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例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三大要点

发布时间:2021-07-18 08:47:03 浏览数:

我们在思考现代化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时可能需要面对这样一个命题:对于中国而言,现代化每一步的开始与进行,都伴随着思想领域不同程度的解放;相比于西方而言,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更显得压力重重,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夹缝而存的状态反而将思想解放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彰显出来了!

从工业现代化到政治民主化,再到思想开放化、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真正完成思想领域的解放要等到近代社会后期,但此种解放自鸦片战争前后(按照史学家对于“近代”概念的理解不同,这一时间是可以提前到明清时期的,本文采用此种说法)就已经开始,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为此,很有必要以教材为基础材料,深化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在阶段划分与演变、基本推动力与阻碍力分析、同传统文化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认识,深化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西学东渐阶段划分

西学东渐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明代中叶之后至清朝乾隆统治前期,东西方开展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交流,西方的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东方开始较为开放地接收甚至转化西方文明成果;②乾隆后期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东西方交流受到明显阻碍,中国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更为严格、持续地执行,而西方则在近代科技领域迅速上升;③鸦片战争前后至20世纪初,在蒋廷黻所谓的“西方不给中国以平等待遇”的前提下,西方文明伴随着侵略在中国传播开来,给中国在客观上带来更为进步的影响,而中国多个阶层的多种力量也以西方文明为救国途径而或被动或主动地学习。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嘉诸儒,无不通习西法,不独东原(戴震)为然。西法影响中国,于此最显。说者或谓清初汉学之风,实具有科学精神,而此种精神之发生,西学实开其先。此论虽近武断,然汉学之发展,亦受助于西学,如上述西法之影响,则乃近于事实。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材料二 崇祯十六年(1643年),汤若望与焦勖译述并刻印《火攻挈要》。此书介绍了制炮技术、制弹药基数,还介绍炮攻技术。……某些篇章介绍了西方黑火药的配方。

——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材料三 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奉派东来,成为第一个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1811年,马礼逊在广州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以后,传教士们在马六甲、新加坡等地开学校,办印刷所,出版书籍报刊,在当地华侨中传播西学,为日后到中国大陆活动打下基础。……出版的各种书刊成为日后林则徐、魏源等了解世界情况的重要资料。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四 今在西方各国,最奇巧可羡之事,乃是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者,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或用为推船推车,至大之工,不籍风水人力,行走如飞;或用之造成布匹,妙细之叶,无不能为,甚为可奇可赞美妙之机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甲午年)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到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哪些可能的机遇?

解析 材料一描述了乾嘉时期中国学术思想领域所发生的变化,即受西方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材料二介绍了西方黑火药技术传入东方,可能在军事领域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材料三从媒体传播角度强调西方传教士介绍西方相关知识对林则徐、魏源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材料四反映了鸦片战争前,西方刚刚取得成功的蒸汽机技术已经被介绍到中国。

答案 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生变化:实学影响扩大;更为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军事技术可能因为黑火药的传入取得进步,同西方保持同等水平;有关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技术方面的知识较早传入中国;民主制度和思想开始被介绍到中国。

点拨 对于知识点超越教材的材料解析题,问题本身可能是陌生的;但这个前提必然意味着材料本身所示信息要么与教材能达成一致,要么信息本身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完整提炼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本身,结合教材作合理、适度的联想。上题中“民主制度和思想被介绍到中国”这一答案的推导即是后一观点的典型表现:西方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真正领先中国的,中国面临的现代化问题主要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而鸦片战争前,西方所取得的这些进步已经或多或少地被介绍到中国,因此被称为“可能的机遇”,当然,此种“可能”的结果受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最终变得“不可能”,这其中的原因就成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阻力与助力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该历程中的阻力与助力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有助于大家在面对整体社会时辩证把握社会存在本身包含的矛盾统一。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

材料二 在明末耶稣教士东来之前,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基本上是“天圆地方”,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对中国周边及外部的情况,不甚明确。耶稣教士到中国,带来了新鲜的地理观,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影响不大。

——马执斌《历史必修Ⅲ》

材料三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各国相继建立主观外交事物的中央机构,国家主权平等理论日益流行,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通行的外交原则。而中国自先秦以来,与周边民族、属国打交道时,总是通过“朝贡”和“册封”等途径向他们宣布道德教化,怀柔恩典远人。

——马执斌《历史必修Ⅲ》

材料四 在“天朝物产丰盈,不与外夷互通有无”这种错误观念支配下,否定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宣扬“洋货无用论”,将舶来品斥为“奇技淫巧,乱我人心”,主张严禁入口。

——马执斌《历史必修Ⅲ》

根据材料一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哪些封建传统思想迟滞或阻碍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因素又有哪些?

解析 材料一以文化作为标准划分夷狄与华夏,而外国则属于夷狄之外的化外之民;材料二解释了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地理观,对外部世界从一开始就缺少认知;材料三相比于西方近代外交和主权观念,中国依旧停留在“朝贡”“册封”的保守自大理念中;材料四则从经济上论证中国与外国无需保持联系的理由。

答案 阻力:夷夏之防的文化观念;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念;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君贵民轻的政治观念。

助力: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致用)被激化;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等等。

点拨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过程中,阅读材料是关键步骤;而在阅读材料中,通过关键字词句的界定来提取材料信息又是最重要的一步;此外,将材料信息用历史学科术语完成表达上的规范则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上题中所涉及的“夷夏之防”等就属于历史专业术语。为提升同学们在这一方面的基本素养,应强化历史术语内涵解读、历史学研究前沿动态介绍等方面的工作。

三、近代思想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在历史进步、思想解放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阻力说、有资源说、有双刃剑说,但无论何种说法,都摆脱不了一条宏观的线索:学会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车轮的速度!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靠不住,被统治者拿走了,……拿不走的是什么?是与我们同在的汉字和汉语,那是命根子。顾炎武著《音学全书》,就是要为中原正音建立标准。做汉人最要紧的是写汉字说汉语,而不在于穿什么衣服,留不留辫子。汉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考据学里作最后的斗争——留住文化的根。

材料二 什么孔孟之道,纲常名教、天理神祗、祖宗菩萨,(太平天国)统统都要打倒,而换一新王。故曾氏救亡,乃立于文化中国而救之,而非以王朝中国救之。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英雄们,打倒了“孔家店”,却没有安顿好孔子,他们没有向孔子表达应有的敬意,只是将孔子作为了认识对象而已。

“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刘刚、李冬君《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材料一与材料三反映的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近代思想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将理学奉为官方哲学,而清初的诸多思想家则通过撇开理学,研究考据学完成对汉族文化的整理,以此为工具来进行对满清统治的反击;材料二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否定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与宗教文明,用拜上帝教取而代之,而曾国藩则正好站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卫道”来打击“异端”;材料三则提出了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所犯的一个错误,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打倒”孔家店而没有安顿好孔子!

答案 不同:材料一是在理学为满清统治者所肯定的前提下以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据反抗满清统治;材料三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激化、诸多救国道路失败的前提下,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来为学习西方文明开辟道路。

方法:前提是不绝对否定本国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积极发掘本国传统文化中有利成分推进社会进步;加强对传统文化改变、转型的力度。

点拨 我们可以不简单停留在顾炎武的思路上。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意味着政权更迭,亡天下意味着华夏文化灭亡;然而,倘若少数民族能够成功吸收华夏文明呢?此外,当华夏文明的很多劣势充分暴露,而外来文明又能提供参考时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涉及到文明界定的标准问题,顾炎武本身的理论体系是无法回答该问题的。因此,引导同学们思考思想解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实质上是引导大家明白: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的基本立场就应该是思想解放,或许传统文化本身并不一定是障碍,或者动力!

上一篇:乾卦和人类飞天(下)

上一篇:大国速度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