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通知范文>

清代对赵孟頫书画艺术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04 08:46:09 浏览数:

摘要: 赵孟頫是元朝著名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在书法史、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赵孟頫身为宋代宗室,却在元代身居高官,因此,人们对赵孟頫本人行为的评价,也使其书画艺术遭受了不公允的评价。对赵孟頫的书画艺术评价历来不一。本文是从清代对赵孟頫书画艺术的各种代表性评价进行梳理,对其评价原因进行分析。

Abstract: Zhao Meng-fu, a renown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in Yuan Dynasty,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s to his works, however, different commments have been made over years, among which exist some undue criticism because he, as a descendant of the Song Emperor, continued to hold an office in Yuan Government. This thesis aims at analyzing, after first classifying, the various representative comments made during Qing Dynasty on Zhao’s works.

关键词: 赵孟頫;书法;绘画;评价研究

Key words: Zhao Meng-fu;calligraphy;painting;com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J2;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15-03

0引言

清代对赵孟頫书画褒者有孙承泽、高士奇、张照、弘历、钱泳、杨岘、杨守敬、李瑞清、王时敏、笪重光、恽格、唐岱、安歧、金农、钱杜、盛大士、周星莲、华翼纶、邵松年等,贬者有冯班、傅山、姜绍书、吴德旋、包世臣、梁嗽等。下面将清人对赵孟頫书画评价分为书法、绘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褒语

1.1 书法

(1)孙承泽(1592-1676),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赏。他认为:

楷法至晋人而圣,子昂独得晋人遗法;盖其结构紧严,丰神潇洒。胡汲仲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无此书,非过也。①

孙承泽沿用了元代胡汲仲的说法,对赵孟頫的书法评价可谓甚高。

(2)高士奇(1644-1703),清初钱塘人。字澹人,号江村。以诸生供奉清内廷,为康熙帝所宠幸。能诗,善书法,精鉴赏,所藏书画甚富。他认为:

文敏笔法遒媚,玉润珠圆。用笔浓纤古意多,墨花流润忆欧波。②

(3)张照(1691-1745,清代书法家)认为:

香象渡海,脚根著底,具此神力,乃可学右军之如龙。松雪当时,书家罗汉果也。③

(4)弘历(1711-1799,乾隆皇帝)认为:

书格至孟頫一变。说者谓其“有意取妍、微伤婉弱”,然右军《禊帖》正以姿致胜,故未可皮毛论也。④

乾隆帝对赵孟頫书法风格极为赞赏和提倡,因此乾隆时赵书代表了上层统治者主流审美体现而流行。

(5)钱泳(1759-1844),初名鹤,字立群、梅溪,号台仙,江苏金匮人,居于常熟。工诗文、书画、篆刻,尤善篆隶。他认为: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前明如祝京兆、文衡山俱出自松雪翁,本朝如姜西溟、汪退谷,亦从松雪出来。⑤

(6)杨岘(1819-1896),字季仇,一字见山,号庸斋,又号藐叟。浙江归安人。官至常州,松江等府知府。在晚清以精研隶书擅名。他在跋《赵孟頫胆巴碑》中说:

吴兴书此碑年已六十有三,去卒时只七年,用笔犹绰饶风姿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⑥

(7)杨守敬(1839-1915,学者、书法家)认为:

元人书碑之存者,以赵松雪为最多,大抵胎息李北海,足以上凌宋代,下视胜朝。⑦

元人自以赵松雪为巨擘,简札脱胎右军,碑版具体北海,自是东坡后一人。其妻管仲姬,其子仲穆,皆能传其业。⑧

(8)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菴。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

进士入翰林,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监督。提倡艺术教育,最善书法。他认为:

大王草法,孙过庭后,唯赵子昂略涉其藩。⑨

1.2 绘画

(1)王时敏(1592-1680),清代著名山水画家,“四王”之一。他认为:

赵文敏,当至元大德间,风流文彩,冠冕一时,画更高华闳丽,类其为人。⑩

赵于古法中,以高华工丽,为元画之冠。{11}

清初四王之首的王时敏称赵画“高华工丽”而又“类其为人”不仅推崇其艺术,而对他的人品也是肯定的。王时敏还称赵孟頫的画为“元画之冠”。

(2)笪重光(1623-1692),工书画,于书画理论有建树。他认为:

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叔达变为子久,海岳化为房山,黄鹤师右丞而自具苍深,梅花祖巨然而独称浑厚,方壶之逸致,松雪之精研,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会境通神,合于天造。{12}

(3)恽格(1633-1690),清代著名画家。字寿平,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为“清初六家”之一。他认为:

设色古淡,不为浓丽,而气韵自足,此赵吴兴神境也。{13}

(4)唐岱(1673-?),满洲人,字虞东,号静岩,又号墨庄。乾隆时为内廷诋候,出于名画家王原祁门下,受郎世宁影响很大。他认为:

古人作画,非一幅画中,皴染亦非一格。每画到意之所至,看山之形势,石之式样,少变笔意。郭河阳原披麻,至矾头石,用笔多旋转似卷云。王叔明喜用长皴,皴山峦准头,用笔多弯曲似解索。赵松雪画山,分脉络似荷叶筋。此三家皴,皆披麻之变体也。{14}

画有正派,须得正传。不得其传,虽步趋古法,难以名世也……元时诸子,遥接董、巨衣钵,黄公望、王蒙、吴镇、赵孟頫,皆得北苑正传,为元大家。{15}

(5)安歧(1682-?),字仪周,号麓村,原为朝鲜人,先世入旗籍,居天津,别号松泉老人,书画鉴藏家。他认为:

山水自唐李将军、王右丞分有南北二宗……至元赵文敏,天资高朗,学问渊深而留心翰墨,不独书法追宗汉魏、晋、唐、其于绘事、扫院体习气,故释道人物法唐人,画马学韩干,山水师董元,皆能深得旨奥。其兰蕙、竹势小景之属,清韵拨俗,所谓书画之集大成者。{16}

(6)金农(1687-1763),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冬心先生题画杂记·题松雪翁山水小轴》中说:

吴兴三绝诗书画,半幅鹅溪妙迹存。山村模糊天水碧,秋风犹恋赵王孙。{17}

(7)钱杜(1763-1844,清代画家)认为:

赵松雪《松下老子图》,一松、一石、一藤榻、一人物而已。松极繁,石极简,藤榻极繁,人物极简。人物中衣褶极简,带与冠履极繁。即此可悟参错之道。{18}

山中人物,赵吴兴最精妙,从唐人中来。明之文衡山全师之,颇能得其神韵。{19}

惟吴兴赵氏家法青绿尽其妙。盖天资既胜,兼有士气,固非寻常学力所能到也{20}

元惟赵承旨犹有古风{21}

(8)盛大士(1771-1843,清代画家)认为:

赵吴兴集唐、宋之成,开明人之径。双鹤老人渭其工细苍秀,兼擅胜场,洵未易学也。明人喜学松雪,而得其神髓者,唯六如居士耳。{22}

桃源处处是仙踪,云外楼台倚碧松。唯有吴兴老承旨,毫端涌出翠芙蓉。赵松雪画为元季诸家之冠,尤长于青绿山水,然妙处不在工而在逸,余《雨窗漫笔》论设色不取色而取气,亦此意也。知此可以观《鹊华秋色》卷矣。{23}

(9)周星莲,清道光年间书法家,1840年中举人。他认为: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古书画兼擅者有若米襄阳,有若倪云林,有若赵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书画类能运用一心,贯串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非若后人之拘形迹以求书,守格辙以求画也。{24}

(10)华翼纶,生卒年不详。1844年中举人,1868年仍在世,约1850年著成《画说》。他认为:

子昂用墨大似北苑……古拙之处,墨薄如纱,笔软如棉,若不用力而力存其中,全以神连,无一点矜能虚矫之气。{25}

(11)邵松年(1848-1923),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工小楷,能画,笔墨娴雅,为时人所好,1903年著成《古缘萃录》。他在此书中说:

赵文敏画有《鹊华秋色》、《水村图》最佳,余皆藏之。今得此图,笔意更兼唐人法,无作家气,元季诸大家莫与对垒也。{26}

2贬语

(1)冯班(1602-1671),字定远,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入清未仕。他在《钝吟书要》中说:

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迫二王,后人不及矣。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喜避难,须参以张从申、徐季海方可。赵子昂用笔绝劲,然避难从易,变古为今。赵松雪书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自近代李桢伯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诋之以奴,不已过乎!但其立论,欲使字形流美,又功夫过于天资,予古人萧散廉断处,微为不足耳。{27}

(2)傅山(1605-1690),一作(1607-1684),初名鼎臣,原字青竹,更字青主,又字仁仲,别署公宅,又号石头,石道人等。他38岁那年明亡,此后终身以侨民自居。他认为: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28}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月密,而无尔我者然也。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29}

傅山是批评赵氏书法最苛刻者,傅山因恨其以宋宗室仕元,因恨其为人之“圆转”而攻其书“圆转”。其实傅山年轻时曾攻赵书,明亡后因国破之恨而弃之,在论赵书时他说:“薄其为人,遂恶其书浅俗”。{30}到了晚年,傅山对赵孟頫的认识,则走向反面,其有《秉烛》一诗可证,诗云:“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31}诗中充满着对赵孟頫夫妇的敬佩之情。傅山对赵孟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了遗民士人的矛盾心态。

(3)姜绍书,生卒年不详,字二酉,号晏如居士,江苏丹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曾为南京工部郎。善鉴别,工绘事。著有《韵石斋笔谈》。他在此书中说:

观子昂画,颖泓秀拔,嫣然宜人,如王孙芳草,欣欣向荣。观子固墨梅、水仙,则雪干霜枝,亭亭玉立,如岁寒松柏,历变不凋。志士宁为子固,弗为子昂。{32}

这种观点不是评其艺术而是评其人。

(4)吴德旋(1767-1840),他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

赵集贤欲以永兴笔书北海体,遂致两失。集贤临智永《千文》,乃是当行,可十得六七矣。

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唯《黄庭内景经》生意迥出,绝不类松雪书,而世亦无问津者。{33}

吴德旋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过于纯熟,以至气韵近俗,这种对赵书的批评意见,有一定道理,但不能一概而论,赵氏作品只是极少部分有此弊病。

(5)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他在《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说:

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竟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吏故耳。然竞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唯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吏所宗尚,不旋踵而烟消火灭矣。{34}

包世臣对赵孟頫的评论,是有偏颇的。他认为赵书的主要缺点就是用笔平顺、点画均匀、字无大小之别,所以不能做到“上下左右空白有字”。赵孟頫的许多作品,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皇家和宗教服务,用笔上简化了二王书的绞转笔法,更有实用性,雅俗共赏,是兼具艺术与使用价值于一体的。其书法是平易近人,而不是俗。赵孟頫的一些行草书和书札艺术性就更高。包世臣也承认赵孟頫的书法与一般经生胥吏不同,而他把这种不同仅仅归结为用笔的曲折停蓄,这有些肤浅了。赵孟頫诗、书、画、印四绝,文化修养渊博而全面,不是一般经生胥吏所能比的。赵孟頫的少数作品结字谋篇有些时候也存在些许雷同,但这与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之书,是有本质不同的。

(6)梁嗽,生卒年不详,他在《评书帖》中说:

予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35}

3小结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36乾隆帝对赵孟頫书法风格很是推崇,因此赵书在乾隆时期因是代表上层统治者的主流审美体现而流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赵书风格的认同表面上看好像是帝王的提倡,但其深层的动力,是来源于这种书风与时代的精神、审美趣味的契合,因为时代又回到了崇尚古典主义美学的时代。由于赵孟頫在书法上复兴了古法,反对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在绘画上崇尚“古意”,正契合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

清代的书法发展过程,其大势基本上是帖学逐渐衰落,碑派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乾、嘉之际,朴学的兴盛,正是一般学者慑于文字狱的苛虐而潜心金石研究的结果,金石学又在事实上导引出了书法上的新流派-碑派,道、咸以降,帖学盛极而衰,碑派书法逐渐取代帖学。到清末民初,碑派几乎一统天下。直到康有为,力攻帖学。赵孟頫被诸多人攻击,不是因其书法成就不高,一是因尊碑抑帖倾向的影响,而赵孟頫可以说正是帖学的代表,所以是尊碑者攻击的对象。二是因恨其为贰臣,转而攻击其书之圆媚,这有非书法艺术思想的因素存乎其中。其实赵书是唯美的,是阴柔美的代表,是书法中的“婉约派”。这种以艺术风格的不同连累人格的说法是欠客观公允的。清代早期至乾隆时期由于帖学占据主流,再加上乾隆帝对赵孟頫的提倡,对赵孟頫的书画大都是褒扬称赞的,乾隆之后,尤其碑派兴起之后对赵氏的书法,才出现了明显的褒贬不一的现象。以封建正统思想为基础的“贰臣”说,作用于赵孟頫的绘画上也许还无法直接批评,由于书法是纯线条的艺术,作者的情趣、情感、修养等都附着在线条上表现出来,书法比绘画更具有可比较性,所以,大多批评便加之于赵孟頫的书法上了。当然,就书法而言,赵孟頫也有少数因书写过熟,以至气韵近俗的作品,对此的批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只是少数作品,不能以偏盖全。他的许多代表作如《胆巴碑》、《三门记》等等,便没有这个毛病。另外,我们不应以封建帝王的道德观来评价赵孟頫的一生,不应因赵孟頫为宋朝宗室而仕元,从而否定其书画艺术成就。

在清代,由于作为宋朝宗室的赵孟頫一生在元朝为官,使他背负了许多斥责,以至于对赵氏书画艺术有一些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因为这些评论者往往把“人品”、“书品”、“画品”混为一谈,犯了“因人废言”的错误。当然还有一些是因为赵孟頫是帖学的代表,尊碑抑帖者也把赵作为了攻击的对象。但总的来说,清人对赵孟頫书画艺术的评价还是给予肯定的,尤其对其绘画方面,大都是肯定赞扬的。

注释:

①(清)孙承泽:《评书陶诗小楷》,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四库全书》卷826,《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②(清)高士奇:《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跋》,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0页。

③(清)张照:《普照寺藏殿记·跋》,(清)张照等编《石渠宝笈》卷5,《四库全书》卷824,《子部·艺术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④(清)弘历:《题赵孟頫十札卷》,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508页。

⑤(清)钱泳:《履园丛论书》,潘运告主编《清前期书论》,桂第子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⑥(清)杨岘:《赵孟頫胆巴碑跋·》,《赵孟頫法帖品珍·赵孟頫胆巴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⑦(清)杨守敬:《书学迩言·评碑》,王伯敏等主编《书学集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571页。

⑧(清)杨守敬:《书学迩言·评书》,王伯敏等主编《书学集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585页。

⑨马宗霍辑《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⑩(清)王时敏:《题王玄照仿赵文敏巨幅》,转引自刘龙庭:《赵孟頫及其艺术》,《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11}(清)王时敏:《石谷仿赵松雪笔·跋》,转引自刘龙庭:《赵孟頫及其艺术》,《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

{12}(清)笪重光:《画筌》,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13页。

{13}(清)恽格:《南田画跋》卷4,转引自岑其编著《赵孟頫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4}(清)唐岱:《绘事发微·皴法》,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54页。

{15}(清)唐岱:《绘事发微·正派》,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2005年版,第301页。

{16}(清)安歧:《墨缘汇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7}(清)金农:《冬心先生题画杂记·题松雪翁山水小轴》转引自岑其编著《赵孟頫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8}(清)钱杜:《松壶画忆》,云告译注《清代画论》,2005年版,第271页。

{19}(清)钱杜:《松壶画忆》,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35页。

{20}(清)钱杜:《松壶画忆》,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36页。

{21}(清)钱杜:《松壶画忆》,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942页。

{22}(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潘运告主编《清代画论》,云告译注,2005年版,第250页。

{23}(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1,转引自岑其编著《赵孟頫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24}(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卷1,王伯敏等主编《书学集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

{25}(清)华翼纶:《画说》,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09页。

{26}(清)邵松年:《古缘萃录》卷2,转引自岑其编著《赵孟頫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27}(清)冯班:《钝吟书要》,刘遵三选编《历代书法家书评既要》,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6页。

{28}(清)傅山:《霜红龛集》卷25,潘运告主编《清前期书论·傅山论书》,桂第子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9}(清)傅山:《霜红龛集》卷4,《作字示儿孙》,潘运告主编《清前期书论·傅山论书》,桂第子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5页。

{30}(清)傅山:《霜红龛集》卷4,《作字示儿孙》,潘运告主编《清前期书论·傅山论书》,桂第子译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31}(清)傅山:《霜红龛集》卷5,《秉烛》,转引自黄惇:《从杭州到大都》,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32}(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下,《四库全书》卷872,《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33}(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刘遵三选编《历代书法家书评既要》,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6页。

{34}(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第665页。

{35}(清)梁嗽:《评书帖》,刘遵三选编《历代书法家书评既要》,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6页。

{36}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版,第777页。

上一篇:教学情境设计有效性初探

上一篇:昨日金戈铁马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