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2-02-26 08:41:46 浏览数:

[摘 要]公共图书馆应该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陈旧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不足,是制约其服务展开的瓶颈。为此,要从多方面提升农民工接受图书馆服务的自信心,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农民工:制约因素:破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4-0085-03

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日趋深入,导致大量的流动人口正在和进一步涌入城市,农民工则是其中的最主要者。有关资料表明,全国进城的农民工已达1.2亿,每年又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十年将有两亿农民进城就业。农民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与公共文化设施理所应当。作为现代文明重要硕果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实践面向大众的人文关怀中,自不待言地要把农民工群体真正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就这一课题展开积极研讨和深入思考,对于图书馆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公共图书馆目前为农民工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公器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由国家和社会维持的公共文化设施,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和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教育性。图书馆的这一公共产品特征,决定了它天然地的成为农民工能够以极低投入甚或零投入即可获取自身所渴望的知识信息、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应该成为农民工并趋之若鹜的文化港湾。然而,现实的情形却绝难如此乐观。据湖北省十堰市图书馆统计,全馆共有有效持证读者一万三千余人,94%的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学生及企业员工等传统意义上的市民,农民工成份仅占其中的4%左右,其比例微乎其微。其他各地亦大致如此。农民工群体接受图书馆服务范围之小,由此可窥见一斑。为什么渴求知识信息的农民工对以服务大众文化生活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极少问津?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一,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身份,制约和消解了其从公共图书馆分享现代文化成果的勇气和自信。“农民工”,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因素,出现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殊人群。他们已经离开生养活命的故乡,来到城市以从事非农产业谋生,但户口还留在原籍,从身份的角度仍被视作农民。在以身份作为配置与获取资源特有渠道和重要凭证的城市,他们普遍地缺乏或基本没有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成为被主流社会忽略的边缘群体,成为现代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其表现是,农民工从事的大都是脏苦累险的体力劳动,收益既低且不确定,权益常受无端侵犯。在这一生活境遇中,农民工往往从心理深处感到自己是不被所在城市接纳的“外乡人”,很难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公益性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有正确的认识。农民工中很少有人知道和清楚图书馆的性质,往往把图书馆和书店混为一体,不了解图书馆是干什么的、曾经干过什么、能为自身提供什么服务。同时,弱势群体的身份,往往使农民工对城市文明既渴慕向往又困惑茫然,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诸如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害怕无城市户口而被拒之门外、而遭无端歧视,根本不能理直气壮地主动接受其文化服务。凡此种种,导致了农民工缺乏信心和勇气进入公共图书馆。

其二,公共图书馆在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缺乏创新,客观上构成了农民工进入图书馆接受文化服务的重重障碍和困难。首先,图书馆对自身的地位和功用宣传不够深入,使农民工不能科学认识和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多年来,图书馆在国人心目中一直被视为有学问的文化人涉猎和收集资料的场合,是文人雅士相聚的贵族沙龙。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宣传和多种信息的广泛传播,情形有所改善。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大多数图书馆对自身的大众性和服务性特点普遍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与昭示,造成了公众对图书馆的功能地位的误解和误判。浙江省首次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需求调查显示:一年中,58.4%的公众没有去过图书馆,生活和工作于城市对城市公共设施相对较为熟知的城市居民尚且如此,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工作背景的农民工对图书馆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其次,不少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陈旧老套,诸多过时的条规制度,成为农民工进入图书馆的严重障碍。客观地讲,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经过反思和变革,在服务方式上力求紧跟时代贴近读者,也产生了很大成效。但是,计划经济时代和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诸多体制机制、规章制度依然随处可见,如办理图书借阅证需单位证明、借阅证押金过高、开馆时间与机关和社会事业单位八小时工作制同步,图书借阅周期过短,等等,都在客观上成为农民工进入公共图书馆的形形色色的障碍和门槛。第三,一些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馆藏方面,缺少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报刊和图书。培训方面,很少举办有利于农民工劳动技能提高和文化素养提升的灵活多样的业务培训教育活动。公益性文化讲座,大多追求“高精尖”、过于高雅或专业化,对农民工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彰显不力和农民工的弱势群体身份,是图书馆难以实现对进城农民工展开真正有效服务的瓶颈制约。

二、适时应变,突破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公共图书馆对进城农民工的吸引力和接纳度

当前,公共图书馆要做好进城农民工的服务工作,必须真正走向社会,积极宣传和彰显自身的公益性形象,努力提升农民工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勇气和自信力,使农民工切实地感受到,城市公共图书馆是一个能够去、乐于去的文化公共场所。

其一,借助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城市图书馆的公益性、公共性形象走向社会、深入人心。公共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和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公共特性。这一点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向其提供正常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的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不惟如此,公共图书馆还具有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图书等文化服务的特质,这是图书馆从贵族藏书楼嬗变为平民图书馆之后的神圣使命和天职。早在1836年,原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馆长安东尼·潘尼兹在向议会的特别报告中,就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我要使穷苦的学生和最有钱的富翁在使用图书馆藏书的问题上。拥有同

样的手段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请教同样的权威。提出最复杂的咨询,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在这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和无限的帮助。”当前,城市公共图书馆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信息沟通,使广大农民工对图书馆平等和无差别的服务理念、“有教无类”的服务宗旨、免费无偿的服务方式,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和明确认识,从而真正把图书馆当成无需付费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零投入就能获得知识和信息、就能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乐于访问的公益场所。

其二,加强舆论引导,不断提升农民工主动融入城市现代文明、积极接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弱势群体身份,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是我国社会各界都应为之不懈努力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竭尽全力地影响和引领舆论关注尊重农民工、带领和引导农民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文化活动。图书馆可以通过报栏、专栏以及专题讲座,大力宣传农民工在城市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宣传农民工进城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表扬和歌颂对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外来农民工中的先进人物及其动人事迹;反映和披露农民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疾苦。从而使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形广泛地进入城市居民的视野,使农民工的社会价值为全社会所了解和认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图书馆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独到新颖的方式,引领农民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文化活动中来。这方面,不少图书馆都创造了值得大家借鉴的好的方式和方法。如辽宁省图书馆利用城市广场这个有利地理位置,通过广场上的大屏幕为广大群众和农民工免费放映影片推介、名家讲坛、戏曲知识和娱乐信息,把广场打造成一个传播先进文化、交流文化信息的平台。此外,图书馆还要在吸引农民工积极参与城市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向农民工宣传和灌输公共图书馆在提升其社会地位、改善其弱势群体身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特别价值,以启迪和提高其求知上进的理性自觉。

其三,不断创新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方式,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切实的服务。借鉴公共图书馆目前的相关成功经验,这方面的可为者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开设服务专区。在公共图书馆内开辟一专门场所,作为农民工读者专区。其内集中农民工读者的主要阅读资源,包括各类农民工可能需求的书、刊、报等,实行借、阅合一。同时还可以配备培训教室,作为向农民工读者介绍公共图书馆建筑和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等基础知识、进行针对农民工读者的各类公益性讲座的场所。(2)设立分馆。在农民工聚居区或大型工程所在地,设立农民工图书分馆,图书馆硬件设施由农民工所在单位或社区出资,图书馆负责提供更新图书以及电脑和管理软件。如此既节约农民工读者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还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3)开展热线借书、预约借书、集体外借、代借、代还等活动。除此而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农民工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例如,在读者证办理上,可以到农民工集中的单位或社区现场办理;在收取费用上,可对农民工给予相应优惠,或由农民工所在单位和图书馆共同负担办证费用,或将图书馆阅览证向农民工免费发放等等。

三、结合农民工的特点,努力增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切实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效果

要真正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服务内容,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

其一,针对农民工工作生活的实际需求,开展服务工作。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会有比城市居民更为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法制观念淡薄与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农民工在工资拖欠、工伤不被救治等诸多侵权行为加身时,往往无所措手足。除少数技术人才外,农民工大多数存在文化知识水平及生产技能的严重局限,在就业竞争中因信息不对称、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还有,因生产生活条件所限,无法从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获悉和掌握时事政治特别是党和国家的有关维护保障进城农民工基本权益的方针政策。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实质上是政府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对包括农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在内者体现关怀的媒介,是彰显弱势群体至少是最低限度的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增加适合农民工阅读的图书报刊,例如有关法制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劳动安全维权、劳动争议维权、劳动合同维权、工伤维权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有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大政方针的专题资料,以备农民工读者学习和查阅。公共图书馆还要结合所在地农民工的具体要求,特意为其添置喜闻乐见的书籍和报刊。报载,首都图书馆专为农民工开设的首图北京建工集团分馆1149册图书,全部是首都图书馆根据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专门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采购的新书。此举,是很值得公共图书馆学习和借鉴的。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要拓展服务内容,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积极进行面向所在地的农民工的免费咨询活动,就法律、政策、就业、健康等农民工关注的问题展开咨询服务,以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诸多难题。

其二,针对农民工读者的不同群体展开内容各异的服务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众所周知,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层次错杂,年龄、个性、现状、经历、追求等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结构,从而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避免模糊服务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及服务效果的不确定性,图书馆应细分农民工读者,针对不同群体的农民工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提供细致深入、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1)文化消遣型。对多数农民工而言,到图书馆是为了打发空闲的时间,在阅读中获得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对此,图书馆在加强惯常藏书品种和报刊杂志数目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选择购进一些消遣性的大众读物。如武侠、言情、法制、科普等方面的图书、期刊以及当地民众爱读的报纸等。(2)专业技术型。主要是针对一些对业务工作有特殊需求的农民工读者,他们可能从事某种较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如缝纫、烹饪、电工、装修、园林技术、家用电器及机械维修等,希望能从图书馆寻觅到一些专业性的书籍和报刊,为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或考取某种专业技术证书进行学习和进修。对于此类农民工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应该作为重点来抓。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引进一批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书籍和报刊,从资源建设上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依托自己的丰富信息资源、场地和较高的社会信誉度,与相关技术培训部门、培训学校或企业单位,联合举办一些专业技术培训班,以满足农民工读者的文化服务需要。(3)学历教育型。这类农民工读者主要是一些不甘心自己现有的定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对某种学历如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的考取,乃是他们对提升自我有效途径的科学设计。时下各类培训收费普遍偏高,教材费用也相对高昂,一般的农民工不愿或者无力投入太多。因此,图书馆免费或低费资源的利用便成为他们的首选。图书馆应该对这些民工读者有针对性地做好扎实的服务。例如,做好有关考试、招生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多方购置和配备自学考试必备的教科书及参考资料,在学习资料的选择上作好引导工作等等。

其三,举行灵活多样的读者联谊活动。公共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门办馆,与所在地或农民工中的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基础广泛的社团组织相联手,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民工读书活动”。通过宣传橱窗、剪报专栏、推介书目、新书陈列等形式,针对农民工不同的文化水平、年龄特征、阅读兴趣,展开读书活动的宣传和导读;以开展农民工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会、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调动其读书积极性、激发其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能力,从而不断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媒体评说农民工图书馆[EB/0L].新华网,2005-01-14.

[2]倪传明.祝东红.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之中[J].图书馆情报知识,2005,(2).

[3]王若慧.社区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5,(4).

[4]李昭醇.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2,(5).

[5]邓冰.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6]易守菊.论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与公共图书馆的作为[J].图书馆,2005,(4).

[责任编辑:黎峰]

上一篇:衡水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上一篇:凤凰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花开遍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