕士,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张福祥(1986—),男,汉族,河北东光人,设计艺术学硕士,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上一篇:给美术技法理论以美术学定位

上一篇:现代纤维艺术与设计教育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