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浅析艺术设计中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

发布时间:2021-08-06 08:48:29 浏览数:

【摘要】客观形态如白云、大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可视形态,它不随人的改变而存在,具有天然性、变异性及多面性等的美学特征。主观形态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构筑的视觉形态。如绘画、雕塑及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

【关键词】平面设计;客观形态;主观形态

一、形态的意义

形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来自于自然界中我们眼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了解与师法自然对艺术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人类的视觉艺术表现活动离不开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对自然形态的具象描写,二是介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自然形态的抽象表现。自然万物用非人为、鲜明生动、千姿百态的形式语言来展示其绝妙的自然景色,我们称之为客观形态;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纯粹的自然形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介入人类主观意识对自然形态进行抽象表达,称为主观形态。

二、客观形态

客观形态如白云、大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可视形态,它不随人的改变而存在,具有天然性、变异性及多面性等的美学特征。在自然的法则下形成的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浓淡、阴暗、阳刚、阴柔等形式美语言,是设计艺术的素材库。鸟类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物种之一,它挥舞的翅膀向我们展示了对称美和节奏美,不同的图案体现了对比与韵律美,同样的树叶也具有对称美及脉络的对比美;蝴蝶是自然界中最美的昆虫之一,外形呈扇状,蝴蝶的装饰天生美丽、自然,每一种蝴蝶的图案、色彩、纹理都展示着精美绝伦的审美价值,并且没有重复。对称的翅膀、图案,对比变化的纹理,飞行中产生的节奏美以及挺立时呈现的力的均衡等,都展现了自然的形式美要素;点线面是人类总结出来的艺术形式美的精髓,举荷花为例,荷花是具有形式美的花卉之一,荷叶看做“面”,荷花的根茎看做“线”,荷莲象征着“点”的含义。荷叶、荷茎及荷莲在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纵横交错演绎着大小、对比、均衡、简繁、疏密、节奏、韵律及统一等形式交响曲。哺乳动物是自然生态中最主要的物态,哺乳动物的体态特征的共同点是,同时具备了头、躯干与四肢。我们在描绘哺乳动物时,将头作为“点”,将躯干作为“面”,将四肢理解为“线”,合理有序的安排与调配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协调关系,找出形式美的特点,做出形式美的处理,有意的夸张与变形。

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星、艳阳普照下泱泱的波光、山雨欲来时高拥的云林、长年封冻晶莹剔透的冰川、宏观世界浩瀚无穷的宇宙、微观世界生命奥妙的细胞等等偶然形态也称为客观形态,它涌动着一股大自然的灵气:意趣、生机、和谐、秩序,表现出来的视觉形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再生性。在仰韶文化时代,人类利用泥和火的结合,烧制出意趣盎然的偶然性图案,陶器在高温下产生的铀变偶然效果妙不可言,较为典型的有颜色铀的色变和开片铀的裂变;唐三彩以其特定的三色铀的自然窑变效果为世人所喜爱;蜡染、扎染及夹染等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所形成的偶然性图案,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岁月流逝中,充满斑驳的断墙残壁前的肌理,泥土在烈日下裂缝橫布的形态,投石过后,水中渐逝的波纹,海浪离去后的海滩浪迹等等自然、美丽、迷人、精彩的偶然性形态。人类用各种材料与手法经过磨、烧烫、撕、润、泡、弹、泼、吹等方法来创造性的再现偶然性图案为人类服务。

三、主观形态

主观形态,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构筑的视觉形态。如绘画、雕塑及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等。主观形态又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指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形态与自然对象形态相似,并且作品通常蕴含着故事情节,典型的代表有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作品和现代的超写实作品。抽象艺术反对客观的描绘自然形态,主张抽象分析和表现。抽象艺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从自然物象出发,与自然物象具有一定联系的抽象形态,第二类是完全抽离自然形象,仅用基本的绘画语言和形式因素创作纯粹的抽象绘画,借以表达某种情绪和意念。第一类抽象艺术抽取自然形象最典型的特征,结合创作者的主观想法,用特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的抽象视觉形态语言,第二类抽象艺术完全脱离自然形象,用纯主观视觉形象的基本语言—点、线、面作为载体,经过有机的结合与交织,演绎出无穷无尽的视觉形态表现语言。

结语:

形态来自于自然界中我们眼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了解与师法自然对艺术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平面设计中的形与绘画中的形不同,设计艺术的形态更多赋予了理性的描绘与构筑,它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握形态赋予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惠芳.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大学,2010.

[2][美] 昆廷· 纽瓦克.什么是平面设计 [ 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3][英] 羅杰· 弗莱.视觉与设计[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伍斌.设计思维与创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上一篇:基于文化创意理念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

上一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学院绘画与中国水彩艺术小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