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自贡盐商捐资办学述略

发布时间:2022-03-06 08:38:54 浏览数:

摘 要: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商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50—70年代咸同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川盐济楚” 造就了大批显赫一时、富甲一方的自贡盐商。这些发迹起家的盐商,捐献资本,创办义学和私学,开办新学,担任校董,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推动地方教育的近代化,推进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自贡盐商;捐资办学;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4)04—0051—06

自贡具有近2000年井盐生产历史,发端于东汉章帝时期(76—88),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时闻名全川,明清时进一步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趋于鼎盛。从19世纪50—70年代咸同年间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川盐济楚”政策的实施,开辟了广阔的两湖市场,给自贡盐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使自贡盐场迅速成为四川的井盐中心。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盐业经济的繁荣,涌现了大批显赫一时、富甲一方的盐商群体。“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自贡盐商在发迹之后,一方面,竭力追求自身的奢侈性消费,生活奢华,大建庭院别墅,大办红白喜事等,报效捐纳;另一方面,在社会大变革之际,他们捐献资本,创办义学和私学,开办新学,担任校董,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推动地方教育的近代化,推进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变,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自贡盐商是特定的历史概念,也是符号概念。自贡城市史上的盐商在事业成功后及巩固发展过程中,无论目的如何,都非常重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①。同时,自贡盐商对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一、王氏家族私立树人学堂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同年五月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一税之后,给照放行。”② 这样,引岸疆界制度被彻底打破,川盐源源不断地运销到广阔的湘鄂两地,揭开了第一次“川盐济楚”的序幕。两湖市场的需求催生了富荣盐场的迅猛发展。到光绪初年,“富厂产盐之多,远过犍厂”①。清中叶以后,这里更被称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独执井盐业之牛耳,成为名闻遐迩的中国最大的手工工场。盐都俨然陆路骡马挑夫盈途,水路帆樯如织,万商云集,百业兴旺。不少商人和冒险者,纷纷筹集资金,投入到井盐的开采中,并获取了丰厚的回报。一批盐商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把井、枧、灶、号等融为一体且资产达数百万两白银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等盐业资本集团。王朗云,王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抓住“川盐济楚”之机遇,迅速发家致富,成为自流井盐场巨擘“王三畏堂”的发家人。其井、枧、灶、号资产之多,经营规模之大,资本之雄厚,位列当时“四大家族”之首,有“富甲郡邑”“富甲全川”之称。

王氏家族在发迹之后,重视教育,独自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兴办学校;建祠立碑,以“条例”的形式规定了对受教育者资助的具体数额。在玉川祠井田碑中作了明确规定:

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试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官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已外任者不给……②

王氏家族所办私立树人学堂,位于自流井板仓坝玉川祠内,是自贡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亦是当时闻名全川的新式学堂。学堂聘请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谢持、吴季玉、伍孟勉等为教员,高薪聘请日本教员。同时,派遣一些盐商子弟东渡日本留学,学成回乡后兴办教育,缓解地方新式学堂师资不足的问题。王作甘、王禹平等人在留日期间,深受日本教育熏陶,羡慕日本国富民强,仿照日本教育方式,拟好《王氏私立树人学堂章程》,购买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费用达5万两白银。并于1908年正式成立私立树人中学,有中外教员18人、职工20余人、校工30余人,见习(杂工)10余人。同年,新建两层教室一幢、风雨操场一个、寄宿舍一院、教员宿舍三所、天桥一个,另有吊梯、软梯、平台、跳台、浪桥、单杠、双杠等各项体育器械。开办班次有五年制普通中学一班、一年半毕业的速成师范及速成体育各一班、四年制的高小一班、五年制的小学一班、女子高小一班、预备东洋留学一班。此外,还附设技术班(教授肥皂、香水、镀金等制作法)及为校工开办的业余晚课班(识字班)。当时的生源比较广,除本地之外,尚有来自忠州、合江、永宁、泸州、富顺和荣县各地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学校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并且中学教材多采用北京大学讲义,物理、化学、自然等是日本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

树人学堂在当时的四川中等学校中,比较富有声誉。宣统二年(1910)八月,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运动会上,树人学堂选派了示范班和体育班共40名学生参加,学生一律着黄斜纹制服、呢帽革履;在团体器械体操比赛中使用的哑铃、球杆、木棒等均为自己学校统一配置。学生动作整齐优美,勇夺第一,名震全川;同时还夺得了赛跑、障碍赛跑两个第一名。虽然树人中学于1913年(民国二年)因王三畏堂业务重订章程而停办,只保留了树人两等学堂,但在开办的6年中,王氏投资不下30余万,亦培养了不少人才。

二、“新四大盐商”捐资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沿海,海盐生产遭到破坏,运道阻断,两湖人民苦于淡食。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就对川盐产销大加扶持,对盐商起复井灶提供大额贷款。从1938年起,自贡盐场又获得了迅猛发展,大批的资金投入到新盐井和天然气井的开凿上。自贡盐业再一次迎来了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川盐济楚”。以侯策名、熊佐周、罗筱元和罗华垓为代表的新四大盐商应运而生。他们长袖善舞、毁家纾难,受社会的发展、时代的熏陶、工业革命的洗礼,同前辈盐商相比,显现出更多的进步性和开明性,是现代意义上的盐业资本家和实业家,集井盐开采、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组织者和经营管理者。在捐资办学方面,以侯策名、罗华垓为典型。

侯策名,曾担任自贡市副市长,民族资本家,进步工商业者,被誉为“红色盐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主要表现如下:(一)担任蜀光中学校董。1924年自流井与贡井盐商创办“自贡私立初级中学校”;1934年更名为“私立蜀光初级中学”;1938年扩建并改名为“私立蜀光中学”;1952年“私立蜀光中学”移交自贡市人民政府。“私立蜀光中学”29年间的基建和常年办学经费,除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外,其余均由盐商捐赠。近代商人所办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大多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管理机构,它通常由社会上有名望或学术上有造诣的学界、商界和政界三方人士组成。上世纪30年代中期,侯策名担任自贡市盐商董事会的董事兼会计期间,与自贡盐商请准把“川盐济楚”补贴余款40万元法币拨给蜀光中学用于扩建初中部;邀请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来自贡演讲,并委以校长重任;到重庆用重金请来最好的基建队伍,以及全川最好的老师,把蜀光中学建设成为川南最好的中学。由于蜀光董事会遵守校董会与张伯苓之间的协定,坚持南开办学模式,企业家与教育家联合办学,各司其职,各展其长,使蜀光中学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荣县、威远、富顺、内江、江津、泸州,甚至成都、重庆的学生都纷纷到蜀光上学;流亡到内地的东三省、平、津与江浙等地的学生也到蜀光借读。1946年,侯策名将自己的寿金和部分款项设立“策名奖学金”,奖励那些学有专长、品学兼优的蜀光学子。(二)投资修建昌平小学和创办民办中学。昌平小学,即现在的自贡市解放路中学前身,是侯策名于1929年创建的,并任学校董事长,当时学校的教学质量居全市各小学之冠;他还于1962年把几年资产的定息全部作为捐资,先后修建了前进民中(今二十八中前身)等3所民办中学,缓解了小升初上学难问题。此外,带头为荣县私立存仁中学募集基金100万元。

著名盐业资本家和实业家罗华垓,四川简阳县人。他在自贡成为盐商巨子后,便照父命在简阳独资创办一所初中,命名“纪云”,乃纪念父亲罗云秋之意。1942年上半年开始筹办,将学校地址选在简阳县城内西街,原通才书院遗址,将其旧有房舍改建成新校。至1943年7月,开始建校筹备,罗华垓任董事长,聘请简阳知名人士及外地学者共10人成立了董事会,报经县政府立案,于1944年春季招收第一班新生40人;后期增加至3个班,约100余人,聘请专兼职教师15人、职员工友6人。1946年初,征得地方当局同意,在简阳县城新南门外花园坝购得土地2亩及部分山坡,修建校舍1幢及附属生活设施用房2座。1947年“双十节”校舍落成典礼,场面壮观隆重,简阳各界纷纷送匾祝贺;同年秋季招生扩大为6个班,共300余学生。到简阳解放之前,学校共招生7班,毕业5班,学生总数400余人。

学校坚持从严治学的方针。学生入学考试极其严格,务求品学兼优,方能录取,不收纨绔子弟;即使收不够预定学员,也宁缺勿滥。学校制订了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大纲、教职员聘任规程、学生奖罚通则、宿舍规则、食堂规则、学生请假规则等。如:

简阳县私立纪云初级中学学生免费办法。一、本校为奖励学生勤学敦品起见,特制订本办法。二、本校于各级组各设免费学额三名,其免费之类别如次:甲类 免学费学米及图书费。乙类 免学费图书费及学米一半。丙类 免学费图书费学米之四分之一。三、学生学业成绩在甲等以上且为前三名操行成绩在乙等以上者即可免费。四、学业成绩相当者其免费待遇以操行成绩之等次定之。五、学业与操作均相当者其免费待遇以家境之丰啬定之。六、各班学生中学业成绩均无甲等者即就其操作最优之大或二人予以丙类之免费。七、工读生不得受此次免费待遇。八、免费以一学期为限,得因学业与操行成绩优良连续受免费待遇。九、第一学期之学生不得享受免费待遇。十、在免费之一学期内如有过犯次一期,虽学业成绩列在甲等亦不予以免费待遇。十一、因大小考试而犯过失,虽家境清贫亦不予以免费待遇。十二、转学生在初入学半年内不受免费待遇。十三、本办法从三十七年元旦日起生效。十四、本办法有修改必要时得以校董会所订之原则为依据,提付校务会修之。①

这些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使得纪云中学在教学管理、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47年冬简阳县举办全县中学生作文比赛,10名优胜者中第一、二名都由纪云中学获得。因此,纪云中学是一所高水平的新式中学,在当地很有名望。

同时,纪云中学经费充足,学校开支费用按月由自贡汇去。为保证学校经费来源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还专门划出一部分固定资产立户为“纪云堂”作为校产。教师待遇优于当时一般省县各中学。专任教师月薪约2-3石大米,另由学校免费提供食宿,伙食较好,每食有肉;此外,还发给教师作业批改费、自习辅导费。特别是在1946—1949年间,仿照自贡对待盐工的办法,以大米的数量作为工资基数,发薪时又以当时市场最高米价结算付给。1949年下半年,自贡面临解放之际,盐场井停灶歇,市面一片萧条景象,此时罗华垓仍竭尽全力维持学校照常运行。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师,都是校方从各地聘来的一流教员,都能安心教学、恪尽职守。从学校创办开始,罗华垓就特聘川大生物系教授戴叔珣任校长兼授英语,聘四川省参议会宋撷芳为教导主任兼授国文,这两位先生均系品学皆优的知名学者。学校所有设备全部新制,校舍辉煌,教具齐全;环境优美,前有花园草坪,背靠青山翠竹,远离闹市,实乃读书用功之好地方。

1950年初,简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停办该校,校舍交由县人民医院,图书仪器由简阳女中接收,历时7年的纪云中学就此结束。

三、自贡其他盐商捐资办学

在两次“川盐济楚”期间,还涌现了大大小小、数量可观的其他盐商。有些盐商也为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再例举一二。

“献金楷模”余述怀,富荣西场首富,有“仁商”之称,也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和实业家。在其发家致富之后,出手大方,广积善果,对于兴办地方教育事业热心鼓动,积极策划,带头集资办学,多有建树,多有贡献。1921年,为家乡——威远向义乡小学捐赠200套桌凳和部分图书及体育设备。1925年,余述怀与宋俊成、金灿如、江伟堂、曾申之、刁德孚等人仿照东场盐商兴办私立昌平小学之举,筹办贡井育才小学,为该校校董之一。黑板、桌凳、教具、文体用品由余述怀个人捐赠。校址位于贡井筱溪街草市坝图书馆旧址,故取名为“筱溪私立育才小学”。1933年,适逢余50岁生辰,特捐资修建礼堂一座,为他个人作纪念。1935年更名为荣县私立育才小学;1939年又更名为自贡市私立育才小学。1938年8月,以盐商余述怀、张泽敷、宋俊臣、黄象权等人为代表的富荣西场评议公所所属7个盐业团体,以贡井地区尚无一所中学为由,联名致函自贡市政筹备处,建议在贡井筹设“曙光初级中学分校”。因“私立学校不得设立分校”,于是袭用“旭川书院”之称,筹设“自贡市私立旭川初级中学”。8月22日,校董事会成立。28日,首任校长余厚钦到校就职。秋季招收生男、女生各1班,于10月10日开学,学生140人、教职员工16人。在旭川中学创办初期,余述怀利用自身影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1943年,余为纪念自己60岁生辰,在旭川中学捐资修建述怀楼,教室16间,并垫款修建礼堂1座,命名为“剑霜堂”,次年又向学校捐赠国币100万元作为基金。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旭川中学规模不断扩大,配套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当时有名的中学。1946年,余因事去成都,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设宴招待,席间盛赞述怀献金救国,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兴学义举。余当即捐款400万元,修建四川大学工学院实验馆,黄季陆特命名为“述怀馆”,以示谢意①。余因而享有“教育家”和“慈善家”之声誉。

此外,盐场风云人物张筱坡,于1928年在担任自贡市初级中学董事期间,因教学仪器缺乏,捐出家资3000大洋,精心筹划,到上海购置全套理、化教学仪器及动、植物标本等。1929年张与当地炭商筹办私立小学,取名“高硐炭商小学”,以解决煤工子女无钱远处求学的困难。在自贡业盐发迹的江津帮代表人物刘赢洲,在出任蜀光、旭川和昌平校董的前后,在江津中白沙兴办了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初级师范,除负担两校全部的开办费之外,还积极捐赠和筹募经费。诞生于盐业世家的颜心畲,也一样热心于教育事业,先在三多寨创办“私立桂馨小学”,后对自贡蜀光中学的发展非常关心,自担任该校董事、董事长后,为把蜀光中学办成西南第一流的学校,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管理,积极从外地聘请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授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余 论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发生巨变的社会,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过程中,商人是极其重要的开拓者和推进者之一②。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抗日战争引发的两次“川盐济楚”,富荣盐场迅速崛起,造就了众多勤劳智慧、奋发图强的盐业资本家和实业家。众多自贡盐商秉承实业兴国,教育兴邦的价值理念,经商与经学并举,聚财与散财并重,“积而能散,富而能仁”,为地方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45年9月,国民政府特明令嘉奖盐商李善成、李敬素捐资兴学的义举(他们共捐出土地29.2亩,折合国币1700万元),除教育部授一等奖状外,国府亦通报嘉奖①。

自贡盐商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和偏爱似乎是传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②,而且作为本土文化产物的自贡盐商,亦商亦儒,亦贾亦学,是两者的结合体。他们除了创办学校、担任校董外,还直接捐赠教育,对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力推动了自贡市的设立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地方和社会建设人才。据考证,从宋至清,自贡(富顺、荣县)历史上一共产生有名有姓的“进士”385人。“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是其真实写照。

自贡盐商,“驰骋三百年的中国西部商帮”③,与中国“十大商帮”相比,具有更多的历史进步性和先进性。他们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为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非常贡献,特别是捐资办学的义举,既是企业家和商人二为一体者,也是仁商和儒商的结合者,体现了商儒一体的儒雅性格和精神气质。

(责任编辑:周 劲)

上一篇:合作与分歧:“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地方的互动

上一篇:韩国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内容、特点及启示

相关范文