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22-02-24 08:43:24 浏览数:

摘 要: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现状及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路径探析是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弱势群体 现状 特征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扩大,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高校擴招后的毕业生人数大幅攀升,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日益凸现。而在这些出现就业困难或毕业即失业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就业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给家庭、高校和国家带来空前的压力。如果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基础教育产生负面的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现状及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路径探析是当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概念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求职择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从广义角度来讲,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活动中,由于自身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身处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导致不能及时或无法就业的群体。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 因为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 因影响, 在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的因为相貌平平而丧失良机, 有的因为家庭贫困而屡遭碰壁, 有的身为女性而被拒之门外等等。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部分学生一般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10% 左右。目前,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理弱势。主要是指相貌平平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群体。目前, 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对应聘者的相貌提出一定的要求, 比如身高、五官、气质等。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 在人才需求方面供过于求的职业, 招聘单位对一些岗位不受外貌影响的岗位也提出较高要求,一些成绩优秀、专业突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客观相貌等原因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2.经济弱势。主要是指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在高校院校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 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经济基础的薄弱和人脉资源的稀缺致使经济困难的学 生无法承受起不菲的就业成本, 择业地域受到限制, 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往往与其失之交臂。据资料显示,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高达 400 多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 20% 至 25% , 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总数的 8% 至 10% 。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 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 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 14 个百分点。

3.结构弱势。高校的改革和扩招,很多高校院校为了扩大规模,盲目扩充专业, 有的热门专业严重饱和; 同时受原有专业及层次结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限制, 加上学生培养周期较长, 很多高校没有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造成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长线专业多, 社会急需专业少。再者, 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生的偏好剥夺了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从地区看, 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好, 中、西部不少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 面临的问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 往往招不到合格人才, 出现“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学生在寻找工作中无形中都增加了难度, 造成许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4.性别弱势。主要指用人单位性别歧视造成就业难的女性学生群体。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时, 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对男生的需求。据资料统计, 在招聘单位落实率上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总体的落实率为 65.6% , 女性为 56.0% , 相差 9.6 个百分点。就业弱势群体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 学习成绩差、不善沟通、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在某种程度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影响因素与弱势程度分析

根据大学生具有弱势因素的多寡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我们可粗略地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划分为单因素弱势群体、双因素弱势群体和多因素弱势群体。单因素弱势群体。是指在就业竞争中仅具有任何一项弱势因素的大学生。如女高校毕业生。双项弱势群体。是指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任何两项弱势因素的大学生。如有生理弱势、同时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多项弱势群体。是指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三项以上弱势因素的大学生。如女专科毕业生, 出身贫寒、相貌平平。就上述弱势群体的类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种类型群体的就业弱势程度和职场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

四、帮助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顺利就业的对策

“弱势”与“强势”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概念。目前, 政府、社会、高校都提出了关爱弱势学生的口号, 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此, 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必须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 疏通就业渠道, 规范就业市场

目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统一分配机制过渡到市场化机制, 即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 实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市场机制运行的不完善, 还存在着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和主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孔雀东南飞”的属性, 这直接导致了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人满为患, 而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相对“饱和”。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加强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倾斜和引导, 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

为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疏通就业渠道。此外, 政府还应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 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 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在积极宣传、贯彻新《劳动法》的同时完善就业法规, 改革劳动人事、户籍管理等制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制约, 尽可能地使大学生就业有法可依。

2.用人单位:

转变用人观念, 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促使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弱势群体”很大程度上是由用人单位的歧视造成的。为此, 用人单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理性的用人观, 抛除性别、学校名气、学历等等方面的偏见, 积极接受大学生, 广纳贤才, 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来实现最佳人职匹配, 做到“唯才是用”、“人适其事、事得其人”。选拔人才应当从“唯名”向经济实用型转移, 调整需求门槛, 节约用人成本,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3.高校: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校院校就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能力和条件所限, 导致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因此, 高校不仅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 而且也肩负着服务学生的任务。面对大学生就业弱勢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学校应提供合理、实际的就业服务。一要加强自信教育, 提高就业自信心, 让弱势学生在比较中找优势, 在学习中积累优势, 在实践中展现优势; 二要帮助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树立职业无优劣、地区无差异的思想; 三要培养适合弱势群体的就业技能, 使他们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四要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 扭转高校院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并给予相关就业指导。

4.毕业生自己:

认清就业形势, 打好坚实就业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 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认清就业形势, 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 转化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同时, 还要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 并拓宽就业渠道, 以创业带动就业, 并要及时调整就业心理, 保持平常心态, 不因一时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挫折而悲观失望, 要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提高就业自信心。

总之, 在大学生就业中, 不论是国家、用人单位, 还是高校、毕业生自己要转变观念, 群策群力, 切实宽角度、多层面地拓宽就业渠道。只有这样, 才能扭转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不利局面,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 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江苏高教,2005.

[2] 彭军.大学生就业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思想状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现状的思考

上一篇:关注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