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

发布时间:2021-07-27 08:56:42 浏览数: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课堂上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领学生把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增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帮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那么,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呢?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问题,我们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是一体的。思维过程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在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播音员,播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北京、天津、香港和澳门几个地区的人口数据,学生争相尝试播报。之后,再对播报交流体会,有的学生说数太大、读不准,有的学生说要先数出计数单位再读,速度太慢。这时适时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学生跃跃欲试,兴趣高昂,都想赶快学会读数,把大数又快又准地读出来,畏难情绪也减少了很多。遇到有关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进行读写,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写感受,再进行讨论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二)》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在实际中体会位置与方向的关系,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的观测点所看到的同一个事物的位置是不同的。我讓女生站在校门口观测教学楼,得到的位置是教学楼在校门口的北偏西方向上,我同时让男生站在排球场观测教学楼,得到的位置是教学楼在排球场的北偏东方向上。我适时提出:教学楼的位置没有移动,怎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位置呢?学生就会发现是观测的地点变了,进而明白不同的观测点所看到的同一个事物的位置是不同的。

新课改后,教师有权利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是重组教材,一些教育家早就指出:“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的每部分知识应该怎样教,教材上没有也不可能非常明确地告诉每位教师,只有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之后,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再加工,教材才能真正成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的深加工,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结合所能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用数学的敏锐眼光找准教学的“原型”,把普遍性的、一般性的,人们熟视若无睹的生活“原型”,提炼为数学知识。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学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和图案等。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直视数学问题中的生活化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具有具体性和引导性的,它可以激发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吸引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定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为主,需要慢慢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形象直观地用生活实际证明数学问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如一年级关于圆柱的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用眼睛看一看圆柱是什么样的(直观)?然后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些是圆柱(操作)?再摸一摸、比一比(实践)它们是圆柱体吗?最后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推理)?这样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描述,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呈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知识就轻轻松松地融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可以用直观的方法导入新课,师生一同用拃来测量班级课桌的长度,教师测量出课桌长是7拃,学生测量出的课桌长是10拃,教师可以适时发问:“为什么拃数不一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说:“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所以不一样。”继续深入思考:知道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吗?学生一定会说用尺子测量,教师接着问:“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上面有什么?”学生:“有小线段。”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长度单位,直接板书课题。生动有趣的动手感知游戏引入课题,直观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感知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这样放手自主地让学生探究知识,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三、注重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只有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让数学产生质的飞跃,真正植入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条件,组织实践活动,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让文本中“静”数学变为生活中“动”数学。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课堂中,有时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换算,1公顷=10000平方米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1公顷是一个很小的面积单位,感受不到1公顷有多大,教师可以把教学地点转移到学校的操场,从体育室借来米尺,带领学生在操场上量出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此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10000平方米=1公顷,让学生亲身感知到1公顷=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学生这时有一种获得感,收获知识的喜悦溢于言表,每个学生都在轻轻松松中上完了这节课。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所以,每当学完新课后,教师都要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完《厘米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手指、衣服、裤子等看得见的长度。再例如1公顷=10000平方米,孩子们运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自家计算每月电费、水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粉刷四壁和屋顶要购买多少涂料,需多少材料费;植树节活动中,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学校操场大约的面积,一件物体(一袋盐、几个苹果、一瓶墨水等)大概的重量,估计人或物的高度等;帮助爸妈计算银行存款利息;外出旅行,帮爸妈设计旅行路线,并计算时间。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用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崔玉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史玉英)

上一篇:数学文化中的美育渗透

上一篇:生物学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下)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