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解读纤维艺术的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发布时间:2021-08-12 08:49:29 浏览数:

纤维艺术,即利用纤维材料,以编织、刺绣、环结、缠绕、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应用之美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形式美、材料美和工艺美上,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有亲和力的艺术融入空间、融入生活,在艺术的传播与教育中体现一种普世性的审美价值,在软化建筑空间,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洛桑到北京”经过18年的发展,这一国际双年展不仅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展示,并且一度成为国际规模最大的纤维艺术展事,它的成长履历恰好验证了中国艺术界的成长。

本文主要将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大致以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的形式区分,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平面形态解读

平面形态的纤维艺术是历久弥新的艺术,传统艺术因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色彩、材质,都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现代艺术家常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采用新的工艺、材料、构成方法,让古老的纤维艺术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传统纤维艺术家王晶晶的《窗外》是进入展厅后最先吸引我的一幅作品,如图一。在一种似纸非纸、似丝非丝,又带有金属光泽的质地的面料上按照画面韵律与节奏自由雕烫面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观展后,我翻阅资料查到她是将丝绸面料浆化,晾干后让面料变得硬朗,其运用的面料与我的研究的方向一致,这也将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视觉效果方面,画面上的山川、河流、繁枝都是按照自然规律雕烫而成,自由生动。这种在印染过的面料上雕刻再创造的过程,既运用了传统印染工艺,又不同于传统印染作品,呈现出的现代特征,让人眼前一亮;艺术效果上,整个作品完成后是二维平面,却可以呈现三维立体镂空效果,既显通透又可以在光线下形成影影绰绰的氛围,给作品增添了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王晶晶说,“传统手工艺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将民族文化的传承落实到具体的创新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体会到我国别样的传统工艺。” 像这样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方法、技术,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态,使之焕发出现代光彩,开拓民族工艺新的传承形式是当下着重思考的问题,将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元素的包裹下,以承接传统,衔接现代是当代年轻人应探索的道路。

二、立体形态解读

伴随着纤维艺术的一步步走向成熟,在纤维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譬如起皱类、凹凸类等具有立体起伏效果的艺术品,这同时也预示着纤维艺术已从传统的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的设计转变。人们已开始向着更加高雅、更能凸显视觉及触感风格的设计领域迈进。平面形态的作品具有是二维空間的局限性,对于艺术家自由表达艺术观念必定有所限制。立体形态的作品在形式上大胆突破了以往的纯平面,更加亲近观众,也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视觉、触觉享受。

韩国艺术家郑璟娟的《无题06-15A》,这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在美国读书期间,冬天非常寒冷,家人从韩国给她寄来了亲手编织的手套,让她感到无比温暖,于是手套成为她创作的主要媒介。通过作品可以感受到,纤维艺术的平和与简单,其材料与技艺的选择,观念的表达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纤维艺术无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创作的愉悦。手套向上窝起使得整个作品成半立体形态,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传递着一股温暖感,也似乎在表达着当时家人给作者送去的温暖。作者以手套作为主题元素,有秩序的排列。单只手套传达的力量感是渺小的,但将主题元素多次重复排列,给人带来秩序感、韵律美等不同的审美感受。重复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而是以元素的重现与组合传达美感,其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件纤维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德国艺术家海琳·恰赫的纤维艺术作品《安魂曲》,作者利用画报纸、书籍裁剪成一条条细小的线,进行有规律性的密集排列和粘贴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和半立体的形态,让人百看不厌,其实重复的劳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当这样的作品出现,往往不在于拥有多么高超的技术和难度,甚至初学者都能从外形上模仿和复制,关键的是需要用心观察、选择、制作。

Sabine Zeiler(萨宾·泽勒)的作品《器皿 vb-5》,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这种软雕塑形式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面料是我们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物品,但立体形式的面料确实很少见的,以全新的形式展示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作品大致呈碗状,边缘自然的舒展,线条灵动不造作,也让人联想到花卉的形态。

三、总结

当下,纤维艺术已经远远的走在了材料时代发展的前面,一切可以用来捆绑、粘贴、编织,只要能够做出自认为美好的形象,同时赋予它主题,或者能从中看到一个故事,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其实也不难看出大部分艺术家创作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美的情感,从巧入手,从情感提升,并由此上升到自己的创作领域。那么,我们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挖掘身边的小美好。也应该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及创作的理念,只有亲身去体验、感受、探索、挑战,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果和认同。

在本次“从洛桑到北京”的展览中,我们能看到不乏以传统的编织或针绣的传承工艺性的作品,或以纤维为媒介再现某种记忆、图像的创作。它们共同以作品的形式表达了对纤维艺术和自我艺术观念的不同理解,并以此为切入,呈现民族、文化和当代性的价值立场。当代艺术同传统工艺的结合成为纤维艺术新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些不同的创作思想和展示形式,也印证了知识、信仰同时代的碰撞,进一步打破了视觉艺术固有的“观看之道”,形成了纤维艺术多元化的跨界合作。以此见证了世界艺术的当代化过程,也反映了展览策划所努力导向的某种价值。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浅述岩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

上一篇:丹宁幻想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