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浅谈湘西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1-08-09 08:49:27 浏览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速,工业化物质文明逐渐替代传统手工文明,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受到现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并出现衰落、颓势的趋势。因此,如何保护、挖掘、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如何将这样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将成为我们面前急于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湘西民族工艺文化 社会价值 保护措施

所谓“工艺”即指“百工之艺”,“文化”则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满足人类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湘西地区物华天宝,杂居着土家、苗、瑶、侗、白等多个民族。历史上,这里长期保留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特征,本土民族浓郁的乡土风情,也铸就了璀璨多姿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速,工业化物质文明逐渐替代传统手工文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产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冲击,日渐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民间美术品的“贬值”,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对民族艺术创造主体的本土文化构成摧毁性,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受到现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并出现衰落、颓势的趋势。如何保护湘西民族工艺文化,让其得到好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湘西民族工艺文化的社会价值

湘西传统民族工艺主要有织锦、印染、蜡染、刺绣、挑花、雕刻、竹编、剪纸、纸扎等手工行业。其中织、绣、印、染工艺是湘西少数民族最为拿手的绝活,湘西地区盛产野葛、桑树,给丝织品制作带来了有力的条件。如今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土家织锦,花垣县的苗族刺绣,凤凰的蜡染及蓝印花布,都久负盛名,堪称湖南民族工艺之奇葩。

湘西民族地区长期保留了“农耕文化”的特征,发展该地区经济、民营企业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应该借助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产品或技艺推介出去,发展以旅游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一方面,这种“绿色”产业与“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战略吻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与传承,对丰富本土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本土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湘西民族工艺的特点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民艺精湛,民间美术稚拙、古朴、品类繁多,由于该地区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民族民间工艺长且处于封闭状态,呈现出原发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并具有古朴原始的艺术风格。

织、绣、印、染工艺是湘西少数民族最为拿手的绝活,也是湘西保存较好的民族工艺。织锦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手工艺,明清时期称为“土花布”、“峒布”、“斑布”或“土锦”,民间称为“打花铺盖”或“西兰卡普”,是我国四大明锦之一。织锦在湘西是土家姑娘必备的陪嫁品,织锦工艺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为主,家庭内直线式传承,也有家庭、亲戚之间互相学习的族内网状式传授。传统意义上的土家织锦工艺,目的是家庭自织自用。改革开放以后,土家织锦逐渐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土家织锦题材丰富,反映的内容有动物、植物、日常生活用具、抽象几何纹和喜庆寓意图案等,纹样以四十八勾、大小百妹、阳雀花、烂苦梅、梭罗花、岩墙花、船花、八辨花等多常见。

民居建筑工艺是湘西少数民族另一个亮点,土家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灵活,凸显出土家族粗狂、豪放的民族风情。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是土家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干栏式建筑属竹木构架结构,树皮、茅草、青瓦盖顶,多为上下两层,也有三层、四层的。建筑中多为九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飞檐上翘,因此得名“吊脚楼”。在建造过程中包括卜卦择屋场、选择黄道吉日破土、伐青山、架大马、排蝉、立屋竖柱、祭神上梁、雕木画柱等程序,有多种礼仪与讲究,充满着神奇的文化色彩。湘西民居建筑的造型与装饰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服饰通过衣裙样式、银器配饰、刺绣等基本元素和织、绣、印、染诸多工艺,展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苗族女子服饰云肩披彩,衣袖飘拂,裤脚生风,头缠长帕,胸围绣花,修眉挽髻,配以银饰扣花,实为楚楚动人。苗族服饰在我国56个民族中,称得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从衣、裙、鞋、帽,披肩到巴裙、钱兜以及附属在衣服上的饰品均展现出艺术的美感与和谐。所以,苗族服饰被称为“戴在头上的礼祀、穿在身上的史诗、披在肩上的文化”。

另外,湘西凤凰的纸扎工艺、苗族凿花工艺、土家族木雕工艺、泸溪傩雕工艺、苗族刺绣工艺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工艺文化底蕴深厚的湘西民间工艺文化,构成了湘西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试述湘西民族工艺文化的四点保护措施

民族工艺文化只有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才能使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得到真正意义的保护与传承。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湘西民族工艺正逐渐衰落,如现代机织布和彩花布的进入,湘西原有的手工木机土布、土染、扎花、印花工艺已经很少见到;因机制提花绣花品的涌入,湘西手工花带、挑花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从目前调查来看,能挑花、制陶、印染、扎花的艺人多数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少有技艺传人;因此,如何保护湘西民族工艺,让其得到好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1.推行民间美术教育,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承传f生特征的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促进民族工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收集民间工艺品,建立工艺美术馆

大量的民间工艺品由于长期散落在乡村,或受到经济的诱惑逐渐走向商业市场,对工艺品的保护带来了难题,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工艺品的流失。通过收集、整理湘西民族民间工艺作品,建设特色的民族博物馆、美术工艺馆,对于民族工艺文化是一种静态的保护与开发,这种开发既对民族工艺文化遗存进行积极保护,又将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3.保护民间艺人、蓄养传承源头

民间文化大都是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授和手工操作而流传扩散的,在很大程度上民间艺人就是民间文化资源传承的源头所在,保护民间艺人,也是保护、传承民间工艺文化的重中之重。对于生活困难的优秀艺人,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补助,另外,建立民艺培训中心,使湘西民族工艺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4.开发旅游产业,推动工艺文化发展

湘西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旅游发展会给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民族旅游作为发展重点,民族工艺文化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弘扬。湘西民族工艺文化是湘西各族人民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通过开发旅游工艺品产业,可以给民间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带动民族工艺品产业良性发展,从而使民族工艺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编号Jxjg0710。

上一篇:浴火凤凰:浙江民企面临艰难大考

上一篇:当“传统”遭遇“工业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