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清代的书籍与阅读

发布时间:2021-07-10 08:53:25 浏览数:

zoޛ)j馝}iui{_4uu思想、信仰世界”的概念,是指不同于知识精英的,也并非普通民众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近乎平均值的读者群,这是一个相对广阔的群体。

有许多学者论证清代的识字率甚至教育程度,以讨论读者群的问题,但识字率是难以“数目字”化处理的,因其难有普适的统计标准。其实可以转换视角,从出版商、书商、出版物组成的交流网络来看待书籍与阅读状况。

书市的剪影:中心与边缘

明代书籍印刷主要集中于北京与江南这些人文渊薮地带,而清代出版业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如西南四川与东南福建的四堡(福建偏远地区)出版业的发展,反映了书籍市场的相对繁荣。尤其如名不见经传的四堡,成为新兴出版重镇、重要的书籍网络节点,四堡也促进了云南和贵州融入书籍市场。美国学者包筠雅对四堡的出版做了细致的研究,甚至专门到四堡做了具体调查。实际上,四堡的出版物以质低量大而闻名,主要定位于低端的市场,福建的建阳亦如此。因为这两地都以出版日用类书籍而闻名,日用类书籍是当时的“畅销书”,对于出版商而言,讲究经济效益,即高效的印刷、低廉的成本,自然是合理的选择。

民间的“畅销书”

这些日用类书籍,是为通俗实用读物,涉及行政、司法、医疗、商业、生活类等方方面面,类似于今天的××简明读本、入门书。如官箴书,相当于今天的干部简明读本,因为通过八股取士选拔的官僚缺少职业化行政技艺,通过简明读本,可以速成“为吏之道”;医学入门书,注重临床经验与实践;还有明清商人专用的小型百科全书如《万宝全书》《水程一览》《天下水陆路程》《客商一览醒迷》等,包括经商秘籍与当时的旅行、交通指南;还有各种宗教小册子、童蒙读物等。日本学者酒井忠夫专门编辑了《中国日用类书集成》,足见日用类书籍是蔚为壮观的!顺便一提的是一种官方发行的宣扬儒家礼法教化观念的《圣谕广训》,朝廷曾晓谕全国各地每月朔望宣讲,因此《圣谕广训》有多种诠释本,为了广泛推行,又有辅以通俗故事、图文并茂的诠释本;还有白话解释本,甚至汉语方言本;除了满文本,还有各种民族语言本,其发行量可以想见。

科举参考书,时文选读之类,也是当时的“畅销书”,这种书籍往往由落第士子参与出版,一方面作为治身之资,另一方面也缓解举业受挫的焦虑,是一种文化与资本的双赢。虽然这些落第文人自身未取得功名,但通过编纂出版科举参考书来影响士子,也间接满足了自己的科举愿望,满足自己儒家身份的认同意识。甚至有学者提到,他们通过“附文”、“套式”在经典注释中加入自己的意见,稀释了正统注解的权威性,甚至反过来影响科举。

文学阅读与娱乐化

以上日用类书籍与科举参考书难免充满实用与功利主义色彩,那么话本、小说、戏剧等书籍的刊刻则代表着文学化、娱乐化的阅读,小说的出版与阅读能很好地体现“一般性的书籍与阅读世界”。在传统时代,小说为大部分知识精英所不屑,斥之为“雕虫小技”,不过嘉靖万历之际,随着商业化、世俗化的推进,大批的文人士子投身于小说戏曲的创作、编辑与刊刻,出现了大量才子佳人小说、世情小说、甚至艳情小说等,题材广泛。这种世情小说因为贴近一般性的读者趣味,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大的读者群。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刻印则主要为各地书坊所为,即私营出版。由于当时商业化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商特别重视迎合市场需求,讲究营销策略,作者也积极参与其中,甚至自身兼出版商。比如,出版商通过前言、插图、彩色套印技术的运用、点评等渠道吸引读者,并追求喜剧性、讽刺性的效果。通过各种方式来促销,有点类似今天的炒作!万历之后,插图本小说大量面世,如美国学者何谷理的研究指出,书籍版画插图,是一种商业竞争的手段,何谷理专门对章回小说做了个案研究,指出了书籍生产技术和方式的改变与小说的普及化的密切关系。到了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李汝珍的《镜花缘》等为人熟知。虽然传统观念视小说为鄙业,但我们看到纪昀这样的大学者也在创造小说。再如李渔,清初话本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作家,他不仅致力于提高小说的地位,自身也创造大量的小说、戏剧,而且是位戏剧理论家,其又兼书商。乾隆一朝虽为清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但其成果用于小说刊印者似少。尤其乾嘉时期朝廷曾颁布法令,对“坊肆小说淫词”加以“严查禁绝”,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小说出版的相对繁荣。

以上所说清代书籍与阅读世界,只是一大致的剪影。实质上,清代大量的文学与学问家族,很大程度上仍然垄断着文化资本。至于文学的阅读也是一种奢侈品;普通民众一般只能通过民间艺术,如说书、曲艺等接受有限的知识。书籍与阅读到了晚清民国才真正有了大的突破。不过,在书籍短缺的时代,对阅读的追逐,不论为文学、为学问,却代表着一时代的“斯文”,那些“诗礼簪缨”家族,也成为后代敬仰的典范!1940年的一次空袭后,西伦敦荷兰屋的图书馆严重受创,读者仍入其中浏览,那是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信仰与哲思的追求。而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书籍与阅读世界,了解民族的阅读史与心灵史,正是要传承民族“斯文”之绵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姚胜祥

上一篇:小题大做,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上一篇:如何保证通信网络电源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