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多重定位下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探索

发布时间:2021-08-01 08:49:37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特殊分支类型,依托校园环境,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责。依据不同的定位,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呈现不同的设计风格,在空间利用上亦存在差异。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档案馆于一体,开创性地实现了“五馆合一”的多重功能,成为大学校园中新的文化品牌。以李政道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建筑形态,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下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建筑形态 李政道图书馆

doi:10.16703/j.cnki.31-2111/n.2019.06.012

汤莹莹.多重定位下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6):451-457.

0 引言

高校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依托大学而建成的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的一个分支类型,高校博物馆聚焦于文化及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高校博物馆之地位愈加重要,它的建筑形态亦独具特色。多元化的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其定位也不断拓宽。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试图解读多重定位下高校博物馆的建筑形态趋势,以期为我国高校博物馆研究提供启示。

1 建筑形態与高校博物馆定位

建筑形态是指“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组成关系,涵盖物形的识别性及人的心理感受两方面内容。”从定义来看,建筑形态可以通过外部建筑设计和内部空间规划分别进行阐述。既包括由线条、几何、色彩、光线等理性材料所构筑的外在,也包括由意境、象征、隐喻等感性材料所构筑的内在。同时,博物馆建筑形态受到其自身定位、区域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建筑设计与空间规划共同构成了一座博物馆的基本属性,观众通过观察这两者可大致判断该馆的建设宗旨。高校博物馆依据不同的定位,其建筑和空间体现相对应的风格。历史类博物馆对旧建筑实施改造和再利用,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强调室内光线、明亮阴影的处理,以彰显高雅气息,如中国美术学院民族艺术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倾向于运用线条、几何的组合来展示建筑个性,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自然类博物馆借助仿生形态来表达象征意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2 建筑形态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先导性展示,博物馆建筑是引导观众进入参观体系的首要环节。由于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自带历史属性的展品在展柜的隔离下,无形中与观众拉开了距离。更何况,大部分的观众往往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有助于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

在笔者看来,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主体。设计者按照博物馆的宗旨定位、陈列展示、藏品类型等因素,利用建筑的语言向社会公众诠释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识。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建筑的功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 李政道图书馆的建筑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于2014年落成,由实体场馆和数字资源中心两大部分组成,旨在系统、全面地保存李政道先生的珍贵资料,构筑国际交流和研究平台,宣传与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启迪和激励后学尊崇科学、追求真理,推动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3.1 建筑设计

李政道图书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主持设计,希望从本馆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出发,结合科技及艺术元素,将象征李政道成就和思想的精华注入创作之中,并整合校园文化的资源,使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高校博物馆建筑设计佳作。

(1)建筑外观

如图1所示,李政道图书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几何形体的组合以及虚实分明的对比。大面积的米黄色墙体徐徐铺展,凿开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矩形窗口。其大小遵循一定的比例,利用深浅表达立面的虚实、造型的韵律,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简洁大气的形体切割,有如山石的拙朴之美。化繁为简,乃回归本源之意,揭示了科学研究的特性。

西侧的“诺贝尔山”为三棱锥形状,暗红的色彩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对称稳定的体量中引入动感的切割,以垂直上扬的一笔勾勒出跃升的遒劲之美,并最终生成上下叠置的两个单元。“诺贝尔山”的设计理念立足于李政道31岁时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取用“山”的意象,则意在鼓励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勇攀高峰,成为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山”的内部区域为数十级台阶,自下而上镶嵌了204名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牌,可通过扫描名牌上的二维码,了解到获奖者的生平与事迹。台阶沿东向西,不仅是连接李政道图书馆与理科实验楼群的纽带,而且将建筑由室内延伸至室外,为在校师生和参观者提供了一个户外交流的场所。

(2)整体构思和细节设计

李政道图书馆在总体布局与交通规划上与周边建筑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其建筑体量、建筑高度、立面颜色等与已经建成的理科实验楼群交相映照。在地理位置的择定上,李政道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西北角。建筑临近的南洋北路一直延伸至北二门,有利于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停留点。在空间序列的规划上,建筑的北侧是体育广场,人流集中,南侧是绿化草地,环境优美,广场与绿地的对称设置,强调了建筑的对位关系,暗示了轴线的中心点。在建筑群色调的挑选上,附属的“诺贝尔山”与背靠的理科实验楼群保持一致,米黄色的主体建筑则在形象上强化了李政道图书馆的辨识度,象征其作为核心建筑而存在。

主体建筑之下,巧思的是入口设计。如图2所示,入口处为两扇对立的旋转门,参考物理学家吴健雄关于证明宇称不守恒的经典实验,利用方向的不同打破了对称的格局。1956年,李振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基本粒子领域的重大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大胆推翻了传统物理界的统治性论断:物理世界左右对称,并且各物理作用对于镜像的事物来说,也必然是对称的。李政道认为,对称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常常在于它不那么对称。有时,对称性的某种破坏,哪怕是微小的破坏,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别致的设计,让观众借助亲身体验,引发对物理现象的深入思考。

3.2 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是在建筑整体上的内部升华。李政道图书馆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档案馆于一体,开创性地实现了“五馆合一”的多重功能,兼具图书借阅、陈列展示、科学普及、艺术教育、资料保存等作用。

(1)创新形式

利用阶、坡、墙将空间进行分割,并通过体量交接、光影变化、线条曲折来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场馆总建筑面积达6 500  m2,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为报告厅,可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及小型音乐会。如图3所示,地上一层和二层的部分区域为展厅,立足“以天之语,解物之道”的主题,设有“问道”“悟道”“传道”“超弦”四个展区。地上二层和三层有2个阅览室,最大藏书容量为70 000册,共有300余个阅览座位、5个小组讨论室。地上四层为李政道先生办公室、特藏书库和李政道研究所,目前藏有李政道先生捐赠的文书档案80 000余件。

博物馆相对注重空间的开放性。“问道”展区通过两幅油画《真理的光芒》(见图4)、《拳拳赤子心》(见图5)和一座雕塑《对称乎》(见图6),集中呈现出李政道物理巨擘、赤子情怀和科艺双馨的人物特征。其特别采用中庭开放式设计,挑高且通透。顶棚以玻璃作为围护结构,引入自然光线,晶莹剔透的质感与地面精美的艺术作品遥相呼应。如图7所示,“悟道”展区聚焦李政道的成才之路及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研究需要严谨和专注的态度,因而该展区是展厅中唯一的封闭展区,背景装饰多选用数学公式和天文元素。如图8所示,“传道”展区展现李政道为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其背景采用流水形设计,意喻随着故事的叙述而波浪式推进,也与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紧密契合。如图9所示,“超弦”展区借助超弦概念,解读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倡导了“科艺相通”的思想。其主色调明亮,利用白色阶梯向上延伸,阶梯的右侧是一排落地窗户,窗外可见鳞次栉比的“诺贝尔山”台阶。

图书馆相对注重空间的自由度。二层是由博物馆向图书馆的过渡区域,在中庭的基础上,采用环形坡道联合了开放交流、自由阅览和垂直交通等功能。在高效利用走廊空间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場所。由于室内坡道与室外台阶节奏一致,故而建筑内外能够互相渗透,真正做到由“为物而建”转变为“为人而设”。

档案馆相对注重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出于对档案的保护,这里制定了严格的进出入办法。钢板防盗门需两人合作开启,一人指纹一人钥匙。库房呈全封闭式矩形,档案柜整齐划一,不同角度皆有摄像头,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并配备恒温恒湿机和气体灭火器。

(2)多重利用

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不同定位的功能,是空间利用的关键所在。比如,李政道图书馆的一层中庭既是展区,又是活动大厅。其将内外空间隔离而融合,使得室内建筑可分享室外的自然环境。由于学术活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强,高校博物馆的中庭通常区别于影院、剧场等建筑,有着规模小、灵活多变的特性。

作为展区,中庭首先是人来人往的集散空间,进入其他区域的水平流线在此交汇。李政道图书馆的中庭向西是通往二层的阶梯坡道,中庭向北是通往临时展区的路线,中庭向南是通往地下报告厅的路线。作为活动大厅,李政道图书馆的中庭已举办多场教育活动,如球幕影片放映、开幕仪式典礼、学生迎新聚会等,其背后的大台阶就是观众席。如图10所示,中庭向北的大台阶同时是参观线路和展示区域。左侧的壁窗中摆满了沉甸甸的荣誉勋章,右侧的墙壁上则悬挂着“大师印象”系列摄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靠墙的扶手不仅方便观众停留倚靠,而且可通过触碰感应,随时切换天桥大屏的画面显示。

4 多重定位下的高校博物馆建筑走向

多重定位即不止一种服务功能,在国内外已早有先例。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盖里文化中心是一座综合性建筑群,融图书馆、博物馆及会议中心等于一身。无独有偶,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也采用了“多馆合一”的创新形式。建筑整体呈圆形,与周边方形的教学楼群形成对比,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门前广场有钱伟长校长雕像,置身于绚烂的樱花园之中。钱伟长图书馆共七层,其中一、二层为上海大学博物馆,三层为钱伟长纪念馆、上海大学校史馆和书香谷,四、五、六层为专题阅览室、特藏阅览区域、学术交流空间、视听区域等,七层主要存放名人捐赠图书与“上大文库”资源。

在此形势之下,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亦趋向多元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功能,建筑外观的设计必然走向多重元素的交融,空间规划亦愈加特色鲜明。首先,建筑造型的主题性与突出性。李政道图书馆附属“诺贝尔山”的灵感源自李振道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契合其作为人物展馆的定位。其次,内部空间的复合利用。李政道图书馆的一层中庭既是展厅又是活动大厅,二层用纵向天桥为连接点,南侧是展厅,北侧是阅览室。最后,环境设计的多样元素。李政道图书馆的内外无处不是科学公式和艺术几何的相融相生,其中入口处的对称门更是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直观展示。正如李振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博物馆在支撑教学科研、促进文化育人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建筑形态是博物馆定位及内涵的直观映射,也是多种元素影响下的产物。笔者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兼具图书馆的开放性、博物馆的公共性、科技馆的互动性、艺术馆的观赏性以及档案馆的保密性,对于研究高校博物馆建筑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乐农.以博物馆为核心建构大学物态文化群[J].文化学刊,2007(3):29-36.

[2]陈煦蔚,张浩,郭晶.高校图书馆的多功能化设计与实现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4(5):39-41.

[3]汤朝晖,陈何湧,杨晓川.海峡两岸高校博物館建筑设计之比较研究[J].城市建筑,2014(10):21-24.

[4]任康丽.中国高校博物馆环境设计现状分析与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4(11):65-67.

[5]何敏俊.纪念性建筑的象征与隐喻手法体现——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J].城市建筑,2014(36):182.

[6]杨浩然,杨晓川,汤朝晖.高校博览建筑过渡空间设计初探[J].南方建筑,2015(1):124-128.

作者简介:汤莹莹(1985—),女,从事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E-mail: yytang@lib.sjtu.edu.cn。

Discuss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university museums under multiple positioning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sung-Dao Lee Library// TANG Yingying

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E-mail: yytang@lib.sjtu.edu.cn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museums, university museums rely on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carry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The architecture of university museums present different styles based on positioning,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space utilization. Tsung-Dao Lee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hich plays the five roles of a library, an archive, a museum, a science centre and an art gallery, becoming a new cultural brand in the university. Studying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Tsung-Dao Lee Library make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loc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Keywords university museums, architectural form, Tsung-Dao Lee Library

上一篇:“不可能”的画

上一篇:人类的尊严在于思想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