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关于文学经典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05 08:44:09 浏览数:

摘 要: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一直是浩若繁星的文学艺术领域中璀璨的明珠,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文学经典问题是当前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研究文学经典问题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经典 现代文化 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90-01

一、文学经典的属性及特征

文学经典,顾名思义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典范作品(classic),它是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教”的不朽之作。

1.文学经典的属性

文学经典具有动态性和静态性两个方面的属性。就静态的“文学经典”这一术语的内在属性而言,它指称具有权威性的一些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很有价值,被用于教育,唯其如此,它也同时具有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而就动态的文学经典形成的过程而言,近代一些学者更倾向于认为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在阐释中获得生命的存在,永远处于未完成的动态之中。

在笔者看来,其实,文学经典应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产物,它既有本身固有的审美价值,思想内涵,带有浑然天成、与生俱来的艺术魅力;又包含着巨大的可阐释空间,似一条流动不息的河流。

2.文学经典的特征

关于文学经典的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2.1文学经典应具有内涵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即指文学经典蕴含着使后人从不同视角打开的可能性。文学作品的世界,是一个“形象大于思想”的世界,其中蕴含着给人从不同视角阅读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文学经典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她给予人们探索和思考的层面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内涵上的丰富性对于经典的构成、生存与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原创性

所谓原创性,是指文学经典包含着作者的创造和发明。这种发明和创造在历史上还是首次,具有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特征。文学经典的不朽魅力就在于它的原创性。每一部经典作品总是以其语言和结构上的独创性,或以其对世界阐释的个性化而标榜史册。文学经典的原创性往往表现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形成适度错位,即文学经典所包含的审美意蕴要适度高于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的读者的期待视阈,或以其艺术形式的成熟与创新,或以其思想内容的深邃与犀利,震撼打动那个时代的读者,并对当时整体创作水平有所突破,成为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成为文学史上的转折点,也成为后代作家学习与超越的标尺。

2.3文学经典诉诸独特的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一部经典作品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出离日常生活后纯粹的精神游历,不受物质欲望的粘滞。这种审美把握通过作品,含纳丰富多采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生命本真,而且还以生成着、行动着的“在场时域”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吸纳于当下。可以说,文学经典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性、人心相通,文心、诗心相通,提供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1.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其艺术魅力常常是无穷的、永恒的,那么在价值功能上,文学经典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往往就更具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了。

同时,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声色光的动态存在形式截然不同,文学本身是一种静态的艺术,文学阅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只需要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情与文学对话。文学经典是能够被重读,始终与读者进行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的当代存在。这个静读的过程更能够营造出一种鼓励人们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文化环境,促成和提升审美静观和反思。这种境界是图像艺术难以达到的。审美静观让阅读主体远离图像的喧嚣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保持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状态,不会像网络文学那样随意被改动,因此具有了极大的能动性、稳固性和超时空性在当代社会也是需要这样的审美静观的精神生活的,这是一种区别于图像文化的精神交流。而且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大多是满足人们的感觉,很少触及人的感情与内心。而文学经典充分表现了作家自己对于世界、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审美情感,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深刻的见解、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描写,能使读者引起喜怒哀乐等的各种情感反映,感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从而获得一种不同于感官刺激下的美的享受。文学经典审美情感的培养对日常审美是一种良好的升华,开拓了深层而丰富的情感美的空间,能够使大众的审美由“感觉的美”上升到“情感的美”。

2.文学经典问题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目前大众审美接受己趋于直观化、简单化以至庸俗化,审美沦为一种娱乐和消遣。图像文化的消费性培养了人们肤浅、感官、惰性的审美心理,使得人们习惯于以消遣休闲的享乐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一切源源不断的图像信息。这样,即使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也往往在人们的视觉消费中成为一种泛审美化的娱乐活动,或者是一次大众媒体的抄作表演。当大众还沉迷于图像带给人们的视听的满足而没有察觉之时,也有许多的人把审美趣味转移到了文学经典的接受上来。当人们思维达到深层和高度,当主体意识得到创造性发挥,当崇高的精神追求激起人们的责任感时,人们就不会只满足于浅层次的审美接受,而是会对其提出质量要求,逐渐消除对文字阅读的惰性和对图像接受的依赖,审美趣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转移,最终走出视听形象的“牢笼”。

其次,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在文学史上流传下来,且不谈论它的意识形态性和建构性,同时,它也取决于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没有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因素和文化底蕴,它也不能成为经典。文学史的发展往往显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况,即文学经典距离我们的时间愈久远,就越能展示出它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魅力。所以,这些文学经典之作在人们的眼中并非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蕴涵着丰富文化的历史性宝典。而且,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化精品,通常也是与凝聚在其中的人们的心血、智慧以及创造性的才能等等成正比的。

三、文学经典的创新思路

1.文学经典传播形式需多元

文学经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该让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的立体化相辅相成。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曾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次文学”的概念,指由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他认为“次文学”在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回溯历史可见,诸多文学名著的传承也存在着由原著改编的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正是这些由文学原著衍生的多元文化产品合力促生了文学经典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文学经典资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应该是其创新发展的组成部分。

2.价值立体化是经典创新的关键

文学经典资源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意味着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价值诉求的有机结合。形象地说,即膜拜价值是经典之魂魄,展示价值是经典之体态,体验价值是经典之衣着。不能把文学经典开发成戴着经典帽子的行尸走肉或贴着经典商标的时尚服饰。只有这三种价值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文学经典形神兼备且仪态万方的艺术感染力。要实现文学经典资源价值诉求立体化,可以从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两条路径来思考。

文学经典资源的阅读研究式传承发展,能够体现经典的膜拜价值,也以文字形式呈现经典的展示价值,但展示形式单一且体验价值缺乏,是阅读研究式传承面临的困境。文学经典资源需要在阅读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其展示形式,拓展其体验价值,如此才能实现创新性发展。

在文学经典资源创新发展中,膜拜、展示、体验三个层面价值诉求的结合还应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依托由文学经典资源开发的三种价值兼具的文化产品推出后,将会掀起人们重新认识文学经典资源的热潮,推动人们对文学经典的再膜拜、再展示、再体验,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文学经典将会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捷鹏.文学经典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沈阳干部学刊,2015(4):58-60.

[2]蒋月侠,李娟,陈少锋.新媒体视域下对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7):44-46.

[3]宁中盂,王绪霞.晨读经典—对创新性传播国学经典的思考[J].安徽文学月刊,2015(9):112-114.

[4]李运娣.经典文学篇目造就阅读理解力[J].中学语文,2015(6):21-23.

[5]郎镝.不慌不忙,品味经典[J].语文教学通讯,2015(17):48.

上一篇:我曾师从刘兰芳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招安”策略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