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学生社团在高校隐性教育中的载体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01 09:42:58 浏览数:

摘要: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隐性教育的概念诠释以及从隐性教育的分类出发,分别就学生社团在课延性隐性教育、制度性隐性教育、精神性隐性教育、行为性隐性教育以及物质性隐性教育这五大门类中承担的不同作用,分析得出学生社团在高校隐性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载体功能这一结论。

关键词:社团;隐性教育;载体;功能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从受教育者有无意识接受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目前,隐性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项备受重视的教育方法,但由于它的隐蔽性,要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必须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载体。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中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团体,是创建优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出其各方面的潜能,健康有序的社团管理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以培养出其各方面的技能,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高校隐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社团组织是课延性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

“隐性教育”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课程研究。20世纪20年代,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即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他强调这种“附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正规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更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教育者必须重视正规课程以外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课程设计者预期之外的,即所谓的课延性隐性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社团组织的最大核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选择参加社团作为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平台,一般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参加专业性的社团可以巩固和提高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些专业性的社团经常会开展实践调查、科学研究、学术报告等活动,其宗旨是保护和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培养社团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第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非专业特长。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的社团,旨在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参加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社团活动,满足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与社团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打破了学科专业的限制,拓宽了知识面。

社团组织的这种广泛性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为他们创造了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条件。一方面,社团开展工作的自主性、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的平等性与社会环境极为相似;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已经走出校园跨进社会,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进行合作,吸收社会资金、信息、经验和运作方式,与社会全面接轨。这对于社团成员为更快更好地步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社团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社团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彼此的交往和共处中受益,不仅“无意地”获得了情感、理念、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还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知识视野,提升了知识素养,开启了智慧之窗,锻炼了实践能力,储备了社会经验,这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为课延性隐性教育提供了一个轻松有效的载体。

社团管理模式为制度性隐性教育创造了自由空间

制度教育是学校为了形成正规合理的教学生活秩序,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令等来规范和约束学生个体行为的教育方式和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无疑是显著的,但将其变成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的影响力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那么这一过程就成为了“隐性教育”过程。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团体,采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的管理模式开展日常工作,这与其他学生组织相比较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由于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很多高校已经突破了“百团大战”的盛世局面达到社团发展的巅峰时期,各个社团为了使自己在各种学生组织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处于不败之地,不断寻求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壮大组织力量、扩大组织影响力,使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吸纳在校学生。于是,他们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服从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数量较少的高校设立有大学生社团管理部)的管理,按照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制定和颁布的相关社团管理条例,自主地学习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自身社团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适合各自发展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办法,以期获得更多校方的支持和更多会员的加盟,从而扩大组织规模、完善组织体系。学生社团这种自发式的管理模式,为社团干部提供了足够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其在学校整体制度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实现制度性隐性教育,并将这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映射到整个校园的学生组织中。所以,校团委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部)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深刻领会校方各项制度的精神,认真贯彻校方各项决议,针对社团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条例,为隐性教育提供制度性依托。

社团活动加强了精神性隐性教育的载体功能

根据《辞海》的解释,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有学者认为,大学校园精神“是由各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包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素质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学生社团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和深刻的影响力,从而发挥出隐性教育的载体功能。

首先,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最终出发点是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所以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在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事业而不懈努力,培养了自身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培养了开放独立的人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在这种充满着浓郁的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和团结友爱的社交氛围的激励下,他们不断地追求着更高层次人格的实现。

其次,在社团活动的举办和参与中,社团成员很容易形成和实现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对关系社团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即社团价值观。他们依照共同推崇和信奉的基本

行为准则,使所有成员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来促进社团的稳定发展,这主要包括社团的宗旨、社团的信念、发展目标及价值规范等。在社团活动中,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认同感使学生的个体目标与社团的团体目标形成了一致性,这种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使成员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和自觉的服从意识,从而构成了共享的价值观念。这就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隐性载体。

再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涵盖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科技、口才等多个领域,通过举办文艺表演、体育运动、学术交流、演讲、辩论、讲座等多种活动,使大学生在娱乐消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名人”人格魅力的影响,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时,学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参加竞技比赛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学生参加文艺活动时,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育情操等。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受到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可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最后,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难题,为了使社团继续发展下去,他们必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去面对挫折,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这使得他们在一次次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了不断的磨炼,砥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了成熟的心志。社团活动的成功举办又会给予学生巨大的成就感,为学生注入精神食粮,使其保持持久、旺盛的精神动力和热情。

社团成员体现了行为性隐性教育的载体成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言行举止会在群体活动中产生相互的影响。行为载体作为高校教育中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动态载体,通过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大学生中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生活理念、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众心理占据高峰,很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尤其是社团干部在管理社团和举办活动时,习惯性地延续和效仿上一届社团干部的管理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指导教师、社团干部的个人品性以及活动性质都会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社团所有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所以说,社团成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反映出社团作为行为性隐性教育这一载体的成效。

人们普遍具有推崇榜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善于发现、挖掘、培养和树立既有能力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先进典型,使之起到表率作用。此外,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干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德修身、严谨自律、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增强自己的人格感召力,追求人格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社团其他成员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

社团成果补充了物质性隐性教育的载体

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美化物态这些物质载体是高校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元素,为隐性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课堂。加拿大学者斯蒂芳·利考克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美丽的大学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及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会为校园环境增添许多绚丽的色彩,例如书画、摄影、剪纸等艺术作品展出、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主题标语等等这些社团成果已经成为校园建设中一组充满生命力和洋溢着青春热情的鲜活元素,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为物质性隐性教育载体给予了恰当的补充。因此,高校必须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社团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大学生读书爱好者协会是学生自主创立的社团组织,通过他们多方努力,获得团委和党委的大力支持,在学生处和图书馆的资金支持下,在全校学生的拥护下,根据学生的爱好购进新书,通过学生捐赠回收旧书,在学生社区创建了第一个大学生阅览中心,冲减了校图书馆的阅览压力,方便和丰富了学生的社区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宿舍百米内读好书”的优雅场所,并且面向全校提供了20个勤工俭学的岗位。这一学生社团设施的创建大大填补了学生社区隐性教育的物质载体,取得了丰厚的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社团在高校隐性教育的不同门类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隐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具可操作性的学生组织载体。高校教育者应该给予重视,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使其为高校隐性教育发挥出其特有的载体功能。

参考文献:

[1]付红梅“潜在”教育——高校德育的重要方法[A],邵阳学院学报,2002,(1)

[2]贾克水等,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教育研究,2000,(8)

[3]李先国,易俊,西方隐性课程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8,(35)

[4]卢曦,谈校园精神的培育与高校的发展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上一篇:剪纸与青花瓷的碰撞

上一篇:如何办好老年广播节目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