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构建多元化乡土课程体系传承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22-03-06 08:44:37 浏览数: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日渐萎缩。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引起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开始认识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逐步将民族文化的传承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那么,学校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笔者认为,构建多元化的乡土课程体系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多元化的乡土课程体系即通过多渠道挖掘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编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元化乡土教材、开设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乡土课程、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途径,构建乡土课程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发展。

一、构建多元化乡土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开设多元化乡土课程,普及乡土文化知识,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民族民间文化,理解、热爱民族文化,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民族团结。

学生通过对乡土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当代的建设成就,能使学生把对家乡的热爱转变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开发传承民族文化的乡土课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发和实施乡土课程,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增强了课程开发能力,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和学生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乡土课程的实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兴趣特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总之,乡土课程对学生、教师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多元化乡土课程将学校教育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可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知识、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这样既能丰富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既培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能开发物质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五)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

开发乡土课程,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吸纳了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的参与,使家庭和社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学校的乡土课程能带动家庭和社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促进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互动,使学校、社区和家庭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达成共识。这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全方位構建多元化乡土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乡土课程开发主体可以是: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研人员开发乡土课程。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机构联合开发乡土课程。如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与湖南省多个地方合作编写了乡土教材,这些教材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获得了好评。3.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独立开发乡土课程。4.不同学校联合开发校本乡土课程。校际联合开发的校本课程可以将一所学校作为课程示范基地,并由这所学校组织、引导其他学校一起实施课程。这样做可以“以点带面”,在短期内形成课程实施的范例。各校共同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合作研究的过程,这有助于形成校际合作研究的文化氛围,实现资源共享。

(二)开发途径多渠道。

要积极发挥多种途径的作用,多渠道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1.学校可成立民族文化教研室,组织教师研究民族文化教育,挖掘乡土课程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2.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3.搭建多种平台,实现乡土课程资源共享。如制作文字、音像等形式的课程资料,建立课程资源库,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教学软件等,使不同区域的学校,包括偏远地区的学校同样拥有优质的乡土课程资源。定期举办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分享开发乡土课程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三)教材编写多元化。

乡土教材是在学科课程标准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特点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内容主要是当地的地理环境、文物古迹、物产交通、生产状况等。乡土教材通常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人员编写,是民族地区学校实施乡土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写乡土教材,要根据学生、学校及地方的需求,使乡土教材的类型和内容多元化。

可编写以下几种类型的乡土教材:1.综合性乡土教材。这种教材以比较全面地普及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为宗旨。2.专题性乡土教材。如乡土历史、乡土文学、民族艺术等教材。3.乡土民族文化读本。这种读本密切结合本地实际,主要用于拓展国家课程、丰富教学资源。4.综合类、专题类实践活动教材。

乡土课程教材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注意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展现学习内容,使教材的语言、版式和绘图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民族地区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化。

(四)课程形式多样化。

乡土课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是常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开放式教学;既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采用竞赛、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可以开展历史调查、参观访问、社会采风、工艺品制作和民族艺术展演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可以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参与教学。通过多种形式,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地促进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的本领。

(五)学生选择多样化。

要尊重民族文化中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环境中个体体验的差异性,在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中,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民族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活动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模拟表演、实践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学习。教学活动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增强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才能保证乡土民族文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六)评价方式多元化。

乡土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以改进与激励为主要目标,将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手段。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乡土课程的能力。为此,应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即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核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的评价体系。1.制定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内涵的认知、操作、情感三方面的评价标准,评价范围包括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交流与合作、兴趣爱好、态度、习惯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2.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通过自评与互评、教师激励性评语评价、家长评价、课题档案袋评价、学期总评等方式进行评价。总之,以发展性评价为理论依据,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通过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尽量少采用笔试评价的方法。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学习的自主性。

要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课程规划,研究并制定行动方略。民族地区学校和教师要强化乡土课程意识,充分认识到乡土课程资源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价值。乡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有按照科学的程序规范操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湖南省凤凰县教研室)

上一篇: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内容改进研究

上一篇:福建省**市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对财政收入影响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