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现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2:13 浏览数: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这些人虽然拥有完整的家庭,却长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承受意外的伤害。她们是急需社会给予关爱的一个弱势群体。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婚姻现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她们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地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承受意外的伤害;她们是急需社会给予关爱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她们的婚姻现状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现状

1.心理危机:丈夫忠诚与否成了最大的心理负担。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整年没有性生活,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住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是常态。不少“留守妇女”都表示最怕丈夫有外遇。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笔者了解到,这些遭遇婚姻危机的妇女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一是夫妻间失去联系;二是“留守妇女”不知丈夫打工收入;三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四是丈夫有外遇。丈夫是否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理负担。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80%的外来农民工都处于性____________饥渴状态,已婚或成年民工的正常性生活得不到满足,部分人因此患上性压抑,导致精力不够集中、充沛,甚至身体素质下降,产生一些相关疾病。此外,她们还要担心丈夫是不是在外面又有了人,甚至还要承受各种流言飞语。据统计,许多农村留守妇女中年就由于种种原因患上抑郁、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障碍。

2.婚姻危机:精神压力“重”,寂寞空虚,婚姻危机感增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男女双方都要忍受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感情方面的交流自然减少,使得双方在情感上的距离变得更为疏远;再加上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丈夫收入的增加和长期的性压抑,一些婚外情便乘虚而入。如此一来,原本脆弱的婚姻便破碎了。造成农村离婚率上升。近几年来自基层的报告显示,农村离婚当事人的乙方或双方为外出务工农民,发生于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到当地离婚案件的60%~80%。据某人口输出大省统计,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夫妻一方外出打工的占到50%以上。因丈夫长期在外,离婚妇女难以提供分割财产的法律依据。

3.没有安全感:缺少了丈夫这座靠山,便少了一种安全感。许多留守妇女一到天黑便闭紧大门,不敢踏出大门半步。没有了丈夫的保护,许多不怀好意的坏人便乘虚而入。据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个“打工村”,65个“留守妇女”中除了两个年龄偏大、有残疾的以外,其余63人都先后遭受到性骚扰和性侵害。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种种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与保障,在这些人群中,普遍缺乏安全感,其利益正遭受非法侵害。

二、“留守妇女”期待更多关爱

笔者认为,她们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这些非正常分离的农村家庭给社会留下了不和谐的隐患。全社会应当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她们的婚姻现状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农村“留守妇女”这个庞大群体普遍存在情感生活的难言之隐,其实是以另类方式提醒现代社会,只有社会给她们以足够的关爱,通过当地民政局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并为有因婚姻问题而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比如:在整个农村社区的宏观环境下,发动留守妇女的积极性,引导留守妇女发挥其优势,提升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倡导政府关注留守妇女并给予相应支持,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因势利导,共同改变生活,改变农村妇女社会地位。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特点和现状,妇女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殊群体中,成立各种互助小组,以此来拓宽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人、亲戚、邻居和社区互助小组等。例如:成立抗性骚扰小组,鼓励农村留守妇女参加,在小组中教授其如何抵制性骚扰的方法,教育其遇到性骚扰和性侵害时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让具有类似经历的留守妇女在小组中共同分享各自的经历,获得小组成员的情感支持,通过小组学习,提高面对困难的应对能力,以互助带动自助,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妇女”的苦味生活.中国社会报,2006-03-24.

上一篇:对班内弱势群体的管理实践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